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3 支撑脚手架
8.3.1 支撑脚手架的立杆间距和步距应按设计计算确定,且间距不宜大于1.5m,步距不应大于2.0m。
8.3.2 支撑脚手架独立架体高宽比不应大于3.0。
8.3.3 当有既有建筑结构时,支撑脚手架应与既有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点至架体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m,应与水平杆同层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接点竖向间距不宜超过2步;
2 连接点水平向间距不宜大于8m。
8.3.4 支撑脚手架应设置竖向剪刀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9m设置一道;
2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6m设置一道;
3 竖向剪刀撑斜杆间的水平距离宜为6m~9m,剪刀撑斜杆与水平面的倾角应为45°~60°。
8.3.5 当采用竖向斜撑杆、竖向交叉拉杆代替支撑脚手架竖向剪刀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6m~9m设置一道;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4m~6m设置一道。
每道竖向斜撑杆、竖向交叉拉杆可沿支撑脚手架纵向、横向每隔2跨在相邻立杆间从底至顶连续设置(图8.3.5-1);也可沿支撑脚手架竖向每隔2步距连续设置。斜撑杆可采用八字形对称布置(图8.3.5-2)。
图8.3.5-1 竖向斜撑杆布置示意(一)
1-立杆;2-水平杆;3-斜撑杆
2 支撑脚手架上的荷载标准值大于30kN/m2时,可采用塔形桁架矩阵式布置,塔形桁架的水平截面形状及布局,可根据荷载等因素选择(图8.3.5-3)。
图8.3.5-2 竖向斜撑杆布置示意(二)
1-立杆;2-斜撑杆;3-水平杆
图8.3.5-3 竖向塔形桁架、水平斜撑杆布置示意
1-立杆;2-水平杆;3-竖向塔形桁架;4-水平斜撑杆
8.3.6 支撑脚手架应设置水平剪刀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顶处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2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顶、竖向每隔不大于8m各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3 每道水平剪刀撑应连续设置,剪刀撑的宽度宜为6m~9m。
8.3.7 当采用水平斜撑杆、水平交叉拉杆代替支撑脚手架每层的水平剪刀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图8.3.5-3):
1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2m设置一道;
2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8m设置一道;
3 水平斜撑杆、水平交叉拉杆应在相邻立杆间连续设置。
8.3.8 支撑脚手架剪刀撑或斜撑杆、交叉拉杆的布置应均匀、对称。
8.3.9 支撑脚手架的水平杆应按步距沿纵向和横向通长连续设置,不得缺失。在支撑脚手架立杆底部应设置纵向和横向扫地杆,水平杆和扫地杆应与相邻立杆连接牢固。
8.3.10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顶层两步距范围内架体的纵向和横向水平杆宜按减小步距加密设置。
8.3.11 当支撑脚手架顶层水平杆承受荷载时,应经计算确定其杆端悬臂长度,并应小于150mm。
8.3.12 当支撑脚手架局部所承受的荷载较大,立杆需加密设置时,加密区的水平杆应向非加密区延伸不少于一跨;非加密区立杆的水平间距应与加密区立杆的水平间距互为倍数。
8.3.13 支撑脚手架的可调底座和可调托座插入立杆的长度不应小于150mm,其可调螺杆的外伸长度不宜大于300mm。当可调托座调节螺杆的外伸长度较大时,宜在水平方向设有限位措施,其可调螺杆的外伸长度应按计算确定。
8.3.14 当支撑脚手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可不设置竖向、水平剪刀撑:
1 搭设高度小于5m,架体高宽比小于1.5;
2 被支承结构自重面荷载不大于5kN/m2;线荷载不大于8kN/m;
3 杆件连接节点的转动刚度符合本标准要求;
4 架体结构与既有建筑结构按本标准第8.3.3条的规定可靠连接;
5 立杆基础均匀,满足承载力要求。
8.3.15 满堂支撑脚手架应在外侧立面、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6m~9m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一道竖向剪刀撑;在顶层和竖向间隔不大于8m处各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并应在底层立杆上设置纵向和横向扫地杆。
8.3.16 可移动的满堂支撑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应超过12m,高宽比不应大于1.5。应在外侧立面、内部纵向和横向间隔不大于4m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一道竖向剪刀撑;应在顶层、扫地杆设置层和竖向间隔不超过2步分别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应在底层立杆上设置纵向和横向扫地杆。
8.3.17 可移动的满堂支撑脚手架应有同步移动控制措施。
8.3.1、8.3.2 条文中对立杆的间距和架体步距提出限制,是由于支撑脚手架的立杆纵向和横向间距过大时,会明显降低杆端约束作用而使支撑脚手架的承载能力降低。条文中提出的立杆间距、步距的数据是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的。
