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 GB/T50908-2013
返 回
变小
变大
底 色

8.3 热环境

控制项
8.3.1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有关规定。
可选项
8.3.2 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宜无结露、发霉现象;减少围护结构带来室内环境的不舒适性。
8.3.3 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宜具有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可实现有效的自然通风。
8.3.4 建筑中宜合理设计各种被动措施、主动措施,加强室内热环境的可控性,改善热舒适。

条文说明
8.3.1 室内热环境是指影响人体冷热感觉的环境因素。“热舒适”是指人体对热环境的主观热反应,是人们对周围热环境感到满意的一种主观感觉,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舒适的室内环境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进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而当人处于过冷、过热环境中,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健康乃至危及生命。
    一般而言,室内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对人体热舒适感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也最容易被人体所感知和认识;而环境辐射对人体的冷热感产生的影响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本标准引用室内温度、室内湿度两个参数评判办公空间室内环境的人体热舒适性。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相关规定,上述参数在冬夏季应分别控制在相应区间内。此外高大空间或特殊功能空间的风速或气流组织也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规定。
    本条设计阶段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暖通空调设计说明,检查房间温湿度、风速是否符合要求。运行阶段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建筑典型房间内温度、湿度、风速的检测报告。
8.3.2 由于围护结构中窗过梁、圈梁、钢筋混凝土抗震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梁、柱等部位的传热系数远大于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形成热流密集通道,即为热桥。本条规定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冬季采暖期间热桥内外表面温差小,内表面温度容易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造成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产生结露;同时也避免夏季空调期间这些部位传热过大增加空调能耗。内表面结露,会造成围护结构内表面材料受潮,在通风不畅的情况下易产生霉菌,影响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应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防止外墙和外窗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低。此处提到的结露问题,只强调在冬季采暖对应的室内外标准设计温湿度条件下确保无结露,不考虑春季等返潮问题。另外在室内使用辐射型空调末端时,需密切注意水温的控制,避免表面结露。
    除此之外,围护结构冷、热辐射也会对室内空气温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可结合建筑的外立面造型采取合理的外遮阳措施,形成整体有效的外遮阳系统,夏季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因太阳辐射和室外空气温度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传导得热以及通过窗户的辐射得热,控制房间内表面最高温度,对于改善夏季室内热舒适性具有重要作用;冬季采取了控制房间内表面最低温度、改善室内冷辐射不舒适性的措施。
    本条设计阶段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暖通空调设计说明,此外审查遮阳设施在图纸上的落实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大面积玻璃幕墙等情况。运行阶段的评价方法为现场考察遮阳、大面积玻璃幕墙等。
8.3.3 自然通风是在风压或热压推动下的空气流动。自然通风是实现节能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手段,提高室内热舒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中鼓励采取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主动措施,如导风墙、拔风井等等,以促进室内自然通风的效率。
    在计算外窗、幕墙可开启面积时,注意应按有效开启面积计算。
    本条设计阶段的评价方法为审核设计图纸,检查外窗、幕墙可开启面积及比例,核查通风模拟报告。运行阶段的评价方法为核查开窗面积是否落实设计要求,并按照实际的开窗面积进行评分。
8.3.4 建筑应能为室内的个人或多人用户提供可调控的高水平热舒适系统,通过各种被动和主动措施加强室内热环境的可控性,以促进建筑用户的生产力、舒适和健康。
    热环境可控性指的是室内人员可以通过方便、灵活的空调器开关、温度、风速调节开关,对个人工作区域的热环境状况进行调节,也包括能否利用窗帘、可开启外窗等方式进行调节。
    本条设计阶段的评价方法为审核暖通空调和电气设计图纸;运行阶段应进行现场检查。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京ICP备10045562号-2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