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6 楼盖设计
6.6.1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6.6.2 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
2 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
3 跨度大于3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4 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
5 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6.6.3 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图6.6.3a)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其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6.3b)或无接缝(图6.6.3c)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1 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a);
6.6.5 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6.6.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
2 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1 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 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
3 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图6.6.6),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120mm(d为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
2)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2根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1 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 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 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
4 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6.6.8 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 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4.0m时,距支座1/4跨范围内;
2 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m时,距四边支座1/4短跨范围内;
3 悬挑叠合板;
4 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固范围内。
6.6.9 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镫形状,间距不宜大于400mm,钢筋直径d不应小于6mm;
2 马镫钢筋宜伸到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50mm。
6.6.10 阳台板、空调板宜采用叠合构件或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叠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中可靠锚固,叠合构件中预制板底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板底为构造配筋时,其钢筋锚固应符合本规程第6.6.4条第1款的规定;
2 当板底为计算要求配筋时,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6.6.2 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
2 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
3 跨度大于3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4 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
5 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6.6.3 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图6.6.3a)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其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6.3b)或无接缝(图6.6.3c)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图6.6.3 叠合板的预制板布置形式示意
1-预制板;2-梁或墙;3-板侧分离式接缝;4-板侧整体式接缝
6.6.4 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a);
图6.6.4 叠合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示意
1-支承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5-支座中心线
2 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时,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要求;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b)。1-支承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5-支座中心线
6.6.5 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6.6.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
2 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图6.6.5 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层内钢筋;4-附加钢筋
6.6.6 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层内钢筋;4-附加钢筋
1 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 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
3 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图6.6.6),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120mm(d为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
2)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2根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图6.6.6 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1-通长构造钢筋;2-纵向受力钢筋;3-预制板;4-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后浇层内钢筋
6.6.7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1-通长构造钢筋;2-纵向受力钢筋;3-预制板;4-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后浇层内钢筋
1 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 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 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
