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监测、控制
9.2.1 循环冷却水系统应设置下列监测仪表:
1 循环冷却供水总管及各单元生产装置进、出口干管,应设流量、温度、压力仪表;循环冷却回水总管应设温度和压力仪表,流量仪表的设置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2 补充水管、排污水管、旁流水管应设流量仪表;
3 冷却塔下集水池或吸水池应设液位计,并应设高、低液位报警。当补充水进水采用控制阀时宜与液位联锁;
4 系统内设置回收水池时应设液位计,并应设高、低液位报警;液位计与回收水提升泵应联锁;提升泵总管应设置流量、压力仪表;
5 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设浊度、电导率、pH值及余氯等水质在线监测、控制仪表。
9.2.2 循环冷却给水泵组、机械通风冷却塔等设备的运行参数,应按下列要求设置:
1 大、中型冷却塔风机减速机应配有油位指示、油温监测、轴振动监测及油温报警、轴振动报警和超限自动停车设施;
2 大型循环冷却水给水泵的高压电机宜设置三相电流、定子温度、转子轴承温度监测及报警仪表。
9.2.3 循环冷却水处理相关参数的联锁控制宜按下列要求设置:
1 pH值在线监测与加酸量联锁控制;
2 电导率在线监测与系统排污水量联锁控制;
3 氧化还原电位或余氯值在线监测与氧化型杀菌剂投加量联锁控制;
4 阻垢缓蚀剂投加量可与系统补充水流量、系统排污水流量,药剂示踪浓度或阻垢缓蚀剂浓度的在线监测参数联锁控制。
9.2.4 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宜在循环冷却水供水管路上设置模拟监测换热器,宜在循环冷却回水管路上设置监测试片架和生物黏泥测定器。
9.2.1 本条对循环冷却水的具体运行参数的监测与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设置流量、压力、温度、液位、浊度、电导、pH及余氯等监测控制仪表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系统运行状况,便于适时调整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工况,满足工艺换热设备对循环冷却水的要求,利于操作管理和对系统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
当因补充水水质、系统控制指标等要求,需控制水中硬度、碱度、含油量,总铁及正磷酸盐含量时,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在线分析仪表。
循环冷却回水总管一般不设置流量仪表,对循环冷却供、回水水量可能出现不平衡的工程项目,应在回水总管上设置流量检测仪表,以便掌握系统水量流失状况,及时调整系统排污水量等运行工况。
9.2.2 本条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实时监控大、中型冷却塔风机减速机和大型循环冷却给水泵高压电机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及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
9.2.3 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实时监控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水量和药剂的变化,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效果,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实现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本条给出了目前工程中常用的几种水质处理加药自动控制方式:
根据在线监测的补充水流量或排污水流量参数,按流量比例自动联锁控制药剂投加的方式:该系统是采集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流量或排污水流量的信号送入加药控制器或PLC,据此流量信号控制加药泵的药剂投加量。同时,自循环冷却供水管取水检测pH、电导率,根据电导率值发出指令,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污电动阀开/闭,以控制循环冷却水的电导率;根据pH值控制加酸泵运行及加酸量,以达到控制循环冷却水pH的目的。最终实现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数的目的。
根据在线监测冷却水中的药剂示踪剂浓度或阻垢缓蚀剂浓度参数,按药剂浓度自动联锁控制药剂投加的方式:该系统是通过采集循环冷却水供水或回水水样中的药剂示踪剂浓度或阻垢缓蚀剂浓度信号送入PLC,对药剂示踪剂或阻垢缓蚀剂浓度进行连续实时分析,据此分析结果控制加药泵运行及药剂投加量。同时,通过检测循环供水的PH值、电导率,根据电导率值发出指令,控制循环冷却水排污电动阀开/闭,以控制循环冷却水的电导率;根据pH值控制加酸泵运行及加酸量,以达到控制循环冷却水pH的目的。最终实现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数的目的。
由于正常运行中阻垢缓蚀药剂的补充量与损耗量直接相关,从节省药剂进而节省运行成本的效果看,按循环冷却水中药剂残留浓度的控制方式优于按流量比例自动投加的控制方式,但其示踪药剂价格较贵;按流量比例自动投加的2种控制方式中,采用排污水流量较采用补充水流量控制略优。
9.2.4 为检验循环冷却水系统处理效果,在循环冷却供水总管或生产装置的供水干管上接出旁路至设置的具有模拟功能的小型监测换热器,其可在热流密度、壁温、材质、流速、流态、水温等方面模拟生产装置换热器的工艺条件和操作参数,构成完整的、独立运行的在线监测系统,通过24h不间断监测,对其循环冷却水系统换热器传热面上的腐蚀、结垢、污垢状况进行检测,获取污垢热阻(或粘附速率)、腐蚀速率等参数。监测换热器一般同时设有腐蚀挂片器,其监测试片主要用于监测腐蚀情况。
监测试片比较多的是安装在回水管道上,其优点是回水温度高,能够反映换热器末端的腐蚀状况,且迅速、简便,同时可设置多种材质试片。
通过测定生物黏泥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滋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