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CJJ/T34-2022
返 回
变小
变大
底 色

2 术语

2.0.1 供热管网 heating network
     由热源向热用户输送和分配供热介质的管道系统。
2.0.2 输送干线 transmission mains
     自热源至主要负荷区且长度超过2km无分支管的干线。
2.0.3 输配干线 distribution pipelines
     有分支管接出的干线。
2.0.4 长输管线 long distance pipeline
     自热源至主要负荷区且长度超过20km的热水管线。
2.0.5 庭院管网 block hot-water heating network
     自热力站或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热源出口至建筑热力入口,设计压力不大于1.6MPa,设计温度不大于85℃,与热用户室内系统直接连接的热水供热管网。
2.0.6 动态水力分析 dynamical hydraulic analysis
     分析供热管网由于运行状态突变引起的压力瞬态变化。
2.0.7 多热源供热系统 heating system with multi-heat sources
     具有多个热源的供热系统。
2.0.8 分别运行 independently operation of multi-heat sources
     多热源供热系统,用阀门分隔各热源的供热范围,各热源独立供热的运行方式。
2.0.9 解列运行 separately operation of multi-heat sources
     多热源供热系统,基本热源首先投入运行,随气温变化,用阀门逐步调整基本热源和调峰热源供热范围的运行方式。
2.0.10 联网运行 pooled operation ofmulti-heat sources
     多热源供热系统,基本热源首先投入运行,随气温变化,调峰热源与基本热源共同在供热管网中供热的运行方式。
2.0.11 最低保证率 minimum heating rate
     事故工况下,用户供暖设备防冻所需的最低热负荷与设计热负荷的比率。
2.0.12 无补偿敷设 installation without compensator
     直埋热水管道,直管段不采取人为设置补偿措施的敷设方式。
2.0.13 热力站 heating substation
     用于转换供热介质种类、改变供热介质参数、分配、控制及计量供给用户热量的设施。
2.0.14 中继泵站 boosting pump station
     热水供热管网中根据水力工况,在输送干线或输配干线上设置的水泵等设施。
2.0.15 隔压站 pressure isolation station
     在供热干线上将管网分成相互独立的压力系统的设施。
2.0.16 组合使用型补偿器 combined type expansion joint
     与管道弯头组合成组进行热补偿的补偿器。
条文说明
2.0.1 本标准规定的供热管网是自热源出口至用户建筑热力入口的供热管网,包含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至用户热力站的供热管网和热力站,以及热力站或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热源出口至建筑热力入口的热水庭院管网。内容包括蒸汽管线、热水管线、中继泵站、隔压站和热力站等。
2.0.2、2.0.3 供热管网干线的定义为由热源至各热力站(或热用户)分支处的所有管线;支线的定义为自干线引出至一个热力站(或一个热用户)的管线。输送干线的特点是长距离内无分支;输配干线是沿途有分支接出,且分支之间距离近,管线走向复杂。
2.0.4 长输管线的热源与主要负荷区距离较远,管线敷设地点可能在城镇范围以外。
2.0.5 本标准规定的庭院管网指用户供热系统的室外低温热水管网,包括热水管网和建筑物热力入口。庭院管网的供热半径较小,供热介质(水)来自热力站、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小型热源,主要热负荷类型为供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等。
    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的规定,散热器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散热器集中供暖系统宜按75℃/50℃连续供暖进行设计,且供水温度不宜大于85℃;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不应大于60℃;热水吊顶辐射板的供水温度宜采用40℃~95℃;公共建筑外门的热空气幕的供风温度不宜高于50℃,对于高大外门不宜高于70℃:采用市政热力或锅炉房供应的一次热源通过换热器加热的二次空调热水时,对于非预热盘管,供水温度宜采用50℃~60℃,用于严寒地区预热时,供水温度不宜低于70℃。本标准庭院管网的适用参数为设计压力不大于1.6MPa,设计温度不大于85℃,满足大部分供暖及空调系统对参数的要求。
2.0.6 供热系统常规水力计算是不考虑水力工况随时间变化的稳定状态,动态水力分析则考虑水力工况随时间的瞬变过程。当管道内供热介质流速因某种原因骤然发生变化时,由于介质的惯性作用,引起管道内压力急剧变化,这种压力瞬变过程可能发生水击事故。动态水力分析的目的是模拟供热系统各种非正常操作引起的压力瞬变过程,提出合理预防水击事故的安全措施。
2.0.7~2.0.10 多热源供热系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热源用管网连接,多个热源可互为备用及合理调度,提高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多热源供热系统有以下运行方式:
    1)分别运行方式,用管网阀门将多热源供热系统分隔成多个单热源供热系统,在整个供暖期各个热源供热范围不变。
    2)解列运行方式,用管网阀门调整各个热源供热范围,供暖期基本热源首先投入运行,随气温变化基本热源满负荷后,用阀门分隔出部分管网划归调峰热源供热,并随气温变化,逐步调整调峰热源供热范围,使基本热源在运行期间接近满负荷。
    3)联网运行方式,不需要关断管网阀门,供暖期基本热源首先投入运行,随气温变化基本热源满负荷后,调峰热源投入与基本热源共同在管网中供热,基本热源在运行期间保持满负荷,调峰热源承担随气温变化而增减的负荷。
2.0.11 当供热系统部分设备或管道发生故障时,为避免长时间停暖造成用户末端设备冻坏,仍需要提供一定热量维持用户系统循环。
2.0.12 供热管道设计应力验算采用应力分类法,管道热胀冷缩受约束产生的二次应力不应超过材料屈服极限的两倍,只有热水管道能满足此要求。
    供热管道设计时将管道分为三类管段:三通、弯管和直管。三通处因支线开孔管道强度削弱,不论采用何种敷设方式,设计时均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弯管段本身为补偿装置,设计时需要将膨胀量控制在补偿能力之内。只有直管段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热膨胀问题。因此,供热管道设计采用的热补偿方式,是指直管段的热补偿方式。无补偿敷设方式主要用于直埋敷设热水管道设计,定义为直管段不采取任何人为的热补偿措施的直埋敷设方式。其中,人为的热补偿措施包括设置补偿器、预热、一次性补偿器覆土预热等措施。
2.0.13 热力站包括换热站、混水站、热分配站和吸收式热泵换热站等种类。
2.0.14 中继泵指供热管网干线上设置的加压泵,可以采用供水加压或回水加压方式。
2.0.15 在地势高差很大的地区敷设热水管网时,为了控制系统压力水平,可以利用隔压站将管网分成相互独立的压力系统。常见的隔压站设有换热器将热水系统分隔成两级管网,同时设置第二级管网的补水定压装置和循环水泵,实现“传热不传压”的目的。
2.0.16 组合使用型补偿器是指需要由一个或几个补偿器与管道弯头组合成组,才能发挥形变补偿作用的补偿器。目前常用形式是旋转式补偿器、铰链型波纹管补偿器和球形补偿器等。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京ICP备10045562号-2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