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
7.2 储存设施
7.2.1 雨水蓄水池、蓄水罐、弃流池应在室外设置。埋地拼装蓄水池外壁与建筑物外墙的净距不应小于3m。
7.2.2 蓄水池应设检查口或人孔,附近宜设给水栓和排水泵电源。室外地下蓄水池(罐)的人孔、检查口应设置防止人员落入水中的双层井盖或带有防坠网的井盖。
7.2.3 雨水储存设施应设有溢流排水措施,溢流排水宜采用重力溢流排放。室内蓄水池的重力溢流管排水能力应大于50年雨水设计重现期设计流量。
7.2.4 蓄水池设于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池。设于非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可采用塑料模块或硅砂砌块等型材拼装组合,且应采取防止机动车误入池上行驶的措施。
7.2.5 当蓄水池因条件限制必须设在室内且溢流口低于室外地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自动提升设备排除溢流雨水,溢流提升设备的排水标准应按50年降雨重现期5min降雨强度设计,且不得小于集雨屋面设计重现期降雨强度;
2 自动提升设备应采用双路电源;
3 进蓄水池的雨水管应设超越管,且应重力排水;
4 雨水蓄水池应设溢流水位报警装置,报警信号引至物业管理中心。
7.2.6 蓄水池宜兼具沉淀功能。兼作沉淀作用时,其构造和进、出水管等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防止进、出水流短路;
2 避免扰动沉积物,设计沉淀区高度不宜小于0.5m,缓冲区高度不宜小于0.3m;
3 进水端宜均匀布水;
4 应具有排除池底沉淀物的条件或设施。
7.2.7 钢筋混凝土蓄水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池底应设集泥坑和吸水坑;当蓄水池分格时,每格应设检查口和集泥坑;
2 池底应设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集泥坑;
3 池底应设排泥设施;当不具备设置排泥设施或排泥确有困难时,应设置冲洗设施,冲洗水源宜采用池水,并应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
7.2.8 塑料模块和硅砂砌块组合蓄水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池体强度应满足地面及土壤承载力的要求;
2 外层应采用不透水土工膜或性能相同的材料包覆;
3 池内构造应便于清除沉积泥沙;
4 兼具过滤功能时应能进行过滤沉积物的清除;
5 水池应设混凝土底板;当底板低于地下水位时,水池应满足抗浮要求。
7.2.9 景观水体和湿塘用于储存雨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存雨水的有效容积应为景观设计水位或湿塘常水位与溢流水位之间的容积;
2 雨水储存设有排空设施时,宜按24h排空设置,排空最低水位宜设于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的常水位处;
3 前置区和主水区之间宜设水生植物种植区;
4 湿塘的常水位水深不宜小于0.5m;
5 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7.2.10 当蓄水池的有效容积大于雨水回用系统最高日用水量的3倍时,应设能12h排空雨水的装置。
7.2.2 蓄水池应设检查口或人孔,附近宜设给水栓和排水泵电源。室外地下蓄水池(罐)的人孔、检查口应设置防止人员落入水中的双层井盖或带有防坠网的井盖。
7.2.3 雨水储存设施应设有溢流排水措施,溢流排水宜采用重力溢流排放。室内蓄水池的重力溢流管排水能力应大于50年雨水设计重现期设计流量。
7.2.4 蓄水池设于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池。设于非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可采用塑料模块或硅砂砌块等型材拼装组合,且应采取防止机动车误入池上行驶的措施。
7.2.5 当蓄水池因条件限制必须设在室内且溢流口低于室外地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自动提升设备排除溢流雨水,溢流提升设备的排水标准应按50年降雨重现期5min降雨强度设计,且不得小于集雨屋面设计重现期降雨强度;
2 自动提升设备应采用双路电源;
