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8.3 连接设计
8.3.1 楼层内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应采用整体式接缝连接,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接缝位于纵横墙交接处的约束边缘构件区域时,约束边缘构件的阴影区域(图8.3.1-1)宜全部采用后浇混凝土,并应在后浇段内设置封闭箍筋。
2 当接缝位于纵横墙交接处的构造边缘构件区域时,构造边缘构件宜全部采用后浇混凝土(图8.3.1-2);当仅在一面墙上设置后浇段时,后浇段的长度不宜小于300mm(图8.3.1-3)。
4 非边缘构件位置,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应设置后浇段,后浇段的宽度不应小于墙厚且不宜小于200mm;后浇段内应设置不少于4根竖向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直径且不应小于8mm;两侧墙体的水平分布筋在后浇段内的锚固、连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8.3.2 屋面以及立面收进的楼层,应在预制剪力墙顶部设置封闭的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图8.3.2),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圈梁截面宽度不应小于剪力墙的厚度,截面高度不宜小于楼板厚度及250mm的较大值;圈梁应与现浇或者叠合楼、屋盖浇筑成整体。
2 圈梁内配置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12,且按全截面计算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5%和水平分布筋配筋率的较大值,纵向钢筋竖向间距不应大于200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且直径不应小于8mm。
1 水平后浇带宽度应取剪力墙的厚度,高度不应小于楼板厚度;水平后浇带应与现浇或者叠合楼、屋盖浇筑成整体。
2 水平后浇带内应配置不少于2根连续纵向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
1 接缝高度宜为20mm;
2 接缝宜采用灌浆料填实;
3 接缝处后浇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
8.3.5 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边缘构件竖向钢筋应逐根连接。
2 预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钢筋,当仅部分连接时(图8.3.5),被连接的同侧钢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且在剪力墙构件承载力设计和分布钢筋配筋率计算中不得计入不连接的分布钢筋;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3 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以及二、三级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8.3.7 在地震设计状况下,剪力墙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y——垂直穿过结合面的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向力设计值,压力时取正,拉力时取负;
Asd——垂直穿过结合面的抗剪钢筋面积。
8.3.8 预制剪力墙洞口上方的预制连梁宜与后浇圈梁或水平后浇带形成叠合连梁(图8.3.8),叠合连梁的配筋及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8.3.10 预制叠合连梁的预制部分宜与剪力墙整体预制,也可在跨中拼接或在端部与预制剪力墙拼接。
8.3.11 当预制叠合连梁在跨中拼接时,可按本规程第7.3.3条的规定进行接缝的构造设计。
8.3.12 当预制叠合连梁端部与预制剪力墙在平面内拼接时,接缝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墙端边缘构件采用后浇混凝土时,连梁纵向钢筋应在后浇段中可靠锚固(图8.3.12a)或连接(图8.3.12b);
2 当预制剪力墙端部上角预留局部后浇节点区时,连梁的纵向钢筋应在局部后浇节点区内可靠锚固(图8.3.12c)或连接(图8.3.12d)。
8.3.15 当预制剪力墙洞口下方有墙时,宜将洞口下墙作为单独的连梁进行设计(图8.3.15)。
1 当接缝位于纵横墙交接处的约束边缘构件区域时,约束边缘构件的阴影区域(图8.3.1-1)宜全部采用后浇混凝土,并应在后浇段内设置封闭箍筋。
2 当接缝位于纵横墙交接处的构造边缘构件区域时,构造边缘构件宜全部采用后浇混凝土(图8.3.1-2);当仅在一面墙上设置后浇段时,后浇段的长度不宜小于300mm(图8.3.1-3)。
图8.3.1-1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全部后浇构造示意
