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设计标准 GB50265-2022
9.4 浮船式泵站
9.4.1 浮船式泵站位置应满足下列规定:
1 河岸稳定,水流平稳,河面宽阔且枯水期水深不小于1.0m;
2 避开顶冲、急流、大回流和大风浪区以及与支流交汇处,且与主航道保持一定距离;
3 漂浮物少且不易受漂木、浮筏或船只的撞击;
4 附近有可利用作检修场地的平坦河岸。
9.4.2 浮船形式应根据泵站的重要性、运行要求、材料供应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9.4.3 浮船布置应包括机组设备间、船首和船尾等部分。当机组容量较大、台数较多时,宜采用下承式机组设备间。浮船首尾甲板长度应根据安全操作管理的需要确定,且不应小于2.0m。首尾舱应封闭,封闭容积应根据船体安全要求确定。
9.4.4 设备布置和安装应满足船体平衡与稳定的要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平衡措施。
9.4.5 浮船型线和吃水深、型宽、船长、型深等主尺度应按最大排水量及设备布置的要求选定,其设计应符合内河航运船舶设计要求。在任何情况下,浮船的稳性衡准系数不应小于1.0。
9.4.6 浮船的锚固方式及锚固设备应根据停泊处的地形、水流状况、航运要求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当流速较大时,浮船上游方向固定索不应少于3根。
9.4.7 联络管及其两端接头形式应根据河流水位变化幅度、流速、取水量及河岸坡度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9.4.8 输水管的坡度宜与岸坡坡度一致。当地质条件能满足管道基础要求时,输水管可沿岸坡敷设;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并设置支墩固定。
当输水管设置接头岔管时,其位置应按水位变化幅度及河岸坡度确定。接头岔管间的高差可取0.6m~2.0m。
条文说明
9.4.3 机组设备间布置有上承式与下承式两种:上承式机组设备间,即将水泵机组安装在浮船甲板上,这种布置便于运行管理且通风条件好,适用于木船、钢丝网水泥船或钢船,但缺点是重心高、稳定性差、振动大;下承式机组设备间,即将水泵机组安装在船舱底部骨架上,这种布置重心低、稳定性好、振动小,但运行管理和通风条件差,加上吸水管要穿过船舷,因此仅适用于钢船。不论采用何种布置形式,均应力求船体重心低、振动小,并保证在各种不利条件下运行的稳定性。特别是机组容量较大、台数较多时,宜采用下承式布置。为了确保浮船的安全,防止沉船事故,首尾舱还应封闭,封闭容积应根据浮船船体的安全要求确定。
9.4.5 浮船的稳性衡准系数K为回复力矩与倾覆力矩的比值。浮船设计时,要求在任何情况下,包括正常运行和设备安装过程,均应满足K≥1.0,方可确保浮船不致倾覆。
9.4.6 浮船的锚固方式关系到浮船运行的安全。锚固的主要方式有岸边系缆,船首、尾抛锚与岸边系缆相结合,船首、尾抛锚并增设角锚与岸边系缆相结合等。采用何种锚固方式,应根据浮船安全运行要求,结合停泊处的地形、水流状况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
9.4.7 联络管形式与联络管的连接方式有关。联络管的连接方式主要有阶梯式和摇臂式两种。联络管的长度与活动接头的有效转角、联络管的连接方式、河岸坡度、浮船可能产生的最大倾角、吸水管伸入水中的深度及管子的挠度有关。球形接头阶梯式联络管的长度一般为6m~12m;套筒式接头摇臂式联络管,按水位最大变幅确定联络管的长度,一般为20m左右,其最大挠度不宜大于L/300~L/200。
9.4.8 斜管上岔管的布置应根据水位的变化来确定。岔管分布不必均匀,宜根据水位变速大小、河岸坡度陡缓,确定岔管间距。最高和最低的岔管应满足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取水要求。
9.4.5 浮船的稳性衡准系数K为回复力矩与倾覆力矩的比值。浮船设计时,要求在任何情况下,包括正常运行和设备安装过程,均应满足K≥1.0,方可确保浮船不致倾覆。
9.4.6 浮船的锚固方式关系到浮船运行的安全。锚固的主要方式有岸边系缆,船首、尾抛锚与岸边系缆相结合,船首、尾抛锚并增设角锚与岸边系缆相结合等。采用何种锚固方式,应根据浮船安全运行要求,结合停泊处的地形、水流状况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
9.4.7 联络管形式与联络管的连接方式有关。联络管的连接方式主要有阶梯式和摇臂式两种。联络管的长度与活动接头的有效转角、联络管的连接方式、河岸坡度、浮船可能产生的最大倾角、吸水管伸入水中的深度及管子的挠度有关。球形接头阶梯式联络管的长度一般为6m~12m;套筒式接头摇臂式联络管,按水位最大变幅确定联络管的长度,一般为20m左右,其最大挠度不宜大于L/300~L/200。
9.4.8 斜管上岔管的布置应根据水位的变化来确定。岔管分布不必均匀,宜根据水位变速大小、河岸坡度陡缓,确定岔管间距。最高和最低的岔管应满足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取水要求。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