3 进蓄水池的雨水管应设超越管,且应重力排水;
4 雨水蓄水池应设溢流水位报警装置,报警信号引至物业管理中心。
7.2.6 蓄水池宜兼具沉淀功能。兼作沉淀作用时,其构造和进、出水管等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防止进、出水流短路;
2 避免扰动沉积物,设计沉淀区高度不宜小于0.5m,缓冲区高度不宜小于0.3m;
3 进水端宜均匀布水;
4 应具有排除池底沉淀物的条件或设施。
7.2.7 钢筋混凝土蓄水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池底应设集泥坑和吸水坑;当蓄水池分格时,每格应设检查口和集泥坑;
2 池底应设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集泥坑;
3 池底应设排泥设施;当不具备设置排泥设施或排泥确有困难时,应设置冲洗设施,冲洗水源宜采用池水,并应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
7.2.8 塑料模块和硅砂砌块组合蓄水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池体强度应满足地面及土壤承载力的要求;
2 外层应采用不透水土工膜或性能相同的材料包覆;
3 池内构造应便于清除沉积泥沙;
4 兼具过滤功能时应能进行过滤沉积物的清除;
5 水池应设混凝土底板;当底板低于地下水位时,水池应满足抗浮要求。
7.2.9 景观水体和湿塘用于储存雨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存雨水的有效容积应为景观设计水位或湿塘常水位与溢流水位之间的容积;
2 雨水储存设有排空设施时,宜按24h排空设置,排空最低水位宜设于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的常水位处;
3 前置区和主水区之间宜设水生植物种植区;
4 湿塘的常水位水深不宜小于0.5m;
5 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7.2.10 当蓄水池的有效容积大于雨水回用系统最高日用水量的3倍时,应设能12h排空雨水的装置。
条文说明
7.2.1 雨水蓄水池(罐)设在室外而非室内能避免雨水淹入室内,保障排水安全。
蓄水池(罐)的设置位置首先考虑埋在室外地下,这样环境温度低、水质易保持。蓄水池(罐)也可以设在其他位置,参见表13。
7.2.2 检查口或人孔一般设在集泥坑的上方,以便于用移动式水泵排泥。检查口附近的给水栓用于接管冲洗池底。水池人孔或检查孔设双层井盖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安全。
7.2.3 雨水收集系统的蓄水构筑物在发生超过设计能力降雨、连续降雨或在某种故障状态时,池内水位可能超过溢流水位发生溢流。重力溢流指靠重力作用能把溢流雨水排放到室外,且溢流口高于室外地面。屋面雨水管道特别是87型雨水斗系统一般能排除50年重现期暴雨,把雨水引入储存池,故储存池的溢流管应有能力排除这些雨水。
7.2.4 机动车道下方时,需要进行严格的结构受力计算。鉴于建筑小区工程中结构计算力量薄弱,故推荐型材拼装水池应用于非行车场地。池顶的覆土高出周围地面几十厘米,可防止机动车误上。
7.2.5 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保证建筑物地下室不因降雨受淹。
1 室内蓄水池的溢流口低于室外路面时,可采用两种方式排除溢流雨水,自然溢流或设自动提升设备。当采用自动提升设备排溢流雨水时,可采用图18所示方式设置溢流排水泵。溢流提升设备的排水标准取50年重现期,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 142有关屋面溢流的规定。德国雨水规范中取的是100年重现期。
2 当不设溢流提升设备时,可采用雨水自然溢流。但由于溢流口低于室外路面,则路面发生积水时会使雨水溢流不出去,甚至室外雨水倒灌进室内蓄水池。采用这种方式处理溢流雨水时,应采取防止雨水进入室内的措施。可采取的措施有多种,最
3 地下室内雨水蓄水池发生的溢流水量有难于预测的特点,出现溢流特别是需设备提升溢流雨水时,人员应到位应付不测情况,这是设置溢流报警信号的主要目的。
7.2.6 出水和进水都需要避免扰动沉积物。出水的做法有:设浮动式吸水口,保持在水面下几十厘米处吸水;或者在池底吸水,但吸水口端设矮堰与积泥区隔开等。进水的做法是淹没式进水且进水口向上、斜向上或水平。图19中表示了浮动式吸水口和上向进水口。
图21 硅砂砌块蓄水池
