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 地面的构造


6.0.1  底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宜为面层、垫层和地基;楼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宜为面层和楼板。当底层地面和楼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不能满足使用或构造要求时,可增设结合层、隔离层、填充层、找平层等其他构造层。

6.0.2  地面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底层地面的沉降缝和楼层地面的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的设置,均应与结构相应的缝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地面的各构造层,并做盖缝处理;

    2  变形缝应设在排水坡的分水线上,不应通过有液体流经或聚集的部位;

    3  变形缝的构造应能使其产生位移或变形时,不受阻、不被破坏,且不破坏地面;变形缝的材料,应按不同要求分别选用具有防火、防水、保温、防油渗、防腐蚀、防虫害性能的材料。

6.0.3  底层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应设置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纵向缩缝应采用平头缝或企口缝[图6.0.3(a)、(b)],其间距宜为3m~6m;

    2  纵向缩缝采用企口缝时,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50mm,企口拆模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宜低于3MPa;

    3  横向缩缝宜采用假缝[图6.0.3(c)],其间距宜为6m~12m;高温季节施工的地面假缝间距宜为6m。假缝的宽度宜为5mm~12mm;高度宜为垫层厚度的1/3;缝内应填水泥砂浆或膨胀型砂浆;

    4  当纵向缩缝为企口缝时,横向缩缝应做假缝。

图6.0.3 混凝土垫层缩缝

h-混凝土垫层厚度

    5  在不同混凝土垫层厚度的交界处,当相邻垫层的厚度比大于1,小于或等于1.4时,可采用连续式变截面[图6.0.3(d)];当厚度比大于1.4时,可设置间断式变截面[图6.0.3(e)];

    6  大面积混凝土垫层应分区段浇筑。分区段当结构设置变形缝时,应结合变形缝位置、不同类型的建筑地面连接处和设备基础的位置进行划分,并应与设置的纵向、横向缩缝的间距相一致。

6.0.4  平头缝和企口缝的缝间应紧密相贴,不得设置隔离材料。

6.0.5  室外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宜设伸缝,间距宜为30m,缝宽宜为20mm~30mm,缝内应填耐候弹性密封材料,沿缝两侧的混凝土边缘应局部加强。

6.0.6  大面积密集堆料的地面,其混凝土垫层的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应采用平头缝,间距宜为6m。当混凝土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建筑地面与主体结构四周宜设沉降缝。

6.0.7  设置防冻胀层的地面采用混凝土垫层时,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均应采用平头缝,其间距不宜大于3m。

6.0.8  直接铺设在混凝土垫层上的面层,除沥青类面层、块材类面层外,应设分格缝,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细石混凝土面层的分格缝,应与垫层的缩缝对齐;

    2  水磨石、水泥砂浆、聚合物砂浆等面层的分格缝,除应与垫层的缩缝对齐外,尚应根据具体设计要求缩小间距。主梁两侧和柱周宜分别设分格缝;

    3  防油渗面层分格缝的宽度宜为15mm~20mm,其深度宜等于面层厚度;分格缝的嵌缝材料,下层宜采用防油渗胶泥,上层宜采用膨胀水泥砂浆封缝。

6.0.9  当需要排除水或其他液体时,地面应设朝向排水沟或地漏的排泄坡面。排泄坡面较长时,宜设排水沟。排水沟或地漏应设置在不妨碍使用并能迅速排除水或其他液体的位置。

6.0.10  疏水面积和排泄量可控制时,宜在排水地漏周围设置排泄坡面。

6.0.11  底层地面的坡度,宜采用修正地基高程筑坡。楼层地面的坡度,宜采用变更填充层、找平层的厚度或结构起坡。

6.0.12  地面排泄坡面的坡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整体面层或表面比较光滑的块材面层,宜为0.5%~1.5%;

    2  表面比较粗糙的块材面层,宜为1%~2%。

6.0.13  排水沟的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5%。排水沟宜设盖板。

6.0.14  地漏四周、排水地沟及地面与墙、柱连接处的隔离层,应增加层数或局部采取加强措施。地面与墙、柱连接处隔离层应翻边,其高度不宜小于150mm。

6.0.15  有水或其他液体流淌的地段与相邻地段之间,应设置挡水或调整相邻地面的高差。

6.0.16  有水或其他液体流淌的楼层地面孔洞四周翻边高度,不宜小于150mm;平台临空边缘应设置翻边或贴地遮挡,高度不宜小于100mm。

6.0.17  厕浴间和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应设置防水隔离层。楼层地面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四周除门洞外,应做强度等级不小于C20的混凝土翻边,其高度不小于200mm。

