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一般规定
5.1.1 岩棉板外保温工程的基层墙体宜为混凝土墙体、实心砌体墙体和强度等级不小于A5.0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
5.1.2 岩棉条或岩棉板的设计厚度不应小于30mm。
5.1.3 岩棉外保温工程单位面积锚栓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岩棉条外保温工程不应小于5个/m2;
2 岩棉板外保温工程不应小于5个/m2,且不宜大于14个/m2,锚栓中心间距不应小于260mm。
5.1.4 岩棉外保温工程防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岩棉条或岩棉板应包覆所有外墙外露构件的热桥部分;
2 固定于墙体的金属构件或支架、锚栓、穿墙管道等处宜有防热桥措施。
5.1.5 岩棉外保温工程防水防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保温与其他构件接缝处应有柔性防水密封及防裂措施;
2 女儿墙顶、窗台等水平部位宜采用金属板、混凝土板或石材板等压顶处理,并应设置排水构造,排水坡度不应小于5%;
3 窗檐、阳台等檐口部位应设置滴水构造:
4 阳台、雨篷、空调板等水平突出构件,女儿墙与屋面交界区等部位,以及勒脚等其他雨水积水区,或受地下水影响区域的岩棉外保温工程应采取防水措施,相应的基层墙体表面及各水平面表面应进行防水处理:
5 当工程所在地的年均降水量超过1600mm时,岩棉外保温工程外侧宜采取防水措施。
5.1.6 岩棉外保温工程中首层墙面、阳台和门窗角部等易受碰撞的部位,应采取附加防撞保护措施,且应满足抗冲击强度10J的要求。
5.1.7 岩棉外保温工程饰面层不宜采用面砖。
5.1.1 锚栓在基层墙体中的承载力排序是:普通混凝土墙体、实心砌体墙体、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和多孔砖砌块墙体等。试验表明:在空心或多孔墙体中使用锚栓时,无论是敲击式还是旋入式锚栓,抗拉承载力值的离散性都很大,这是由于基墙孔洞式的内部结构提供的基墙与锚杆的接触面积不同所致。在空心砌块或多孔砖砌体基层墙体上使用锚栓的可靠性较差,因此不宜使用依靠锚栓提供抗风荷载承载力的岩棉板外保温系统。
5.1.2 岩棉条或岩棉板在厚度小于30mm时,由于材料生产加工的原因导致材料较难满足使用要求。由于岩棉板密度较大,若尺寸太大,会因自重过大增加现场施工的难度;而岩棉条受生产工艺的限制,其宽度不可能太大,但宽度太小会使墙面保温材料的拼缝过多,影响施工效率。此外,制品尺寸的一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厚度不一致,会造成墙面不平整,长度或宽度不一致或形状不规整,也会造成拼接处缝隙大,增加施工难度,影响保温效果。
5.1.3 出于构造安全的要求,本标准规定了单位面积的锚栓数量下限。即150mmx1200mm的岩棉条上使用1个锚栓,600mmx1200mm的岩棉板上至少使用4个锚栓,折算成实际的使用量后,锚栓数量需大于5.6个/m2,取整为5个/m2。
同时,本标准也给出了单位面积锚栓数量上限的推荐值。参考岩棉板外保温系统中锚栓的排列方式,以板厚50mm为基准,单个锚栓的有效受力区域,可以使用简单的公式计算:
式中:
ds—由锚栓和岩棉、抹面层组成的有效受力体系区域直径(mm);
dp—锚盘直径(mm);
t—岩棉厚度,基准产品以50mm计算。
计算得出由锚栓和岩棉、抹面层组成的有效受力体系区域直径ds=260mm,依据锚栓排列方式,对单位面积墙体上锚栓的最大数量进行排布和限制,见表3。
表3 不同锚栓排列方式的单位面积锚栓最大数量
5.1.4 热桥影响节能效果,还会引起结露,墙体内壁会因为潮湿而产生水斑、发霉、结霜等现象,外保温系统会在这些部位产生开裂、渗水等破坏。热桥的这些影响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及节能要求较高的外保温工程中更为严重,应采取措施避免热桥的产生。
5.1.5 系统在各细部的防水防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应给与充分的重视。重要部位应有详图。基层墙体表面的防水层一般使用防水砂浆,与外保温系统相容且形成有效粘结。
5.1.6 附加的防撞措施通常是附加一层玻纤网,或适当增加防护层厚度。提高防护层材料的柔韧性也可显著提高抗冲击强度。
5.1.7 由于岩棉的抗拉强度较低,而外墙面砖重量较大,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饰面材料不宜采用面砖,所以对外保温系统表面贴面砖构造在标准中进行了限制。实际工程中有岩棉外保温系统表面贴面砖的案例,特别是在欧洲的低层建筑中。当实际工程中必须使用面砖时,应全面考虑面砖的隔汽性能,以及施工中面砖的粘结性能、降雨量,对降雨的遮挡、冻融、吸水、施工措施等诸多因素,并应对岩棉外保温表面贴面砖的技术方案进行专门的分析与论证。
- 上一节:5 设计
- 下一节:5.2 抗风荷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