lc-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
1-后浇段;2-预制剪力墙
lc-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
1-后浇段;2-预制剪力墙
图8.3.1-2 构造边缘构件全部后浇构造示意
(阴影区域为构造边缘构件范围)
1-后浇段;2-预制剪力墙
(阴影区域为构造边缘构件范围)
1-后浇段;2-预制剪力墙
图8.3.1-3 构造边缘构件部分后浇构造示意
(阴影区域为构造边缘构件范围)
1-后浇段;2-预制剪力墙
3 边缘构件内的配筋及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预制剪力墙的水平分布钢筋在后浇段内的锚固、连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阴影区域为构造边缘构件范围)
1-后浇段;2-预制剪力墙
4 非边缘构件位置,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应设置后浇段,后浇段的宽度不应小于墙厚且不宜小于200mm;后浇段内应设置不少于4根竖向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直径且不应小于8mm;两侧墙体的水平分布筋在后浇段内的锚固、连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8.3.2 屋面以及立面收进的楼层,应在预制剪力墙顶部设置封闭的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图8.3.2),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圈梁截面宽度不应小于剪力墙的厚度,截面高度不宜小于楼板厚度及250mm的较大值;圈梁应与现浇或者叠合楼、屋盖浇筑成整体。
2 圈梁内配置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12,且按全截面计算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5%和水平分布筋配筋率的较大值,纵向钢筋竖向间距不应大于200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且直径不应小于8mm。
图8.3.2 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示意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圈梁;4-预制剪力墙
8.3.3 各层楼面位置,预制剪力墙顶部无后浇圈梁时,应设置连续的水平后浇带(图8.3.3);水平后浇带应符合下列规定: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圈梁;4-预制剪力墙
1 水平后浇带宽度应取剪力墙的厚度,高度不应小于楼板厚度;水平后浇带应与现浇或者叠合楼、屋盖浇筑成整体。
2 水平后浇带内应配置不少于2根连续纵向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
图8.3.3 水平后浇带构造示意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水平后浇带;4-预制墙板;5-纵向钢筋
8.3.4 预制剪力墙底部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水平后浇带;4-预制墙板;5-纵向钢筋
1 接缝高度宜为20mm;
2 接缝宜采用灌浆料填实;
3 接缝处后浇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
8.3.5 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边缘构件竖向钢筋应逐根连接。
2 预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钢筋,当仅部分连接时(图8.3.5),被连接的同侧钢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且在剪力墙构件承载力设计和分布钢筋配筋率计算中不得计入不连接的分布钢筋;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3 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以及二、三级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竖向钢筋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图8.3.5 预制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示意
1-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2-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3-连接接头
