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设计标准 GB50265-2022
返 回
变小
变大
底 色

8.4 出水池及压力水箱

8.4.1 出水池的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结合站址、管线及输水渠道布置,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8.4.2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采用出水池与输水渠连接困难时,可设置出水塔以渡槽与输水渠连接。
8.4.3 出水池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池内水流应顺畅、稳定,水力损失小;
    2 出水池若建在膨胀土或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地基上应进行地基处理;
    3 出水池与渠道之间应设渐变段,平顺连接;
    4 出水池池中流速不应超过2.0m/s,且不应出现水跃。
8.4.4 出水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出水塔应布置在稳定的基础上;
    2 塔身结构尺寸应满足出水管布置及检修要求,出水管口高程宜略高于塔内水位;
    3 应进行基础和塔身稳定计算。
8.4.5 压力水箱应建在坚实基础上,并应与泵房或出水管道连接牢固。压力水箱的尺寸应满足检修的要求,且应布置检修通道。
 
条文说明
8.4.1 出水池应尽可能建在挖方上。如因地形条件必须建在填方上时,填土应碾压密实,严格控制填土质量,并将出水池做成整体式结构,加大砌置深度,尤其应采取防渗排水措施,以确保出水池的结构安全。
8.4.2 在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一些泵站用出水池与输水渠道直接连接会加大出水管道长度,常设置出水塔,用渡槽和渠道相接,以减小出水管道长度。
8.4.3 出水池主要起消能稳流作用。因此,要求池内水流顺畅、稳定,且水力损失小,这样才能消减出水流道或出水管道出流的余能,使水流平顺而均匀地流入渠道或承泄区,以免造成冲刷。
    出水池与渠道或承泄区的连接,一般需设置逐渐收缩或扩散的渐变段。渐变段在平面上的收缩角不宜太大,否则池中水位容易壅高,增加泵站扬程,加大电能消耗;但收缩角也不宜太小,否则使渐变段长度过大,增加工程投资。渐变段的扩散角不宜太大,否则水流在出水池中会产生脱壁现象,影响泵站出水流态。根据试验资料和工程实践经验,渐变段的收缩角单侧宜采用30°~40°、扩散角单侧宜采用7°~15°。
    出水池池中流速不应太大,否则由于过大的流速使佛劳德数Fr超过临界值,池中产生水跃,同时与渠道流速也难以衔接,造成渠道的严重冲刷。根据一些泵站工程实践经验,出水池中流速应控制最大不超过2.0m/s,且不允许出现水跃。
8.4.4 设置出水塔的泵站,其出水管在塔内一般垂直地面布置。提出出水管口高程略高于塔内水位的要求,目的是防止水泵停机时塔内水流倒灌。
8.4.5 压力水箱多用于堤后式排水泵站,且承泄区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压力水箱可和泵房合建,也可分建,其总长度一般不宜小于4倍的水泵出水管径。分建式压力水箱应建在坚实地基上,不能建在未经碾压密实的填方上。如压力水箱一端与泵房连接,应将压力水箱简支在泵房后墙上,以防止产生由于泵房和压力水箱之间的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
    压力水箱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般在现场浇筑而成。压力水箱尺寸应根据并联进入水箱的出水管直径与根数而定,但尺寸不宜过小,否则不能满足水箱出口闸门安装和检修的要求。例如,某排水泵站,为节省工程量将站址选在紧接原自排涵洞进口处,并将进口改建成压力水箱,其尺寸为6.89m×17.4m×7.2m(长×宽×高),压力水箱底板高程与已建涵洞底板相同,两侧与自排涵洞相接,并设闸门控制,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问题,而且节省了附属建筑物的投资。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京ICP备10045562号-2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