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应用技术标准 JGJ/T 17-2020
返 回
变小
变大
底 色

5.5 构造设计

Ⅰ 一般规定

5.5.1 当墙高H大于或等于相邻横墙间的距离S时,应按计算高度H0=0.6S验算高厚比。墙体的高厚比应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
    H0——墙体的计算高度(mm),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的相关规定采用;
    h——墙体厚度(mm);
    μ1——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β]的修正系数,取为1.3;
    μ2——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β]的修正系数,按本标准第5.5.2条采用;
    [β]——墙体的允许高厚比,按表5.5.1采用。

表5.5.1 墙体的允许高厚比[β]值

5.5.2 有门窗洞口的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μ2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μ2——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当μ2值小于0.7时,取值为0.7;
    bs——在宽度S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m);
    S——相邻横墙之间的距离(m)。

5.5.3 砌体女儿墙应设构造柱,其间距不应大于3m,当抗震设防为6度、7度时,宜沿墙高每两皮砌块配置2根直径5mm拉结钢筋,当抗震设防裂度为8度、9度时宜沿墙高每皮砌块配置2根直径5mm拉结钢筋,拉结钢筋应与构造柱锚固。女儿墙墙顶部应设高度不小于200mm、配置2根直径5mm纵向钢筋的压顶梁,且压顶梁与构造柱整体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Ⅱ 自承重填充墙

5.5.4 自承重填充墙的布置,不应使主体结构层内或上下层间的刚度形成突变,当非均匀布置时,应计入质量及刚度的差异对主体结构抗震不利的影响。

5.5.5 自承重填充墙的连接构造应满足传力、变形、耐久及防护要求。应沿墙高每600mm或三皮砌块高度的灰缝配置2根直径不小于5mm的通长钢筋。填充墙与主体结构之间设置缝的宽度应为允许层间位移[Δ],且不应小于20mm,缝隙宜采用柔性嵌缝材料填实。

5.5.6 砌块自承重墙体宜采用薄灰缝砌筑及薄抹灰饰面。

5.5.7 当填充墙与主体结构采用柔性连接时,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不宜大于20倍墙厚,且不应大于4m,柱宽度不应小于100mm。填充墙两端宜卡入固定在主体结构的卡口铁件内(图5.5.7),卡口铁件的竖向间距不宜大于600mm。

图5.5.7 墙与主体结构拉结构造
1—柱;2—加气混凝土砌块;3—卡口铁件;4—拉结钢筋;5—构造柱

5.5.8 填充墙顶部与梁(板)底部应留有不大于20mm的缝隙,并应与设置在梁(板)底部的连接件实现柔性连接,连接件的水平间距不宜大于1.2m,U形卡口及可滑动角铁连接件、预埋件(图5.5.8)等均应做防腐防锈处理。

图5.5.8 墙与钢筋混凝土梁的柔性连接
1—混凝土梁(板);2—砌块墙体;3—可滑动角铁(供竖向滑动的椭圆孔);4—锚钉

5.5.9 自承重墙体宜采用内包式构造柱(图5.5.9-1),柱宽度不应小于100mm。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箍筋宜为直径5mm的单肢箍,竖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竖向钢筋与框架梁应采用后锚固连接。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20mm的缝隙,应采用硅酮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m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的三面包双筋混凝土柱(图5.5.9-2)。

图5.5.9-1 内包柱构造

图5.5.9-2 三面包柱构造

5.5.10 当填充墙墙体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半高处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内包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图5.5.10),水平系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60mm,宽度不应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梁内应配2根直径6mm的纵向钢筋和直径5mm间距300mm的单肢箍筋。填充墙高不宜大于6m。

图5.5.10 内包系梁构造

Ⅲ 砌块承重墙

5.5.1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房屋伸缩缝的间距不宜大于50m。

5.5.12 墙体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宜为1.2m;
    2 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宜为1.2m;
    3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宜为1.2m。

5.5.13 梁下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段应设置刚性混凝土梁垫;当设有圈梁时,梁垫应与圈梁整浇。

5.5.14 多层房屋的底层墙体每皮水平灰缝内、顶层墙体每两皮水平灰缝内及其他各层墙体每三皮水平灰缝内,应通长配置2根直径4mm、横向分布钢筋间距不大于600mm的焊接钢筋网片(图5.5.14)。

图5.5.14 点焊钢筋网片布置与连接

5.5.15 承重墙体门、窗洞口的过梁宜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预制过梁,过梁每侧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

Ⅳ 配筋板材

5.5.16 配筋板材钢筋网或骨架应焊接,不应采用绑扎。上层钢筋网片与下层钢筋网片应采用定位卡件固定其间距,钢筋网片应采用防锈剂进行处理。

5.5.17 受弯板材下层钢筋网片主筋的直径不宜大于10mm,其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主筋末端应焊接3根横向锚固筋,直径不应小于最大主筋。中间的横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5mm,间距不应大于800mm。钢筋保护层厚度应为20mm,主筋端部到板端部的距离不应大于10mm。

5.5.18 受弯板材上层钢筋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根,两端应各有1根锚固钢筋,直径应与上层钢筋网片主筋相同。

5.5.19 隔墙板宜采用CRB600H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当墙板厚度不小于100mm时,应采用双片对称配筋网片;板主筋每片网片不应少于3根直径为5mm的钢筋,分布横向钢筋宜采用直径为5mm的钢筋,间距宜为500mm~600mm。

5.5.20 外墙板配筋应通过计算确定,每片板钢筋网片的主筋不应少于3根,分布横向钢筋宜采用直径为5mm的钢筋,间距宜为300mm~500mm。

5.5.21 楼(屋)面板材侧面应有板与板相互咬合的企口及板顶放置钢筋的槽口。

5.5.22 隔墙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并应符合隔声要求。

5.5.23 受弯板材端部应设3根横向锚固筋,且至少应有2根配置在支座承压区以内。同时支座承压区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支承在砌体墙上时,不应小于110mm;
    2 当支承在钢筋混凝土梁或钢结构上时,不应小于90mm。

5.5.24 楼(屋)面板支座处应设置60mm×60mm、厚度为3mm、间距为600mm(板宽)的预埋件,预埋件上应焊有直径为10mm的弯钩拉结筋,预埋件弯钩拉结筋与板缝构造钢筋应拉结(图5.5.24)。

图5.5.24 楼(屋)面板与支座拉结构造
1—混凝土梁;2—板缝构造钢筋;3—预埋件

5.5.25 配筋屋面板顶不应直接做防水层,可采用低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块材找坡,找坡层最薄处不宜少于50mm。

5.5.26 蒸压加气混凝土屋面板底宜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抹灰砂浆或石膏薄层砂浆抹面。

5.5.27 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连接。当采用竖向安装墙板时,每块板下应至少设置一个支撑件;当采用横向安装墙板时,每三块板的两端应各设置一个支撑件。

5.5.28 墙板应按两端支承简支板安装,当悬臂伸出时,悬臂长度不应大于6倍板厚。

5.5.29 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顶部宜使用使墙板有一定变形能力的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梁(板)连接(图5.5.29),连接件的水平间距不宜大于600mm。板与框架梁、柱的缝隙应采用柔性材料充填,并应采用硅酮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

图5.5.29 墙与钢筋混凝土梁的柔性连接
1—框架梁;2—卡口钢件;3—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4—连接钢板;5—钢筋

5.5.30当外墙板与主体结构采用钩头螺栓连接时,应根据建筑气候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防热桥措施。

5.5.31 连接用卡口钢件、螺栓、钢筋、金属配件、铁件、预埋件等均应做防腐防锈处理。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京ICP备10045562号-2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