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连接节点构造
5.1.1 3D外墙板、3D承重内墙板与基础的连接应采用双面预留插筋的方法,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500mm,长度不应小于850mm,其埋入基础的深度不得小于250mm。
插筋应设在钢丝网片内侧,并应与钢丝网片绑扎连接。墙板底部与基础之间应有厚度不小于40mm的细石混凝土垫层(图5.1.1)。
图5.1.1 3D墙板与基础的连接
1—细石混凝土垫层;2—钢丝网片;3—聚苯板;4—基础;5—插筋
5.1.2 3D非承重内墙板与钢筋混凝土地面及上部钢筋混凝土楼板或梁底的连接,可采用单排插筋,且插筋的直径、间距、长度、埋入深度等应符合本规程第5.1.1条的规定,也可采用L形连接件连接。L形连接件设置的间距不宜大于500mm,并应用M8×70膨胀螺栓或射钉固定在连接部位的混凝土中。L形连接件与墙板侧边贴合的部位可采用现场打孔的方法,用镀锌铁丝与钢丝网片绑扎连接(图5.1.2)。
图5.1.2 3D非承重内墙板与混凝土地面及上部楼板或梁底的连接
1—楼板或梁;2—细石混凝土垫层;3—混凝土楼地面;4—膨胀螺栓或射钉;5—插筋;6—L形连接件
5.1.3 3D楼板(屋面板)与3D外墙板或承重内墙板相连时,连接节点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高度不小于楼板(屋面板)厚度、宽度等于墙板厚的钢筋混凝土圈梁。
2 在墙板的双侧应设置直径为10mm、间距不大于500mm、自圈梁外边伸入墙板长度不小于400mm的竖向连接钢筋(图5.1.3-1、图5.1.3-2)。当楼板(屋面板)以上无墙板时,该墙板竖向连接钢筋应改为U形钢筋(图5.1.3-3)。
3 在楼板顶面和底面应设置直径为10mm、间距不大于200mm、自圈梁外边伸入楼板长度不小于600mm的水平连接钢筋(图5.1.3-2、图5.1.3-3);当仅墙板一侧有楼板(屋面板)时,该楼板(屋面板)水平连接钢筋应改为U形钢筋(图5.1.3-1)。
4 当3D楼板(屋面板)底部加设受力钢筋时,受力钢筋应伸入混凝土圈梁(图5.1.3-1、图5.1.3-2、图5.1.3-3)。
图5.1.3-1 3D楼板(屋面板)与3D外墙板连接
1—楼板(屋面板);2—墙板;3—圈梁;4—平网;5—楼板内加设的受力钢筋;6—墙板内连接钢筋;7—楼板内U形钢筋
图5.1.3-2 3D楼板与3D承重内墙板连接
1—楼板;2—承重墙;3—圈梁;4—平网;5—楼板(屋面板)内连接钢筋;6—墙板内连接钢筋;虚线—楼板(屋面板)内板底及板顶加设的受力钢筋
图5.1.3-3 3D楼板(屋面板)与3D承重内墙板连接(上部无承重墙)
1—楼板(屋面板);2—承重墙;3—圈梁;4—楼板(屋面板)内板底及板顶加设的受力钢筋;5—楼板(屋面板)连接钢筋;6—墙板内U形连接钢筋
5.1.4 3D非承重墙板洞口宽度小于或等于1800mm时,洞顶可采用横放3D板作过梁,两侧上下应各附加不小于2φ8钢筋,钢筋间距应大于或等于300mm,两侧搁置长度应大于或等于250mm(图5.1.4)。
3D承重墙板洞口和宽度大于1800mm的3D非承重墙板洞口的钢筋混凝土过梁,其设计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图5.1.4 3D墙板洞口过梁
1—结构底;2—平网;3—U形网
5.1.1 底层安装3D墙板时,在其基础上应先双面预埋插筋的主要目的是定位,同时起抗剪和连接作用,因此其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需像“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的382mm(《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8.3.1-2)式)或“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的267mm(《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第8.3.4条)。根据国外多年实践和国内外试验证明,用180mm已有足够的安全保证;但为进一步确保安全计采用了250mm。插筋位置应在3D板钢丝网片和聚苯板之间,以确保钢筋外保护层厚度以及和钢丝网片连接的可靠度。
5.1.2 3D非承重内墙板安装时,可单排插筋,也可用L形连接件作为3D墙板与混凝土地面及上部楼板或梁底的连接件。
5.1.3 3D楼板和3D外墙板或承重内墙板的连接均通过钢筋混凝土圈梁,在构造上水平向通过U形钢筋,竖向通过连接钢筋加强3D墙板与3D楼板(屋面板)的整体性。同时规定了3D楼板和3D墙板不同连接方式的构造措施;如钢筋伸入的长度等。
5.1.4 3D墙板门窗洞口的加强,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3.5、4.3.6条规定外,还应按承重墙、非承重墙以及洞口的不同宽度设置过梁。3D墙板横放是指将3D墙板按90°转向,设置在门窗洞口,作为过梁。
- 上一节:5 结构构造
- 下一节:5.2 3D楼板(屋面板)的加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