8.3.6 预制剪力墙相邻下层为现浇剪力墙时,预制剪力墙与下层现浇剪力墙中竖向钢筋的连接应符合本规程第8.3.5条的规定,下层现浇剪力墙顶面应设置粗糙面。1-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2-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3-连接接头
8.3.7 在地震设计状况下,剪力墙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向力设计值,压力时取正,拉力时取负;
Asd——垂直穿过结合面的抗剪钢筋面积。
8.3.8 预制剪力墙洞口上方的预制连梁宜与后浇圈梁或水平后浇带形成叠合连梁(图8.3.8),叠合连梁的配筋及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图8.3.8 预制剪力墙叠合连梁构造示意
1-后浇圈梁或后浇带;2-预制连梁;3-箍筋;4-纵向钢筋
8.3.9 楼面梁不宜与预制剪力墙在剪力墙平面外单侧连接;当楼面梁与剪力墙在平面外单侧连接时,宜采用铰接。1-后浇圈梁或后浇带;2-预制连梁;3-箍筋;4-纵向钢筋
8.3.10 预制叠合连梁的预制部分宜与剪力墙整体预制,也可在跨中拼接或在端部与预制剪力墙拼接。
8.3.11 当预制叠合连梁在跨中拼接时,可按本规程第7.3.3条的规定进行接缝的构造设计。
8.3.12 当预制叠合连梁端部与预制剪力墙在平面内拼接时,接缝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墙端边缘构件采用后浇混凝土时,连梁纵向钢筋应在后浇段中可靠锚固(图8.3.12a)或连接(图8.3.12b);
2 当预制剪力墙端部上角预留局部后浇节点区时,连梁的纵向钢筋应在局部后浇节点区内可靠锚固(图8.3.12c)或连接(图8.3.12d)。
图8.3.12 同一平面内预制连梁与预制剪力墙连接构造示意
1-预制剪力墙;2-预制连梁;3-边缘构件箍筋;4-连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或连接
8.3.13 当采用后浇连梁时,宜在预制剪力墙端伸出预留纵向钢筋,并与后浇连梁的纵向钢筋可靠连接(图8.3.13)。1-预制剪力墙;2-预制连梁;3-边缘构件箍筋;4-连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或连接
图8.3.13 后浇连梁与预制剪力墙连接构造示意
1-预制墙板;2-后浇连梁;3-预制剪力墙伸出纵向受力钢筋
8.3.14 应按本规程第7.2.2条的规定进行叠合连梁端部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计算。8.3.15 当预制剪力墙洞口下方有墙时,宜将洞口下墙作为单独的连梁进行设计(图8.3.15)。
图8.3.15 预制剪力墙洞口下墙与叠合连梁的关系示意
1-洞口下墙;2-预制连梁;3-后浇圈梁或水平后浇带
1-洞口下墙;2-预制连梁;3-后浇圈梁或水平后浇带
条文说明
8.3.1 确定剪力墙竖向接缝位置的主要原则是便于标准化生产、吊装、运输和就位,并尽量避免接缝对结构整体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图4中约束边缘构件,位于墙肢端部的通常与墙板一起预制;纵横墙交接部位一般存在接缝,图4中阴影区域宜全部后浇,纵向钢筋主要配置在后浇段内,且在后浇段内应配置封闭箍筋及拉筋,预制墙板中的水平分布筋在后浇段内锚固。预制的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构造要求与现浇结构一致。
墙肢端部的构造边缘构件通常全部预制;当采用L形、T形或者U形墙板时,拐角处的构造边缘构件也可全部在预制剪力墙中。当采用一字形构件时,纵横墙交接处的构造边缘构件可全部后浇;为了满足构件的设计要求或施工方便也可部分后浇部分预制。当构造边缘构件部分后浇部分预制时,需要合理布置预制构件及后浇段中的钢筋,使边缘构件内形成封闭箍筋。非边缘构件区域,剪力墙拼接位置,剪力墙水平钢筋在后浇段内可采用锚环的形式锚固,两侧伸出的锚环宜相互搭接。
8.3.3 在不设置圈梁的楼面处,水平后浇带及在其内设置的纵向钢筋也可起到保证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连接楼盖结构与预制剪力墙的作用。
8.3.4 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一般采用套筒灌浆或浆锚搭接连接,在灌浆时宜采用灌浆料将墙底水平接缝同时灌满。灌浆料强度较高且流动性好,有利于保证接缝承载力。灌浆时,预制剪力墙构件下表面与楼面之间的缝隙周围可采用封边砂浆进行封堵和分仓,以保证水平接缝中灌浆料填充饱满。
8.3.5 套筒灌浆连接方式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已经有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国内也已有充分的试验研究和相关的规程,可以用于剪力墙竖向钢筋的连接。
目前在国内有多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正在对多种浆锚搭接连接的方式进行研究,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约束浆锚搭接连接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适合用于直径较小钢筋的连接,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对钢筋连接和锚固的要求,为保证结构延性,在对结构抗震性能比较重要且钢筋直径较大的剪力墙边缘构件中不宜采用。
