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
返 回
变小
变大
底 色

7.4 道床结构

7.4.1 无砟道床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强度等级,隧道内和U形结构地段不应低于C35,高架线和地面线地段不应低于C40,道床结构的耐久性应满足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规定。
      2 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应满足承载能力要求。配筋尚应满足杂散电流的技术要求。轨枕与道床联结应采取加强措施;
      3 应设置道床伸缩缝,隧道内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5m,U形结构地段、隧道洞口内50m范围、高架桥上和库内线,不宜大于6m。在结构变形缝和高架桥梁缝处,应设置道床伸缩缝。特殊地段应结合工程特殊设计;
      4 地下线道床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宜与线路坡度一致。线路平坡地段,排水沟纵向坡度不宜小于2‰;
      5 道床面低于钢轨底面不宜小于70mm,道床面横向排水坡不宜小于2.5%,道岔道床横向排水坡宜为1%~2%;
      6 在无砟道床上应设铺轨基标。轨道铺轨图设计,应以应对结构内轮廓进行复测后,必要时经调整的线路条件为依据。
7.4.2 有砟道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一级道砟;
      2 地面线无缝线路地段在线路开通前,正线有砟道床的密实度不得小于1.7t/m³,纵向阻力不得小于10kN/枕,横向阻力不得小于9kN/枕。
      3 正线无缝线路地段有砟道床的肩宽不应小于400mm,有缝线路地段道床肩宽不应小于300mm。无缝线路曲线半径小于800m、有缝线路曲线半径小于600m的地段,曲线外侧道床肩宽应加宽100mm,砟肩应堆高150mm。道床边坡均应采用1:1.75;
    4 车场线有砟道床的道床肩宽不应小于200mm,曲线半径不大于300m的曲线地段,曲线外侧道床肩宽应加宽100mm,道床边坡均应采用1:1.5;
    5 有砟道床顶面应与混凝土轨枕中部顶面平齐,应低于木枕顶面30mm。
7.4.3 不同道床结构的过渡段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线、出入线和试车线的无砟道床与有砟道床间应设置过渡段,长度不宜短于全轴距;
      2 不同减振地段间的过渡方式和长度应根据计算确定。
条文说明
7.4.1 道床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若不满足要求,直接危及行车安全,严重影响正常运营,故而作此规定。隧道内和高架桥上一般都采用无砟道床,为使轨道弹性一致并增强道岔区轨道的强度,规定上述道岔区宜采用短枕式无砟道床。
    第1款 无砟道床承受轮轨循环往复的动荷载,是永久性的土建结构,应该与隧道或高架桥等主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致;
    第2款 弹性短轨枕道床结构应该加强配筋以加强道床结构整体稳定性,特别是过曲线段时应加大水沟边缘道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并考虑适当配筋,以加大对轨枕的横向阻力,保证轨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第3款 道岔尽量避开隧道结构沉降缝,道岔转辙器、辙叉部位不应有沉降缝和梁缝。若短岔枕位于沉降缝和梁缝时,应调整避开;
    第5款 为便于养护维修、增强轨道的绝缘性能,无砟道床地段轨底至道床面的距离不宜小于70mm;
    第6款 铺设基标,一般直线6m,曲线5m设置一个。曲线要素点、道岔控制点宜设置铺轨基标。考虑轨道大修时使用,故宜每隔15m~24m保留一个永久铺轨基标。
7.4.2 地面正线一般地段宜采用混凝土枕有砟道床,道岔木枕有道床前、后地段应采用木枕有碎道床。在具备条件的地面线车站地段采用无作道床,能增强轨道的稳定性,车站整洁美观。
    地面出入线、试车线和库外线尽量采用混凝土枕有砟道床,能增强轨道的稳定性。混凝土枕使用年限长,同时能节省木材,特殊地段可采用木枕有碎道床。
    根据地铁特点和运营实践,正线和辅助线采用特级或一级道碎,能增强道床的稳定性,有效防止道粉化、道床板结,减少维修工作量,延长轨道大修周期。车场线列车空载低速运行,采用二级道砟,能满足使用需要,并可节省投资。
7.4.3 正线、联络线、出入线和试车线的无砟道床刚度大,有砟道床的弹性较好,为改善行车条件、保持有砟道床的稳定、减少维修工作量,衔接处应设置轨道弹性过渡段。目前国内地铁多采用有砟道床厚度渐增的办法弹性过渡,有砟道床最小厚度不宜小于250mm,基础宜采用C20混凝土,过渡段长度一般8m~12m。
    因无砟道床采用弹性分开式扣件,扣件静刚度较小、弹性好,所以,也可采取适当加大无砟道床轨枕间距、加密有砟道床轨枕间距的方法实施弹性过渡,过渡段长度宜12m~15m。列车驶入车场库内线时速度低,又是空载,库内无道床多采用弹性分开式扣件,弹性好,与库外线有碎道床衔接可采取适当加大无道床轨枕间距、加密有道床轨枕间距的方法。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京ICP备10045562号-2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