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5 电能计量
9.5.1 电能计量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能计量装置分类及准确度选择应符合表9.5.1的规定:
表9.5.1 电能计量装置分类及准确度选择
注:1 *计量装置类别划分除用月平均用电量外,还有用计费用户的变压器容量、发电机的单机容量以及其他特有的划分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 448的有关规定。
2 * *0.2级电流互感器仅用于发电机出口计量装置。
2 计量互感器选型及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Ⅰ、Ⅱ、Ⅲ类计量装置应配置计量专用电压、电流互感器或者专用二次绕组;专用电压、电流互感器或专用二次回路不得接入与电能计量无关的设备;
2) Ⅰ、Ⅱ类计量装置中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压降不应大于其额定二次电压的0.2%;其他计量装置中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压降不应大于其额定二次电压的0.5%;
3) 计量用电流互感器的一次正常通过电流宜达到额定值的60%左右,至少不应小于其额定电流的30%,否则应减小变比并选用满足动热稳定要求的电流互感器;
4) 互感器二次回路的连接导线应采用铜质单芯绝缘线,电流二次回路连接导线截面按互感器额定二次负荷计算确定,不应小于4m㎡。电压二次回路连接导线截面按允许电压降计算确定,不应小于2.5m㎡;
5) 互感器实际二次负载应在其25%~100%额定二次负荷范围内;
6) 35kV以上关口电能计量装置中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不应经过隔离开关辅助接点,但可装设专用低阻空气开关或熔断器。35kV及以下关口电能计量装置中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不应经过隔离开关辅助接点和熔断器等保护电器。
3 电能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10kV及以上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和10kV、20kV、35kV中性点非绝缘系统应采用三相四线制电能表;10kV、20kV、35kV中性点绝缘系统应采用三相三线制电能表;
2) 全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应为有功多费率、双向计量、8个时段以上,配有RS485或232数据通信口,具有数据采集、远传功能、失压计时和四象限无功电能;
3) 关口电能表标定电流不应超过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的30%,其最大电流应为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的120%左右。
9.5.2 计量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中压关口计量点应设置在供用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或合同协议中规定的贸易结算点。产权分界处不具备装表条件时,关口电能计量装置可安装在变压器高压侧或联络线的另一端,变压器、母线或线路等的损耗和无功电量应协商确定,由产权所有者负担。对110kV及以下的配电网,关口计量点设置及计量装置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35kV~110kV终端变电站主变压器中低压侧按关口计量点配置Ⅰ或Ⅱ类计量装置;
2)各供电企业之间的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联络线及馈线关口计量点设在主送电端;
3)对10kV专用线路供电的用户,应采用高压计量方式,对非专线供电的专变用户宜根据配电变压器的容量采用高压或低压计量方式,并相应配置Ⅲ类或Ⅳ类关口计量箱。
2 低压电能计量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用户专用变压器低压侧应配置Ⅳ类关口计量装置,采用标准的低压电能计量柜或电能计量箱;
2) 居民住宅、别墅小区等非专用变供电的用户应按政府有关规定实施“一户一表,按户装表”,消防、水泵、电梯、过道灯、楼梯灯等公用设施应单独装表;
3) 多层或高层建筑内的电能计量箱应集中安装在便于抄表和维护的地方;在居民集中的小区,应装设满足计费系统要求的低压集中(自动)抄表装置;
4) 电能计量箱宜采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壳体,当采用金属材料计量箱时,壳体应可靠接地。
9.5.3 变电站和大容量用户的电量自动采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10kV、35kV和10kV变配电站及装见容量为315kVA及以上的大容量用户宜设置电量自动采集系统;
2 电量自动采集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1) 数据自动采集;
2) 电力负荷控制;
3) 供电质量监测;
4) 计量装置监测;
5) 电力电量数据统计分析等。
3 电量自动采集系统的性能和通信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性能可靠、功能完善、数据精确,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良好的兼容性和易维护性;
2) 通信接口方便、灵活,通信规约应符合国家标准。
3) 通信信道应安全、成熟、可靠,能支持多种通信方式;
4) 通信终端应具有远程在线升级终端应用程序功能。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城市配电网规划
- 3.1 规划依据、年限和内容、深度要求
- 3.2 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
- 3.3 经济评价要求
- 4 城市配电网供电电源
- 4.1 一般规定
- 4.2 城市发电厂
- 4.3 分布式电源
- 4.4 电源变电站
- 5 城市配电网络
- 5.1 一般规定
- 5.2 供电分区
- 5.3 电压等级
- 5.4 供电可靠性
- 5.5 容载比
- 5.6 中性点接地方式
- 5.7 短路电流控制
- 5.8 网络接线
- 5.9 无功补偿
- 5.10 电能质量要求
- 6 高压配电网
- 6.1 高压配电线路
- 6.2 高压变电站
- 7 中压配电网
- 7.1 中压配电线路
- 7.2 中压配电设施
- 7.3 中压配电设备选择
- 7.4 配电设施过电压保护和接地
- 8 低压配电网
- 8.1 低压配电线路
- 8.2 接 地
- 8.3 低压配电设备选择
- 9 配电网二次部分
- 9.1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
- 9.2 变电站自动化
- 9.3 配电自动化
- 9.4 配电网通信
- 9.5 电能计量
- 10 用户供电
- 10.1 用电负荷分级
- 10.2 用户供电电压选择
- 10.3 供电方式选择
- 10.4 居民供电负荷计算
- 10.5 对特殊电力用户供电的技术要求
- 11 节能与环保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建筑节能
- 11.3 设备及材料节能
- 11.4 电磁环境影响
- 11.5 噪声控制
- 11.6 污水排放
- 11.7 废气排放
- 附录A 高压配电网接线方式
- A.1 网络接线
- A.2 变电站接线
- 附录B 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
- 附录C 弱电线路等级
- 附录D 公路等级
- 附录E 城市住宅用电负荷需要系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