边缘构件是保证剪力墙抗震性能的重要构件,且钢筋较粗,每根钢筋应逐根连接。剪力墙的分布钢筋直径小且数量多,全部连接会导致施工繁琐且造价较高,连接接头数量太多对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也有不利影响。根据有关单位的研究成果,可在预制剪力墙中设置部分较粗的分布钢筋并在接缝处仅连接这部分钢筋,被连接钢筋的数量应满足剪力墙的配筋率和受力要求;为了满足分布钢筋最大间距的要求,在预制剪力墙中再设置一部分较小直径的竖向分布钢筋,但其最小直径也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8.3.7 在参考了我国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国外规范[如美国规范ACI 318-08、欧洲规范EN 1992-1-1:2004、美国PCI手册(第七版)等]并对大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规程给出了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公式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对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水平施工缝的抗剪验算公式相同,主要采用剪摩擦的原理,考虑了钢筋和轴力的共同作用。
进行预制剪力墙底部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计算时,计算单元的选取分以下三种情况:
1 不开洞或者开小洞口整体墙,作为一个计算单元;
2 小开口整体墙可作为一个计算单元,各墙肢联合抗剪;
3 开口较大的双肢及多肢墙,各墙肢作为单独的计算单元。
8.3.8 本条对带洞口预制剪力墙的预制连梁与后浇圈梁或水平后浇带组成的叠合连梁的构造进行了说明。当连梁剪跨比较小需要设置斜向钢筋时,一般采用全现浇连梁。
8.3.9 楼面梁与预制剪力墙在面外连接时,宜采用铰接,可采用在剪力墙上设置挑耳的方式。
8.3.10 连梁端部钢筋锚固构造复杂,要尽量避免预制连梁在端部与预制剪力墙连接。
8.3.12 提供两种常用的“刀把墙”的预制连梁与预制墙板的连接方式。也可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但应保证接缝的受弯及受剪承载力不低于连梁的受弯及受剪承载力。
8.3.13 当采用后浇连梁时,纵筋可在连梁范围内与预制剪力墙预留的钢筋连接,可采用搭接、机械连接、焊接等方式。
8.3.15 洞口下墙的构造有三种做法:
1 预制连梁向上伸出竖向钢筋并与洞口下墙内的竖向钢筋连接,洞口下墙、后浇圈梁与预制连梁形成一根叠合连梁。该做法施工比较复杂,而且洞口下墙与下方的后浇圈梁、预制连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叠合构件受力性能没有经过试验验证,受力和变形特征不明确,纵筋和箍筋的配筋也不好确定。不建议采用此做法。
2 预制连梁与上方的后浇混凝土形成叠合连梁;洞口下墙与下方的后浇混凝土之间连接少量的竖向钢筋,以防止接缝开裂并抵抗必要的平面外荷载。洞口下墙内设置纵筋和箍筋,作为单独的连梁进行设计。建议采用此种做法。
3 将洞口下墙采用轻质填充墙时,或者采用混凝土墙但与结构主体采用柔性材料隔离时,在计算中可仅作为荷载,洞口下墙与下方的后浇混凝土及预制连梁之间不连接,墙内设置构造钢筋。当计算不需要窗下墙时可采用此种做法。
当窗下墙需要抵抗平面外的弯矩时,需要将窗下墙内的纵向钢筋与下方的现浇楼板或预制剪力墙内的钢筋有效连接、锚固;或将窗下墙内纵向钢筋锚固在下方的后浇区域内。在实际工程中窗下墙的高度往往不大,当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要确保必要的锚固长度。
对于图4中约束边缘构件,位于墙肢端部的通常与墙板一起预制;纵横墙交接部位一般存在接缝,图4中阴影区域宜全部后浇,纵向钢筋主要配置在后浇段内,且在后浇段内应配置封闭箍筋及拉筋,预制墙板中的水平分布筋在后浇段内锚固。预制的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构造要求与现浇结构一致。
墙肢端部的构造边缘构件通常全部预制;当采用L形、T形或者U形墙板时,拐角处的构造边缘构件也可全部在预制剪力墙中。当采用一字形构件时,纵横墙交接处的构造边缘构件可全部后浇;为了满足构件的设计要求或施工方便也可部分后浇部分预制。当构造边缘构件部分后浇部分预制时,需要合理布置预制构件及后浇段中的钢筋,使边缘构件内形成封闭箍筋。非边缘构件区域,剪力墙拼接位置,剪力墙水平钢筋在后浇段内可采用锚环的形式锚固,两侧伸出的锚环宜相互搭接。
图4 预制剪力墙的后浇混凝土约束边缘构件示意
8.3.2 封闭连续的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连接楼盖结构与预制剪力墙的关键构件,应在楼层收进及屋面处设置。8.3.3 在不设置圈梁的楼面处,水平后浇带及在其内设置的纵向钢筋也可起到保证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连接楼盖结构与预制剪力墙的作用。
