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 JGJ142-2012
3.8 温控与热计量
3.8.1 新建住宅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分户热计量和室温调控装置。
3.8.2 辐射供暖系统应能实现气候补偿,自动控制供水温度。辐射供冷系统宜能实现气候补偿,自动控制供水温度。
3.8.3 地面辐射供暖供冷水系统室温控制可采用分环路控制和总体控制两种方式,自动控制阀宜采用电热式控制阀,也可采用自力式温控阀和电动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分环路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处的各个分支管上分别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各房间或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
2 当采用总体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总管上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整个用户或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
3.8.4 当采用加热电缆辐射供暖时,每个独立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环路对应的房间或区域应设置温控器。
3.8.5 温控器设置及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温型温控器应设置在附近无散热体、周围无遮挡物、不受风直吹、不受阳光直晒、通风干燥、周围无热源体、能正确反映室内温度的位置,且不宜设在外墙上;
2 在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面温度的场合,应采用双温型温控器;
3 当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仅负担一部分供暖负荷或作为值班供暖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4 对开放大空间场所,室温型温控器应布置在所对应回路的附近,当无法布置在所对应的回路附近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5 地温型温控器的传感器不应被家具、地毯等覆盖或遮挡,宜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的位置且在加热部件之间;
6 对浴室、带沐浴设备的卫生间、游泳池等潮湿区域,室温型温控器的防护等级和设置位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7 温控器的控制器设置高度宜距地面1.4m,或与照明开关在同一水平线上。
3.8.6 辐射供冷系统应设置防止辐射面结露的控制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住宅建筑宜采用分室多点控制,在温湿度最不利的房间及变化最大的房间应分别设置;公共建筑宜选用分区控制方式;
2 防结露控制可采用露点传感器直接探测露点的方法,也可采用温湿度传感器探测并计算出露点的方法;
3 采用露点探测方法时,埋设点应靠近最易结露的位置,传感器可固定在冷水管表面,也可埋设在辐射体表面;
4 采用温湿度探测方法时,安装位置不宜靠近门窗等结露风险较大的区域。
3.8.7 壁挂炉辐射供暖系统宜采用混水装置,并宜采用室内温控、循环水泵及壁挂炉联动的整体控制方式。
3.8.2 辐射供暖系统应能实现气候补偿,自动控制供水温度。辐射供冷系统宜能实现气候补偿,自动控制供水温度。
3.8.3 地面辐射供暖供冷水系统室温控制可采用分环路控制和总体控制两种方式,自动控制阀宜采用电热式控制阀,也可采用自力式温控阀和电动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分环路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处的各个分支管上分别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各房间或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
2 当采用总体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总管上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整个用户或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
3.8.4 当采用加热电缆辐射供暖时,每个独立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环路对应的房间或区域应设置温控器。
3.8.5 温控器设置及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温型温控器应设置在附近无散热体、周围无遮挡物、不受风直吹、不受阳光直晒、通风干燥、周围无热源体、能正确反映室内温度的位置,且不宜设在外墙上;
2 在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面温度的场合,应采用双温型温控器;
3 当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仅负担一部分供暖负荷或作为值班供暖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4 对开放大空间场所,室温型温控器应布置在所对应回路的附近,当无法布置在所对应的回路附近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5 地温型温控器的传感器不应被家具、地毯等覆盖或遮挡,宜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的位置且在加热部件之间;
