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50288-2018
返 回
变小
变大
底 色

附录A 排涝模数计算

    排涝模数主要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涝面积、排水区形状、地面坡度、植被条件和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排水沟网分布情况和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可根据排水区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下列公式计算。

A.0.1  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应按经验公式法计算:

    式中:q——设计排涝模数[m³/(s·km²)];

          R——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A——设计控制的排水面积(km²);

          K——综合系数(反映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关系);

          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

          K、m、n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

A.0.2  平原区旱地、水田、湖泊和洼地等设计排涝模数应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

    1  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d一一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³/(s·km²)];

          T——排涝历时(d)。

    2  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w——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³/(s·km²)];

          P——历时为T的设计暴雨量(mm);

          h1——水田滞蓄水深(mm);

          ET3——历时为T的水田蒸发量(mm);

          F——历时为T的水田渗漏量(mm)。

    3  平原区旱地和水田综合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p——综合设计排涝模数[m³/(s·km²)];

          Ad——旱地面积(km²);

          Aw——水田面积(km²)。

    4  圩区内无较大湖泊、洼地作承泄区时的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i——泵站向外河机排的设计排涝模数[m³/(s·km²)];

          A——排水区总面积(km²);

          h2——河网、沟塘滞蓄水深(mm);

          A2——河网、沟塘水面面积(km²);

          h3——旱地及非耕地的初损与稳渗量(mm);

          A3——旱地及非耕地面积(km²);

          Ew——历时为T的水面蒸发量(mm);

          A1——河网、沟塘及水田面积(km²);

          t——水泵在1d内的运转时间(h)。

    5  圩区内有较大湖泊、洼地作承泄区时,自排区的设计排涝模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z——圩区内自排区的设计排涝模数[m³/(s·km²)];

          Az——圩区内自排区面积(km²)。

    6  圩区内有较大湖泊、洼地作承泄区时,抢排与排湖的机排设计排涝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y一一泵站向外河抢排与排湖的机排设计排涝模数[m³/(s·km²)];

          qq——圩区内抢排区设计排涝模数[m³/(s·km²)],可按式(A.0.2-4)计算,但式中A应改为Aq;

          Aq——圩区内抢排区面积(km²);

          hq——圩区内湖泊死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的水深(mm);

          Ah——圩区内湖泊死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的平均水面面积(km²)。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京ICP备10045562号-2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