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GB50049-2011
13.9 热网加热器及其系统
13.9.1 热水网系统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暖的热水网应采用由供水管和回水管组成的闭式双管制系统。
2 同时有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等多种热负荷的热水网,当生产工艺热负荷和采暖热负荷所需热水参数相差较大,或季节性热负荷占总热负荷比例较大,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闭式多管制系统。
13.9.2 热网加热器的容量和台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本热网加热器的容量和台数应根据采暖通风和生活热水的热负荷进行选择,不设备用。但当任何一台加热器停止运行时,其余设备应能满足60%~75%热负荷的需要,严寒地区取上限。
2 热网尖峰加热器的设置应根据热负荷性质、输送距离、气象条件和热网系统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3.9.3 当供热系统采用中央质调节时,热水网循环水泵的容量、扬程及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网循环水泵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热网循环水泵的总容量和台数应能保证其中任何一台停用时,其余的水泵应满足向热用户提供热水总流量的110%。
2 热网循环水泵的扬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水在热网加热器的流动阻力。
2)热水在供热管道中的流动阻力。
3)热水在热力站或热用户系统中的压力损失。
4)热水在回水管道中的流动阻力。
5)热水在回水过滤器中的流动阻力。
6)按1项~5项计算的扬程,应另加20%的裕量。
13.9.4 当热水网供热系统采用中央质一量调节时,采用连续改变流量的调节,应选用调速水泵;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调节,宜选用扬程和流量不等的泵组。
13.9.5 热网凝结水泵的容量、扬程及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网凝结水泵的容量应按各级热网加热器逐级回流的总凝结水量(包括尖峰加热器投用时的最大凝结水量)的100%选取。
2 热网凝结水泵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
2 热网凝结水泵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
3 热网凝结水泵的扬程应为下列各项之和:
1)按包括尖峰加热器投用时的最大凝结水量计算,从基本热网加热器到除氧器凝结水入口的介质流动阻力,设有疏水冷却器的,应加疏水冷却器的阻力,并另加10%~20%的裕量。
2)除氧器入口喷雾头所需的喷雾压力。
3)除氧器入口处与基本热网加热器凝结水最低水位间的水柱静压差。
4)除氧器的最大工作压力,另加15%的裕量。
5)基本热网加热器汽侧的工作压力,如为正压力,取负值。
4 热网凝结水泵应采用热水泵。
13.9.6 闭式热水网的正常补水量宜为热网循环水量的1%~2%。补水设备的容量宜为热网循环水量的4%,其中0.5%~1%的水量应采用除过氧的化学软化水以及锅炉排污水,其余所需水量则采用工业水或生活水。当采用工业水或生活水补给时,系统应装设记录式流量计。补入的工业水或生活水应加缓蚀剂。
13.9.7 热水网的补水方式、补给水泵的容量和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优先利用锅炉连续排污扩容器排污水直接补入热网。利用除氧器水箱补水,当条件许可时,可直接补入热网。这两项直接补水能满足热网的正常补水量时,可按热网循环水量的2%设置事故时补入工业水或生活水的热网补给水泵1台。
2 在除氧器水箱贮水直接补入热网的系统中,热网循环水泵停用,不能维持热网所需静压时,应设热网补给水泵1台,容量可按热网循环水量的2%选取。
3 在热网回水压力较高,除氧器水箱的贮水不能直接补入热网的系统中,应设热网补给水泵2台,其中1台备用。每台泵的容量可按热网循环水量的2%选取。
13.9.8 热水网的定压方式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补给水泵可兼作定压之用。定压点即补水点宜设在热网循环水泵的入口处。补给水泵可采用压力开关或无源一次仪表,自动控制补给水泵的启停。备用的热网补给水泵应能自动投入。
13.9.9 兼作定压用的热网补给水泵的扬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网系统中最高点与系统补水点的高差。
2 高温热水的汽化压力。
3 安全压力裕量30kPa~50kPa。
4 补给水泵吸水管路中的阻力损失,另加20%的裕量。
5 补给水泵出水管路中的阻力损失,另加20%的裕量。
6 补给水箱的压力和补给水箱最低水位高出系统补水点的高度(取负值)。
7 根据本条第1款~第6款计算结果选择的热网补给水泵的扬程,应与热水网水力工况计算的定压点的回水压力相一致。
13.9.10 热网循环水泵和补给水泵均应由两个彼此独立的电源供电。
13.9.11 热网系统应设有除污、放气和防止水击的措施。
条文说明
13.9.1~13.9.11 系原规范第8.9.1条~第8.9.11条。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 上一节:13.8 工业水系统
- 下一节:13.10 减温减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