6 对浴室、带沐浴设备的卫生间、游泳池等潮湿区域,室温型温控器的防护等级和设置位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7 温控器的控制器设置高度宜距地面1.4m,或与照明开关在同一水平线上。
3.8.6 辐射供冷系统应设置防止辐射面结露的控制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住宅建筑宜采用分室多点控制,在温湿度最不利的房间及变化最大的房间应分别设置;公共建筑宜选用分区控制方式;
2 防结露控制可采用露点传感器直接探测露点的方法,也可采用温湿度传感器探测并计算出露点的方法;
3 采用露点探测方法时,埋设点应靠近最易结露的位置,传感器可固定在冷水管表面,也可埋设在辐射体表面;
4 采用温湿度探测方法时,安装位置不宜靠近门窗等结露风险较大的区域。
3.8.7 壁挂炉辐射供暖系统宜采用混水装置,并宜采用室内温控、循环水泵及壁挂炉联动的整体控制方式。
条文说明
3.8.1 强制性条文。采用热水辐射供暖系统的住宅,应设分户热计量装置,并应符合《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的规定。现有的辐射供暖工程出现了大量过热的现象,既不舒适又浪费了能源;为避免出现过热,需要温度调控装置进行调节,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本规程要求设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对于不能采用室温传感器时,如大堂中部等,可采用自动地面温度优先控制。
3.8.2 国家现行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及《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 173都强制规定热源和热力站应设置供热量控制装置。气候补偿器是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的一种形式,比较简单和经济,主要用在热力站。它能够在保持室内温度的前提下,根据室外气候变化自动调节供热出力,从而实现按需供热,节能效果明显。气候补偿器还可以根据需要设成分时控制模式,如针对办公建筑,可以设定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室温需求,在上班时间设定正常供暖,在下班时间设定值班供暖。结合气候补偿器的系统调节作法比较多,也比较灵活,监测的对象除了用户侧供水温度之外,还可能包含回水温度和代表房间室内温度,控制的对象可以是热源侧的电动调节阀,也可以是水泵的变频器。
对于辐射供冷系统,采用气候补偿联合控制,也会起到更好节能效果。
3.8.3 也有将温度传感器设在总回水管上,通过感知回水温度间接控制室温的做法,控制系统比较简单,但地面被遮盖等情况会使回水温度升高,同时回水温度为各支路回水混合后的总体反映,因此回水温度不能直接和正确反映室温,会形成室温较高的假象,控制相对不准确。因此推荐将温度控制器设在被控温的房间或区域内,以房间温度作为控制依据。对于不能感受到所在区域的空气温度,如一些开敞大堂中部,可采用地面温度作为控制依据。
分环路控制是指对每个房间或功能区域分别进行温度控制,达到对每个房间或功能区域温度控制的目的。
分环路控制主要以电动控制方式为主,在每个房间或功能区域分别安装房间温控器,并与分集水器各个环路上的热电执行器相连,对每个环路水量进行开关控制。控制阀可内置于集水器中(见图14),也可外接于集水器各环路上(见图15)。
分环路控制采用自力式温控阀时,可将各环路加热管在房间内从地面引高至墙面一定高度,安装控制阀,控制阀的局部高点处应有排气装置。
总体控制是指在典型房间或典型区域安装房间温控器,与分水器前端控制阀相连,通过设定和调节典型房间或区域的温度,来达到控制整个户内温度基本均衡的目的。总体控制主要以电动控制方式为主。总体控制示意图见图16。
总体控制也可采用远程设定式自力式温控阀,但不可采用内置温包型自力式温控阀。因为控制阀直接安装在分水器进口的总管上,恒温阀头感受的是分水器处的较高温度,很难感知室温,因此一般不予采用。
热电阀是依靠驱动器内被电加热的温包膨胀产生的推力推动阀杆关闭流道,信号来源于室内温控器。热电阀相对于电动阀,其流通能力更适合于小流量的地面采暖系统使用,且具有无噪声、体积小、耗电量小、使用寿命长、设置较方便等优点,因此在以住宅为主的地面供暖系统中推荐使用,分环路控制和总体控制都可以使用。
热电阀是依靠驱动器内被电加热的温包膨胀产生的推力推动阀杆关闭流道,信号来源于室内温控器。热电阀相对于电动阀,其流通能力更适合于小流量的地面采暖系统使用,且具有无噪声、体积小、耗电量小、使用寿命长、设置较方便等优点,因此在以住宅为主的地面供暖系统中推荐使用,分环路控制和总体控制都可以使用。
总体控制时,应核定热电阀的关闭压差的大小是否能满足系统工况要求。热电阀的关闭压差不宜小于1.5bar,必要时需采用自力式压差阀保证其正常动作,否则出现阀门关闭不上的情况。而自力式温控阀的关闭压差较小,在做总体控制时,建议配套自力式压差阀一同使用保证其正常关闭。
3.8.4 有特殊要求的房间,温控器可以与定时时钟区域编程器串联连接,实现智能化控制;
负荷较小的房间,当仅需一根电缆就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一个温控器;
负荷较大的房间,需敷设两根或两根以上电缆时,可采用温控器和接触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几个温度相同的房间统一进行温度控制时,可采用温控器和接触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3.8.5 双温型温控器同时感应室温探测器和地面温度探测器,做对比信号输出控制。地温感温探头在安装前,应对探头进行外观检测,然后先铺设φ16的预埋管,并用塑料捆扎绳固定住,再将感温探头设在预埋管里;最后将预埋管管道末端封堵。
3.8.6 采用露点探测方法时,要考虑探测露点和真实露点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经修正计算后,确定供水温度或采取通断水措施。
采用温湿度探测方法时,安装保存运输调试运行过程中,注意保护不应使温湿度器结露,而引起的传感器失调。
3.8.7 实现室内温控、超温保护、系统节能为一体的整体控制。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 上一节:3.7 加热电缆系统的设计
- 下一节:3.9 电气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