8.3.4 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一般采用套筒灌浆或浆锚搭接连接,在灌浆时宜采用灌浆料将墙底水平接缝同时灌满。灌浆料强度较高且流动性好,有利于保证接缝承载力。灌浆时,预制剪力墙构件下表面与楼面之间的缝隙周围可采用封边砂浆进行封堵和分仓,以保证水平接缝中灌浆料填充饱满。
8.3.5 套筒灌浆连接方式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已经有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国内也已有充分的试验研究和相关的规程,可以用于剪力墙竖向钢筋的连接。
目前在国内有多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正在对多种浆锚搭接连接的方式进行研究,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约束浆锚搭接连接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适合用于直径较小钢筋的连接,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对钢筋连接和锚固的要求,为保证结构延性,在对结构抗震性能比较重要且钢筋直径较大的剪力墙边缘构件中不宜采用。
边缘构件是保证剪力墙抗震性能的重要构件,且钢筋较粗,每根钢筋应逐根连接。剪力墙的分布钢筋直径小且数量多,全部连接会导致施工繁琐且造价较高,连接接头数量太多对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也有不利影响。根据有关单位的研究成果,可在预制剪力墙中设置部分较粗的分布钢筋并在接缝处仅连接这部分钢筋,被连接钢筋的数量应满足剪力墙的配筋率和受力要求;为了满足分布钢筋最大间距的要求,在预制剪力墙中再设置一部分较小直径的竖向分布钢筋,但其最小直径也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8.3.7 在参考了我国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国外规范[如美国规范ACI 318-08、欧洲规范EN 1992-1-1:2004、美国PCI手册(第七版)等]并对大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规程给出了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公式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对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水平施工缝的抗剪验算公式相同,主要采用剪摩擦的原理,考虑了钢筋和轴力的共同作用。
进行预制剪力墙底部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计算时,计算单元的选取分以下三种情况:
1 不开洞或者开小洞口整体墙,作为一个计算单元;
2 小开口整体墙可作为一个计算单元,各墙肢联合抗剪;
3 开口较大的双肢及多肢墙,各墙肢作为单独的计算单元。
8.3.8 本条对带洞口预制剪力墙的预制连梁与后浇圈梁或水平后浇带组成的叠合连梁的构造进行了说明。当连梁剪跨比较小需要设置斜向钢筋时,一般采用全现浇连梁。
8.3.9 楼面梁与预制剪力墙在面外连接时,宜采用铰接,可采用在剪力墙上设置挑耳的方式。
8.3.10 连梁端部钢筋锚固构造复杂,要尽量避免预制连梁在端部与预制剪力墙连接。
8.3.12 提供两种常用的“刀把墙”的预制连梁与预制墙板的连接方式。也可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但应保证接缝的受弯及受剪承载力不低于连梁的受弯及受剪承载力。
8.3.13 当采用后浇连梁时,纵筋可在连梁范围内与预制剪力墙预留的钢筋连接,可采用搭接、机械连接、焊接等方式。
8.3.15 洞口下墙的构造有三种做法:
1 预制连梁向上伸出竖向钢筋并与洞口下墙内的竖向钢筋连接,洞口下墙、后浇圈梁与预制连梁形成一根叠合连梁。该做法施工比较复杂,而且洞口下墙与下方的后浇圈梁、预制连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叠合构件受力性能没有经过试验验证,受力和变形特征不明确,纵筋和箍筋的配筋也不好确定。不建议采用此做法。
2 预制连梁与上方的后浇混凝土形成叠合连梁;洞口下墙与下方的后浇混凝土之间连接少量的竖向钢筋,以防止接缝开裂并抵抗必要的平面外荷载。洞口下墙内设置纵筋和箍筋,作为单独的连梁进行设计。建议采用此种做法。
3 将洞口下墙采用轻质填充墙时,或者采用混凝土墙但与结构主体采用柔性材料隔离时,在计算中可仅作为荷载,洞口下墙与下方的后浇混凝土及预制连梁之间不连接,墙内设置构造钢筋。当计算不需要窗下墙时可采用此种做法。
当窗下墙需要抵抗平面外的弯矩时,需要将窗下墙内的纵向钢筋与下方的现浇楼板或预制剪力墙内的钢筋有效连接、锚固;或将窗下墙内纵向钢筋锚固在下方的后浇区域内。在实际工程中窗下墙的高度往往不大,当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要确保必要的锚固长度。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 上一节:8.2 预制剪力墙构造
- 下一节:9 多层剪力墙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