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系统技术标准 GB/T51293-2018
返 回
变小
变大
底 色

4.9 卫生防疫与雨水径流控制

4.9.1 排水系统卫生防疫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餐饮含油废水应经隔油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系统;
    2 卫生间、盥洗间、茶水间不应布置在餐厅、厨房等房间的正上方,排水管道不应穿越生活饮用水池或水箱的上方;
    3 空调机房、泵房及开水间地漏排水不应接入生活污水系统,生活水箱泄水管、溢流管及空调冷凝排水、开水器、热水器的排水应采用间接排水方式;
    4 排水系统通气管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
    5 污水集水箱其检修孔或人孔盖板应密闭,雨水或废水敞开式集水井应采用格栅盖板;
    6 化粪池应设于室外,其外壁距构筑物外墙不宜小于5m。
4.9.2 车辆基地、停车场雨水径流控制宜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蓄水池、调节池、植被缓冲带、绿色屋顶等技术设施。
4.9.3 车辆基地、停车场上盖平台雨水宜引入周边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集中调蓄设施。
4.9.4 车辆基地、停车场地面雨水宜采用生态排水和雨水管道的综合方式雨水经植草沟、下凹绿地进入集中调蓄设施或雨水管道,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硬化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
    2 绿地宜釆用下凹式绿地;
    3 景观水体宜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
条文说明
4.9.1 本条对排水系统的卫生防疫作出了规定。
    1 考虑到车站内有可能附设餐饮区域,故有此条规定。公共食堂、饮食业的食用油脂污水排入下水道时,随着水温下降,污水挟带的油脂颗粒便开始凝固,并附着在管壁上,逐渐缩小管道断面,最后完全堵塞管道,可见设置隔油池十分必要。近年来,成品隔油器的研制已很成熟,隔油效果较好,占地小,可设置在室内,可根据情况选用隔油池或成品隔油器。
    2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绐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仅规定排水管道不得穿越住宅客厅、餐厅,不得布置在食堂、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和备餐区的上方等要求。由于轨道交通站一般设在经济发达、交通配套设施较完善、生活水平较好的区域,故本规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生活污水系统是指排出人员日常生活中粪便污水的排水系统,如将空调机房、给水泵房及开水间地漏接入其中,容易造成臭气返溢和回流污染。
    所谓间接排水,即卫生设备或容器排出管与排水管道不直接连接,可排入邻道的洗涤盆、地漏。无法满足时,可设置排水明沟、排水漏斗或容器、雨水口等。间接排水口的最小空气间隙不能小于150mm,这样卫生器具或容器与排水系统不但有存水弯隔气,而且还有一段空气间隔,在存水弯水封可能被破坏的情况下也不致使卫生设备或容器与排水管道连通,而使污浊气体进入设备或容器。采取这类安全卫生措施,主要针对贮存饮用水、饮料和食品等卫生要求高的设备或容器的排水。空调和冷凝排水管如直接与雨水检查井相连,会造成臭气窜入室内,污染空气,故有此规定。
    4 地下车站污水系统是排走粪便污水的系统,如通风除臭措施做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车站站厅层、站台层的空气质量,总通气管上一般要求设置除臭装置。
    5 对地下建筑来说,将臭气源密闭,并采取适当有效的通气措施,对室内空气质量非常重要,故有此要求。
    6 对于轨道交通车站,有地下建筑,也有高架建筑,化粪池设在室内,在通风、换气和防臭、防爆及结构形式上较难处理,故有此要求。
4.9.2 场地和建筑物屋面雨水径流控制采用低影响开发方式,符合当前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的精神。
4.9.3 屋面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屋面雨水建议排入绿地等自然入渗、净化并间接利用。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生物滞留地、透水铺装等。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地等设施的入口处需采取消能缓冲措施。
    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等设施引导后进入集中调蓄设施可达到控制径流污染的目的。另外,屋面雨水除引入周边绿地外,还可通过雨落管接入雨水收集罐。
4.9.4 地面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生态设施可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控制径流污染的目的。
    1 雨水入渗是对雨水的间接利用,合理规划雨水径流可促进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受到负面干扰,涵养地下水,控制暴雨径流。雨水入渗技术有多种形式,其中普遍采用的为下凹式绿地以及透水铺装等表面(洼地)入渗措施。建议设置各种人工铺设的透水性地面,如多孔的嵌草砖、碎石地而、透水性混凝土地面、透水地砖实现雨水入渗利用。
    2 下凹式绿地是指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设置下凹式绿地可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增加土壤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绿地的浇灌用水。由于下凹式绿地拦蓄大量的地表水,随即又转变土壤水和地下水,并增加了土壤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因而绿地的浇灌用水量也相应减少。通过调查路面(地面)的高度、绿地的标高、雨水口高度确定雨水口位置,使路面(地面)高于绿地、雨水口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地面)、雨水口不设在路面而设在绿地上。这样,绿地就形成下凹式,雨水均进入绿地,经绿地蓄渗后,多余的雨水才从雨水口流走而不致使绿地受淹。
    由于低洼绿化地面要求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因此绿地植物要求耐受雨水的浸泡。一般而言,各种灌木、草类具有较强的抗浸泡能力,但各种花卉耐水性较差,景观绿化设计时避免在绿地低洼处大量种植花卉。
    3 景观水体如能经统筹规划和设计,在兼具景观功能的同时,兼做雨水调蓄池,并采用生态的方式净化水体,再与生态景观相结合,最能达到绿色环保和海绵城市的要求,故作此建议。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京ICP备10045562号-2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