6.0.18  在踏步、坡道或经常有水、油脂、油等各种易滑物质的地面上,应采取防滑措施。

6.0.19  有强烈冲击、磨损等作用的沟、坑边缘以及经常受磕碰、撞击、摩擦等作用的室内外台阶、楼梯踏步的边缘,应采取加强措施。

6.0.20  建筑物四周应设置散水、排水明沟或散水带明沟。散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散水的宽度,宜为600mm~1000mm;当采用无组织排水时,散水的宽度可按檐口线放出200mm~300mm;

    2  散水的坡度宜为3%~5%。当散水采用混凝土时,宜按20m~30m间距设置伸缝。散水与外墙交接处宜设缝,缝宽为20mm~30mm,缝内应填柔性密封材料;

    3  当散水不外露须采用隐式散水时,散水上面覆土厚度不应大于300mm,且应对墙身下部作防水处理,其高度不宜小于覆土层以上300mm,并应防止草根对墙体的伤害;

    4  湿陷性黄土地区散水应采用现浇混凝土,并应设置厚150mm的3:7灰土或300mm厚的夯实素土垫层;垫层的外缘应超出散水和建筑外墙基底外缘500mm。散水坡度不应小于5%,宜每隔6m~10m设置伸缩缝。散水与外墙交接处应设缝,其缝宽和散水的伸缩缝缝宽均宜为20mm,缝内应填柔性密封材料。散水的宽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的有关规定。沿散水外缘不宜设置雨水明沟。

条文说明

6.0.1  本条规定地面的基本构造层次,而其他层次则按需要设置。填充层主要针对楼层地面遇有暗敷管线、排水找坡、保温和隔声等使用要求设置。

6.0.2  地面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变形缝设在排水坡的分水线处。不得将变形缝通过有液体流经或聚集的部位,目的是防止流水倒灌缝内使填缝材料破坏。

6.0.3  缩缝是为防止混凝土垫层在水化过程中或气温降低时产生不规则裂缝而设置的。调查表明,分缝间距过大或未分缝的混凝土地面,多有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纵向缩缝采用平头缝和企口缝,横向配以假缝,对目前地面设计中广泛应用的等厚板设计方案而言,不仅改善了边角受力性能,而且施工方便。

    假缝是横向缩缝,其构造为上部有缝,下不贯通,目的是引导收缩裂缝集中于该处,断面下部晚些时间也可能开裂,但呈锯齿形且彼此紧贴,既可使承载力与纵向缩缝相当,又可避免边角起翘。施工毕,缝内用水泥砂浆(膨胀型砂浆更好)填嵌,以防垃圾进入。

    缩缝的纵横向间距,又称地面板的分格大小。分格大既便于施工又可使相同面积内板边角薄弱环节相应减少,因此板的分格一般为6m×6m,也有6m×12m、9m×24m或12m×12m等大分格做法,但大于12m者,有时候会产生明显裂缝。根据公路刚性路面经验,纵向缩缝间距确定为3m~6m,横向缩缝(假缝)的间距一般为6m~12m。总之,缩缝间距在设计时可根据气候及施工条件掌握。

6.0.4  实践证明,缝的构造形式对板的承载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在构造上十分强调平头缝或企口缝的缝间必须彼此紧贴,不得设置任何隔离材料。这并非纯粹的构造问题,而与承载力密切相关,设计与施工时均应特别注意。

6.0.5  伸缝是防止混凝土垫层在气温升高时,由于混凝土伸长,在缩缝边缘产生挤碎或拱起现象而设置的伸胀缝。由于室外地面在气温变化时产生的温差易产生伸胀,故规定在室外地面需设置伸缝。伸缝的构造形式对受力极为不利,故规定应做构造处理,局部加强,缝内填耐候性能好的弹性密封材料。

6.0.6  建筑地面与主体结构一起浇筑不设缝连成一片,在大面积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容易引起地面下沉,影响地面正常使用,对主体结构也有影响,故设沉降缝与主体脱开。

