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17-2017
A.3 大跨度钢结构
A.3.1 大跨度钢结构体系可按表A.3.1分类。
1 大跨度钢结构的设计应结合工程的平面形状、体型、跨度、支承情况、荷载大小、建筑功能综合分析确定,结构布置和支承形式应保证结构具有合理的传力途径和整体稳定性;平面结构应设置平面外的支撑体系;
2 预应力大跨度钢结构应进行结构张拉形态分析,确定索或拉杆的预应力分布,不得因个别索的松弛导致结构失效;
3 对以受压为主的拱形结构、单层网壳以及跨厚比较大的双层网壳应进行非线性稳定分析;
4 地震区的大跨度钢结构,应按抗震规范考虑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对于大跨度钢结构楼盖,应按使用功能满足相应的舒适度要求;
5 应对施工过程复杂的大跨度钢结构或复杂的预应力大跨度钢结构进行施工过程分析;
6 杆件截面的最小尺寸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跨度、网格大小按计算确定,普通型钢不宜小于L50×3,钢管不宜小于48×3,对大、中跨度的结构,钢管不宜小于60×3.5。
表A.3.1 大跨度钢结构体系分类
A.3.2 大跨度钢结构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大跨度钢结构的设计应结合工程的平面形状、体型、跨度、支承情况、荷载大小、建筑功能综合分析确定,结构布置和支承形式应保证结构具有合理的传力途径和整体稳定性;平面结构应设置平面外的支撑体系;
2 预应力大跨度钢结构应进行结构张拉形态分析,确定索或拉杆的预应力分布,不得因个别索的松弛导致结构失效;
3 对以受压为主的拱形结构、单层网壳以及跨厚比较大的双层网壳应进行非线性稳定分析;
4 地震区的大跨度钢结构,应按抗震规范考虑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对于大跨度钢结构楼盖,应按使用功能满足相应的舒适度要求;
5 应对施工过程复杂的大跨度钢结构或复杂的预应力大跨度钢结构进行施工过程分析;
6 杆件截面的最小尺寸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跨度、网格大小按计算确定,普通型钢不宜小于L50×3,钢管不宜小于48×3,对大、中跨度的结构,钢管不宜小于60×3.5。
条文说明
A.3.1 大跨度结构的形式和种类繁多,也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按照大跨度钢结构的受力特点分类;也可以按照传力途径,将大跨度钢结构可分为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又可细分为桁架、拱及钢索、钢拉杆形成的各种预应力结构,空间结构也可细分为薄壳结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及各种预应力结构;浙江大学董石麟教授提出采用组成结构的基本构件或基本单元即板壳单元、梁单元、杆单元、索单元和膜单元对空间结构分类。
按照大跨度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分类,简单、明确,能够体现结构的受力特性,设计人员比较熟悉,因此本标准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对大跨度钢结构进行分类。
A.3.2 本条对大跨度钢结构的设计原则作了规定。
1 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大跨结构体系。结构的支承形式要和结构的受力特点匹配,支承应对以整体受弯为主的结构提供竖向约束和必要的水平约束,对整体受压为主的结构提供可靠的水平约束,对整体受拉为主的结构提供可靠的锚固,对平面结构设置可靠的平面外支撑体系。
2 分析网架、双层网壳时可假定节点为铰接,杆件只承受轴向力,采用杆单元模型;分析单层网壳时节点应假定为刚接,杆件除承受轴向力外,还承受弯矩、剪力,采用梁单元模型;分析桁架时,应根据节点的构造形式和杆件的节间长度或杆件长度与截面高度(或直径)的比例,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中的相关规定确定。模型中的钢索和钢拉杆等模拟为柔性构件时,各种杆件的计算模型应能够反应结构的受力状态。
设计大跨钢结构时,应考虑下部支承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在温度和地震荷载作用下,应考虑下部支承结构刚度的影响。考虑结构影响时,可以采用简化方法模拟下部结构刚度,如必要时需采用上部大跨钢结构和下部支承结构组成的整体模型进行分析。
3 在大跨钢结构分析、设计时,应重视以下因素:
1)当大跨钢结构的跨度较大或者平面尺寸较大且支座水平约束作用较强时,大跨钢结构的温度作用不可忽视,对结构构件和支座设计都有较大影响;除考虑正常使用阶段的温度荷载外,建议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必要时考虑施工过程的温度荷载,与相应的荷载进行组合;
2)当大跨钢结构的屋面恒荷载较小时,风荷载影响较大,可能成为结构的控制荷载,应重视结构抗风分析;
3)应重视支座变形对结构承载力影响的分析,支座沉降会引起受弯为主的大跨钢结构的附加弯矩,会释放受压为主的大跨钢结构的水平推力、增大结构应力,支座变形也会使预应力结构、张拉结构的预应力状态和结构形态发生改变。
预应力结构的计算应包括初始预应力状态的确定及荷载状态的计算,初始预应力状态确定和荷载状态分析应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