蓄水池(罐)的设置位置首先考虑埋在室外地下,这样环境温度低、水质易保持。蓄水池(罐)也可以设在其他位置,参见表13。
表13 雨水蓄水池设置位置
7.2.3 雨水收集系统的蓄水构筑物在发生超过设计能力降雨、连续降雨或在某种故障状态时,池内水位可能超过溢流水位发生溢流。重力溢流指靠重力作用能把溢流雨水排放到室外,且溢流口高于室外地面。屋面雨水管道特别是87型雨水斗系统一般能排除50年重现期暴雨,把雨水引入储存池,故储存池的溢流管应有能力排除这些雨水。
7.2.4 机动车道下方时,需要进行严格的结构受力计算。鉴于建筑小区工程中结构计算力量薄弱,故推荐型材拼装水池应用于非行车场地。池顶的覆土高出周围地面几十厘米,可防止机动车误上。
7.2.5 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保证建筑物地下室不因降雨受淹。
1 室内蓄水池的溢流口低于室外路面时,可采用两种方式排除溢流雨水,自然溢流或设自动提升设备。当采用自动提升设备排溢流雨水时,可采用图18所示方式设置溢流排水泵。溢流提升设备的排水标准取50年重现期,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 142有关屋面溢流的规定。德国雨水规范中取的是100年重现期。
2 当不设溢流提升设备时,可采用雨水自然溢流。但由于溢流口低于室外路面,则路面发生积水时会使雨水溢流不出去,甚至室外雨水倒灌进室内蓄水池。采用这种方式处理溢流雨水时,应采取防止雨水进入室内的措施。可采取的措施有多种,最
图18 溢流排水方式示意
安全的措施是蓄水池、弃流池与室内地下室空间隔开,使雨水进不到地下室内。另一种措施是地下雨水蓄水池和弃流池密闭设置,当溢流发生时不使溢流雨水进入室内,检查口标高应高于室外自然地面。由于蓄水构筑物可能被全部充满,必须设置的开口、孔洞不可通往室内,这些开口包括人孔、液位控制器或供电电缆的开口等,采用连通器原理观察液位的液位计亦不可设在建筑物室内。3 地下室内雨水蓄水池发生的溢流水量有难于预测的特点,出现溢流特别是需设备提升溢流雨水时,人员应到位应付不测情况,这是设置溢流报警信号的主要目的。
7.2.6 出水和进水都需要避免扰动沉积物。出水的做法有:设浮动式吸水口,保持在水面下几十厘米处吸水;或者在池底吸水,但吸水口端设矮堰与积泥区隔开等。进水的做法是淹没式进水且进水口向上、斜向上或水平。图19中表示了浮动式吸水口和上向进水口。
图19 雨水蓄存利用系统示意
①屋面集水与落水管;②滤网;③雨水蓄水池;④稳流进水管;⑤带水封的溢流管;
⑥水位计;⑦吸水管与水泵;⑧泵组;⑨回用水供水管;⑩自来水管;
⑥水位计;⑦吸水管与水泵;⑧泵组;⑨回用水供水管;⑩自来水管;
⑪电磁阀;⑫自由出流补水口;⑬控制器;⑭补水混合水池;⑮回用水用水点;
⑯渗透设施或下水道;⑰室外地面
进水端均匀进水方式包括沿进水边设溢流堰进水或多点分散进水。
7.2.8 塑料模块组合水池通过拼装塑料为原材料的单位模块构成具有90%以上储水率的整体水池,四周再以不透水土工膜包裹作为储水设施使用,如图20所示。
7.2.8 塑料模块组合水池通过拼装塑料为原材料的单位模块构成具有90%以上储水率的整体水池,四周再以不透水土工膜包裹作为储水设施使用,如图20所示。
图20 塑料模块蓄水池
硅砂砌块组合水池由多个硅砂雨水井室有序排列组成地下水池,如图21所示。池底混凝土底板上局部采用透气防渗砂层,具有净化、储存雨水功能,能较好保持水池中的水质,且具有不受容积、场地大小限制,组合形状可因地制宜,施工周期短,硅砂可回收等优点。
图21 硅砂砌块蓄水池
7.2.9 用湿塘储存雨水既造价低又创造景观,有条件时应优先考虑。湿塘的构造示意见图22。图中的常水位为景观设计水位,进水管处的沉泥区为前置区。常水位上方的容积用于储存雨水,供雨水用户使用。图中的进水管应从近旁的检查并接出,该检查井的进水管或进水沟渠的内底不宜低于图中最上方的调节水位。
图22 湿塘
湿塘还适宜作调蓄排放设施。用作调蓄排放设施时,应在下方的调节水位处设置排水口,该口的排水能力应小于设计峰值流量控制值。
7.2.10 排空装置包括重力排空管道(有条件时)或水泵。12h排空能力可保障为即将到来的暴雨清空蓄水容积,减小外排流量。水池容积大于回用系统3倍的最高日用水量,表明水池偏大,雨水容易在池内积存,不易及时耗用掉。
7.2.10 排空装置包括重力排空管道(有条件时)或水泵。12h排空能力可保障为即将到来的暴雨清空蓄水容积,减小外排流量。水池容积大于回用系统3倍的最高日用水量,表明水池偏大,雨水容易在池内积存,不易及时耗用掉。
目录
返回
上节
下节
条文说明
- 上一节:7.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7.3 雨水回用供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