6.0.7  混凝土垫层的缩缝间距越小,对防冻胀越有利,但缝多了对板的受力不利,施工麻烦,可能出现高低不平现象。经调查分析后规定缩缝间距不宜大于3m。垫层下虽然设置了防冻胀层,但仍有可能产生某些不均匀冻胀导致板与板之间产生错台现象,故纵向、横向缩缝均应采用平头缝,不应采用企口缝和假缝。

6.0.8  铺设在混凝土垫层上的面层分格缝,主要目的是防止而层材料因温度变化而产生不规则裂缝。

    细石混凝土面层和混凝土垫层是同类材料,收缩是一致的,面层和垫层结合紧密共同作用,因此细石混凝土面层的分格缝应与混凝土垫层的缩缝对齐。

    水磨石、水泥砂浆等面层的分格缝除了应与垫层的缩缝对齐外,还可根据具体设计缩小间距。从调查实例看,一般分格都为6m~12m,水磨石面层有1m×1m、2m×2m等分格,或设计成各种图案。

    对防油渗面层分格缝的做法,实践表明是可行的。

6.0.9  排水沟或地漏的位置应避开人流及运输途径的位置。

6.0.10  排泄面积虽然较大,但排泄量比较小,或排泄量可以控制,即排泄量和排泄时间上可以自由安排,亦即不定时的地面冲洗,采取扫、拖的办法帮助排泄时,可以仅在排水沟或地漏周围的一定范围内设置排泄坡面。

6.0.11  底层地面的坡面,如采用调整垫层厚度起坡,必然增加垫层混凝土的用量,而采用修正地基高度起坡,只是施工时增加些工作量而已。如果坡度较短,起坡量不大,增加垫层混凝土用量不多,为便于施工,也可调整垫层厚度起坡。

    楼层地面的坡面,如果采用结构起坡,则增加楼面梁及楼面圈梁的复杂性,可采用调整找坡层或填充层的厚度起坡。如果坡面较长,采用调整找坡层或填充层的厚度,不仅增加了楼面自重,需相应提高楼板的承载力,而且楼板面下降较多,也会造成楼面梁及楼面圈梁的复杂性,宜采用结构起坡。

    结构起坡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楼板支承面为斜面支承,如框架横粱上表面的纵向做成坡面,可以在预制楼板安装前砌筑或浇筑完成,也可在浇筑横粱时一次完成,由设计掌握。

6.0.12  地面排泄坡面的坡度,整体面层或光滑的块材面层坡度,光滑面层为0.5%~1.5%;粗糙面层为1%~2%,符合目前实际使用情况。

    考虑到楼层坡面的形成因素,为不使构造太复杂,坡度可采取下限值;当楼层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又无填充层,全靠找平层找坡,且面层较光滑时,可采用0.5%的坡度,如公用厕所间、盥洗室、浴室等。

    在不影响生产操作和通行的条件下,又要求迅速排除,可采用大坡度快排的办法。

6.0.13  排水沟是排除水或液体的必要途径。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及多数工程实地观测,当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小于0.5%时,不但施工不易做到,而且排水可能不畅,因而规定其坡度不宜小于0.5%。

6.0.14  隔离层的整体性是保证隔绝效果的关键。在地面转角处,地漏四周及排水沟等薄弱环节,要增加隔离层层数,局部采取加强措施。地面与墙、柱连接处隔离层的翻边也至关重要。

6.0.15  为防止流淌蔓延,实际工程中均设有挡水措施,尤其要限制相邻地段腐蚀性介质的流淌蔓延。如设计遗漏,以后补做的效果较差。

6.0.16  对楼层地面,有设备、管道等穿过的预留孔洞四周和楼层平台、挑台的临空边缘,为防止物体、液体或垃圾杂物等沿洞口或边缘掉落,影响楼下生产、安全和卫生,故规定在洞口四周和平台、挑台临空边缘设置翻边或贴地遮挡。

6.0.18  防滑措施按具体情况可设置防滑条、网格面层或格栅式垫板等。

6.0.20  建筑物四周地面散水、排水沟的设置要求应作为建筑地面设计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当采用散水不外露的隐式散水时,应对墙身下部做防水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草根对墙体的伤害。散水的宽度宜为600mm~1000mm,具体根据地基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建筑物高度和屋面排水形式确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50037-2013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