4 单层网壳或者跨度较大的双层网壳、拱桁架的受力特征以受压为主,存在整体失稳的可能性。结构的稳定性甚至有可能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因此应该对这类结构进行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重要的结构还应当考虑几何和材料双非线性对结构进行承载力分析。
5 大跨度钢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组合时,同时计算竖向地震和水平地震作用,应包括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大跨钢结构的关键杆件和关键节点的地震组合内力设计值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调整。
6 大跨钢结构用于楼盖时,除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外,还应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满足相应舒适度的要求。可以采用提高结构刚度或采取耗能减震技术满足结构舒适度要求。
7 结构形态和结构状态随施工过程发生改变,施工过程不同阶段的结构内力同最终状态的数值不同,应通过施工过程分析,对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进行验算。
按照大跨度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分类,简单、明确,能够体现结构的受力特性,设计人员比较熟悉,因此本标准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对大跨度钢结构进行分类。
A.3.2 本条对大跨度钢结构的设计原则作了规定。
1 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大跨结构体系。结构的支承形式要和结构的受力特点匹配,支承应对以整体受弯为主的结构提供竖向约束和必要的水平约束,对整体受压为主的结构提供可靠的水平约束,对整体受拉为主的结构提供可靠的锚固,对平面结构设置可靠的平面外支撑体系。
2 分析网架、双层网壳时可假定节点为铰接,杆件只承受轴向力,采用杆单元模型;分析单层网壳时节点应假定为刚接,杆件除承受轴向力外,还承受弯矩、剪力,采用梁单元模型;分析桁架时,应根据节点的构造形式和杆件的节间长度或杆件长度与截面高度(或直径)的比例,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中的相关规定确定。模型中的钢索和钢拉杆等模拟为柔性构件时,各种杆件的计算模型应能够反应结构的受力状态。
设计大跨钢结构时,应考虑下部支承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在温度和地震荷载作用下,应考虑下部支承结构刚度的影响。考虑结构影响时,可以采用简化方法模拟下部结构刚度,如必要时需采用上部大跨钢结构和下部支承结构组成的整体模型进行分析。
3 在大跨钢结构分析、设计时,应重视以下因素:
1)当大跨钢结构的跨度较大或者平面尺寸较大且支座水平约束作用较强时,大跨钢结构的温度作用不可忽视,对结构构件和支座设计都有较大影响;除考虑正常使用阶段的温度荷载外,建议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必要时考虑施工过程的温度荷载,与相应的荷载进行组合;
2)当大跨钢结构的屋面恒荷载较小时,风荷载影响较大,可能成为结构的控制荷载,应重视结构抗风分析;
3)应重视支座变形对结构承载力影响的分析,支座沉降会引起受弯为主的大跨钢结构的附加弯矩,会释放受压为主的大跨钢结构的水平推力、增大结构应力,支座变形也会使预应力结构、张拉结构的预应力状态和结构形态发生改变。
预应力结构的计算应包括初始预应力状态的确定及荷载状态的计算,初始预应力状态确定和荷载状态分析应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
4 单层网壳或者跨度较大的双层网壳、拱桁架的受力特征以受压为主,存在整体失稳的可能性。结构的稳定性甚至有可能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因此应该对这类结构进行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重要的结构还应当考虑几何和材料双非线性对结构进行承载力分析。
5 大跨度钢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组合时,同时计算竖向地震和水平地震作用,应包括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大跨钢结构的关键杆件和关键节点的地震组合内力设计值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调整。
6 大跨钢结构用于楼盖时,除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外,还应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满足相应舒适度的要求。可以采用提高结构刚度或采取耗能减震技术满足结构舒适度要求。
7 结构形态和结构状态随施工过程发生改变,施工过程不同阶段的结构内力同最终状态的数值不同,应通过施工过程分析,对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进行验算。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 上一节:A.2 多高层钢结构
- 下一节:附录B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