支撑脚手架的高宽比是指其高度与宽度(架体平面尺寸中的短边)的比。支撑脚手架高宽比的大小,对架体的侧向稳定和承载力影响很大,随着架体高宽比的增大,架体的侧向稳定变差,架体的承载力也明显降低。经过试验验证,当高宽比在3.0以下时,架体的承载力没有明显的变化,当高宽比在5.0以上时,架体的承载力出现明显的大幅度下降。本标准通过对试验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支撑脚手架高宽比限值要求。
条文中所述“独立架体”是指与既有建筑无连接、无任何侧向拉结措施的架体,其侧向稳定只依靠自身杆件来提供。
8.3.3 对于各种支撑脚手架,应首选采用连墙件、抱箍等连接方式将架体与既有建筑结构连接,这样可大幅度增强支撑脚手架的侧向稳定。
8.3.4~8.3.8 剪刀撑或斜撑杆、交叉拉杆是保证支撑脚手架整体稳定、传递水平荷载、增强架体整体刚度的主要杆件,也是架体的加固件,不可缺失。竖向剪刀撑的宽度与立杆间距、水平杆间距相关,竖向剪刀撑的斜杆宜交汇在水平杆设置层位置。
竖向斜撑杆、交叉拉杆按竖向塔形桁架矩阵式设置是指在支撑脚手架角上、外侧边及内部纵向和横向间隔设置;竖向塔形桁架是指平面形状为矩形框,矩形框周边立杆间沿竖向连续按步设置斜撑杆、交叉拉杆的结构。
以斜撑杆或交叉拉杆替代支撑脚手架大剪刀撑时,可按大剪刀撑斜杆的配置率来确定斜撑杆、交叉拉杆的间距,即可按斜撑杆、交叉拉杆的覆盖面积与大剪刀撑斜杆的覆盖面积相等的原则来确定每道剪刀撑所设斜撑杆、交叉拉杆的间隔距离。
应注意的是,剪刀撑或斜撑杆、交叉拉杆布置密度大小,对支撑脚手架的承载力存在较大影响,在立杆间距和水平杆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剪刀撑或斜撑杆、交叉拉杆加密设置可显著地提高架体的承载力。
8.3.9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水平杆、扫地杆在支撑脚手架中具有重要作用,都是架体的主要结构杆件,其按本标准要求设置也是支撑脚手架设计计算必须满足的基本假定条件。对支撑脚手架水平杆、扫地杆设置作出规定的目的是控制支撑脚手架的失稳破坏形态,保证架体达到专项施工方案设计规定的承载力。
在支撑脚手架的搭设中(见图2),当水平杆是按步纵向、横向通长连续设置,扫地杆也是按纵向、横向通长连续设置,且水平杆、扫地杆与相邻立杆连接牢固时,在顶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架体的主要破坏形态是立杆在抗弯刚度较弱的方向(纵向或横向)呈现出以水平杆连接层为反弯点的小波鼓曲失稳破坏;当水平杆不连续设置,或一个方向水平杆连续设置,而另外一个方向间隔设置时,在顶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架体的主要破坏形态是立杆在不设水平杆或少设水平杆的方向呈现出大波鼓曲失稳破坏,架体的承载力比前一种破坏形态的承载力将大幅度降低。水平杆、扫地杆必须与立杆连接牢固,否则形同虚设。水平杆和扫地杆在支撑脚手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
图2 支撑脚手架水平杆、扫地杆布置示意
1-立杆;2-水平杆;3-扫地杆;4-斜杆;5-模板
1 连接并约束立杆,降低立杆的计算长度。当架体立杆的某个方向(如纵向)满设水平杆,而另一个方向(如横向)不设水平杆时,就会使立杆在不设水平杆方向的计算长度增加,而降低架体承载力。
2 传递并抵抗水平荷载。在支撑脚手架中,水平杆中存在着轴向力,该轴向力主要是外部水平风荷载和水平施工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及水平杆作为立杆的支撑而产生的支撑力所构成。水平杆中的支撑力是由于水平杆约束立杆侧向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3 与其他杆件共同构成架体的整体稳定结构体系,并且使架体纵横向具有足够的联系和约束,保证架体的刚度。
8.3.10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顶层两步距范围水平杆加密设置,是为了增强架顶的整体性和约束,有利于传递作业层上的不均匀荷载。对于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特别是模板支撑脚手架,在施加荷载时,架顶立杆受力是不均匀的,架顶水平杆间距加密设置,可提高架体顶部刚度,改善架体受力状况。
8.3.11、8.3.12 支撑脚手架顶层水平杆常用作模板支撑梁使用,此时水平杆的悬挑长度不宜过长,否则宜发生危险。要求支撑脚手架立杆加密区的水平杆向非加密区延伸,是为了保证加密区的稳定。
8.3.13 用于支撑脚手架的可调底座、可调托座调节螺杆的外伸长度不宜过长,否则会降低立杆的稳定承载力,建议控制在300mm以内。
8.3.14 条文所列支撑脚手架可不设剪刀撑的条件要同时满足,方可不设剪刀撑。其中,被支撑结构自重面荷载、线荷载是指支撑脚手架上边的被支撑物荷载标准值,不含架体和模板体系自重。
8.3.15~8.3.17 满堂支撑脚手架是用作作业架,不是用来支撑结构荷载,在构造和设计计算上与支撑脚手架有相同之处,但在使用上与作业脚手架相同。可移动的满堂支撑脚手架应特别注意加强其整体性,加强杆件约束,竖向、水平剪刀撑设置应连续、封闭,移动时应同步移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安全等级和安全系数
- 4 材料、构配件
- 5 荷载
- 5.1 荷载的分类及标准值
- 5.2 荷载组合
- 6 设计
- 6.1 一般规定
- 6.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6.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7 结构试验与分析
- 7.1 一般规定
- 7.2 架体试验与分析
- 7.3 构配件试验与分析
- 8 构造要求
- 8.1 一般规定
- 8.2 作业脚手架
- 8.3 支撑脚手架
- 9 搭设与拆除
- 10 质量控制
- 11 安全管理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安全要求
- 附录A 脚手架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A.1 构配件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A.2 架体结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