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室外管网节能改造
6.3.1 室外供热管网改造前,应对管道及其保温质量进行检查和检修,及时更换损坏的管道阀门及部件。室外管网应杜绝漏水点,供热系统正常补水率不应大于总循环流量的0.5%。室外管网上的阀门、补偿器等部位,应进行保温;管道上保温损坏部位,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进行修补或更换。维修或改造后的管网保温效率应大于97%。
6.3.2 室外管网改造时,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当热网的循环水泵集中设置在热源或二级网系统的循环水泵集中设置在热力站时,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应大于15%。当室外管网水力平衡计算达不到要求时,应根据热网的特点设置水力平衡阀。热力入口水力平衡度应达到0.9~1.2。
6.3.3 一级网采用多级循环泵系统时,管网零压差点之前的热用户应设置水力平衡阀。
6.3.4 既有供热系统与新建管网系统连接时,宜采用热交换站的方式进行间接连接;当直接连接时,应对新、旧系统的水力工况进行平衡校核。当热力入口资用压头不能满足既有供暖系统要求时,应采取提高管网循环泵扬程或增设局部加压泵等补偿措施。
6.3.5 每栋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安装热量表。对于用途相同、建设年代相近、建筑物耗热量指标相近、户间热费分摊方式一致的若干栋建筑,可统一安装一块热量表。
6.3.6 建筑物热量表的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计量小室内的供水管上。热量表积算仪应设在易于读数的位置,不宜安装在地下管沟之中。热量表的安装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6.3.7 建筑物热力入口的装置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一供热系统的建筑物内均为定流量系统时,宜设置静态平衡阀;
2 同一供热系统的建筑物内均为变流量系统时,供暖入口宜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3 当供热管网为变流量调节,个别建筑物内为定流量系统时,除应在该建筑供暖入口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外,其余建筑供暖入口仍应采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4 当供热管网为定流量运行,只有个别建筑物内为变流量系统时,若该建筑物的供暖热负荷在系统中只占很小比例时,该建筑供暖入口可不设调控阀;若该建筑物的供暖热负荷所占比例较大会影响全系统运行时,应在该供暖入口设自力式压差旁通阀;
5 建筑物热力入口可采用小型热交换站系统或混水站系统,且对这类独立水泵循环的系统,可根据室内供暖系统形式在热力入口处安装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6 当系统压差变化量大于额定值的15%时,室外管网应通过设置变频措施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实现变流量方式运行,各建筑物热力入口可不再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改为设置静态平衡阀;
7 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水干管上宜设两级过滤器,初级宜为滤径3mm的过滤器;二级宜为滤径0.65mm~0.75mm的过滤器,二级过滤器应设在热能表的上游位置;供、回水管应设置必要的压力表或压力表管口。
6.3.2 供热系统水力不平衡是造成供热能耗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水力平衡又是保证其他节能措施能够可靠实施的前提,因此对系统节能而言,首先应该做到水力平衡。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2009中第5.2.6条规定,热力入口处的水力平衡度应达到0.9~1.2。该标准的条文说明指出:这是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模拟计算,当实际水量在90%~120%时,室温在17.6℃~18.7℃范围内,可以满足实际需要。但是,由于设计计算时,与计算各并联环路水力平衡度相比,计算各并联环路间压力损失比较方便,并与教科书、手册一致。因此现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规定并联环路压力损失差值,要求控制在15%之内。对于通过计算不易达到环路压力损失差要求的,为了避免水力不平衡,应设置水力平衡阀。
6.3.3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热网总阻力损失由集中设置在热源的循环水泵来承担,将二级网系统的总阻力损失由集中设置在热力站的循环水泵来承担,通过在用户入口处设置平衡阀来消除管网的剩余压头的方法来解决管网的平衡问题。如果将热网总阻力损失由集中设置在热源(热力站)的循环水泵和用户入口处设置的循环泵(也称加压泵)来承担(图1),则可以将阀门所消耗的剩余压头节约下来。节约能量的多少,与热网中零压差点(供回水压差为零的点)的位置有关。热源(热力站)与零压差点之间的热用户,应通过设置水力平衡阀来解决管网水力平衡。管网零压差点之后的热用户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用户循环泵来解决水力平衡问题。
- 上一节:6.2 热源及热力站节能改造
- 下一节:6.4 室内系统节能与计量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