4 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6.6.8 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 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4.0m时,距支座1/4跨范围内;
2 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m时,距四边支座1/4短跨范围内;
3 悬挑叠合板;
4 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固范围内。
6.6.9 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镫形状,间距不宜大于400mm,钢筋直径d不应小于6mm;
2 马镫钢筋宜伸到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50mm。
6.6.10 阳台板、空调板宜采用叠合构件或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叠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中可靠锚固,叠合构件中预制板底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板底为构造配筋时,其钢筋锚固应符合本规程第6.6.4条第1款的规定;
2 当板底为计算要求配筋时,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条文说明
6.6.1 叠合楼盖有各种形式,包括预应力叠合楼盖、带肋叠合楼盖、箱式叠合楼盖等。本节中主要对常规叠合楼盖的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进行了规定。其他形式的叠合楼盖的设计方法可参考行业现行相关规程。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对整体性及传递水平力的要求较高,宜采用现浇楼盖。
6.6.2 叠合板后浇层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楼板整体性要求以及管线预埋、面筋铺设、施工误差等因素。预制板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工等因素。在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的情况下,如设置桁架钢筋或板肋等,增加了预制板刚度时,可以考虑将其厚度适当减少。
当板跨度较大时,为了增加预制板的整体刚度和水平界面抗剪性能,可在预制板内设置桁架钢筋,见图3。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可视情况作为楼板下部的受力钢筋使用。施工阶段,验算预制板的承载力及变形时,可考虑桁架钢筋的作用,减小预制板下的临时支撑。
当板跨度超过6m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经济性较好。板厚大于180mm时,为了减轻楼板自重,节约材料,推荐采用空心楼板;可在预制板上设置各种轻质模具,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空心。
6.6.4 为保证楼板的整体性及传递水平力的要求,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板端宜伸入支座,并应符合现浇楼板下部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在预制板侧面,即单向板长边支座,为了加工及施工方便,可不伸出构造钢筋,但应采用附加钢筋的方式,保证楼面的整体性及连续性。
6.6.5 本条所述的接缝形式较简单,利于构件生产及施工。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叠合板的整体受力性能介于按板缝划分的单向板和整体双向板之间,与楼板的尺寸、后浇层与预制板的厚度比例、接缝钢筋数量等因素有关。开裂特征类似于单向板,承载力高于单向板,挠度小于单向板但大于双向板。板缝接缝边界主要传递剪力,弯矩传递能力较差。在没有可靠依据时,可偏于安全地按照单向板进行设计,接缝钢筋按构造要求确定,主要目的是保证接缝处不发生剪切破坏,且控制接缝处裂缝的开展。
当后浇层厚度较大(>75mm),且设置有钢筋桁架并配有足够数量的接缝钢筋时,接缝可承受足够大的弯矩及剪力,此时也可将其作为整体式接缝,几块预制板通过接缝和后浇层组成的叠合板可按照整体叠合双向板进行设计。此时,应按照接缝处的弯矩设计值及后浇层的厚度计算接缝处需要的钢筋数量。
6.6.6 当预制板侧接缝可实现钢筋与混凝土的连续受力时,即形成“整体式接缝”时,可按照整体双向板进行设计。整体式接缝一般采用后浇带的形式,后浇带应有一定的宽度以保证钢筋在后浇带中的连接或者锚固空间,并保证后浇混凝土与预制板的整体性。后浇带两侧的板底受力钢筋需要可靠连接,比如焊接、机械连接、搭接等。
也可以将后浇带两侧的板底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锚固,形成本条第3款所述的构造形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试验研究证明,此种构造形式的叠合板整体性较好。利用预制板边侧向伸出的钢筋在接缝处搭接并弯折锚固于后浇混凝土层中,可以实现接缝两侧钢筋的传力,从而传递弯矩,形成双向板受力状态。接缝处伸出钢筋的锚固和重叠部分的搭接应有一定长度,以实现应力传递;弯折角度应较小以实现顺畅传力;后浇混凝土层应有一定厚度;弯折处应配构造钢筋以防止挤压破坏。
试验研究表明,与整体板比较,预制板接缝处应变集中,裂缝宽度较大,导致构件的挠度比整体现浇板略大,接缝处受弯承载力略有降低。因此,接缝应该避开双向板的主要受力方向和跨中弯矩最大位置。在设计时,如果接缝位于主要受力位置,应该考虑其影响,对按照弹性板计算的内力及配筋结果进行调整,适当增大两个方向的纵向受力钢筋。
6.6.7~6.6.9 在叠合板跨度较大、有相邻悬挑板的上部钢筋锚入等情况下,叠合面在外力、温度等作用下,截面上会产生较大的水平剪力,需配置界面抗剪构造钢筋来保证水平界面的抗剪能力。当有桁架钢筋时,可不单独配置抗剪钢筋;当没有桁架钢筋时,配置的抗剪钢筋可采用马镫形状,钢筋直径、间距及锚固长度应满足叠合面抗剪的需求。
6.6.2 叠合板后浇层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楼板整体性要求以及管线预埋、面筋铺设、施工误差等因素。预制板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工等因素。在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的情况下,如设置桁架钢筋或板肋等,增加了预制板刚度时,可以考虑将其厚度适当减少。
当板跨度较大时,为了增加预制板的整体刚度和水平界面抗剪性能,可在预制板内设置桁架钢筋,见图3。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可视情况作为楼板下部的受力钢筋使用。施工阶段,验算预制板的承载力及变形时,可考虑桁架钢筋的作用,减小预制板下的临时支撑。
当板跨度超过6m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经济性较好。板厚大于180mm时,为了减轻楼板自重,节约材料,推荐采用空心楼板;可在预制板上设置各种轻质模具,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空心。
图3 叠合板的预制板设置桁架钢筋构造示意
1-预制板;2-桁架钢筋;3-上弦钢筋;4-下弦钢筋;5-格构钢筋
6.6.3 根据叠合板尺寸、预制板尺寸及接缝构造,叠合板可按照单向叠合板或者双向叠合板进行设计。当按照双向板设计时,同一板块内,可采用整块的叠合双向板或者几块预制板通过整体式接缝组合成的叠合双向板;当按照单向板设计时,几块叠合板各自作为单向板进行设计,板侧采用分离式拼缝即可。支座及接缝构造详见本节后几条规定。1-预制板;2-桁架钢筋;3-上弦钢筋;4-下弦钢筋;5-格构钢筋
6.6.4 为保证楼板的整体性及传递水平力的要求,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板端宜伸入支座,并应符合现浇楼板下部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在预制板侧面,即单向板长边支座,为了加工及施工方便,可不伸出构造钢筋,但应采用附加钢筋的方式,保证楼面的整体性及连续性。
6.6.5 本条所述的接缝形式较简单,利于构件生产及施工。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叠合板的整体受力性能介于按板缝划分的单向板和整体双向板之间,与楼板的尺寸、后浇层与预制板的厚度比例、接缝钢筋数量等因素有关。开裂特征类似于单向板,承载力高于单向板,挠度小于单向板但大于双向板。板缝接缝边界主要传递剪力,弯矩传递能力较差。在没有可靠依据时,可偏于安全地按照单向板进行设计,接缝钢筋按构造要求确定,主要目的是保证接缝处不发生剪切破坏,且控制接缝处裂缝的开展。
当后浇层厚度较大(>75mm),且设置有钢筋桁架并配有足够数量的接缝钢筋时,接缝可承受足够大的弯矩及剪力,此时也可将其作为整体式接缝,几块预制板通过接缝和后浇层组成的叠合板可按照整体叠合双向板进行设计。此时,应按照接缝处的弯矩设计值及后浇层的厚度计算接缝处需要的钢筋数量。
6.6.6 当预制板侧接缝可实现钢筋与混凝土的连续受力时,即形成“整体式接缝”时,可按照整体双向板进行设计。整体式接缝一般采用后浇带的形式,后浇带应有一定的宽度以保证钢筋在后浇带中的连接或者锚固空间,并保证后浇混凝土与预制板的整体性。后浇带两侧的板底受力钢筋需要可靠连接,比如焊接、机械连接、搭接等。
也可以将后浇带两侧的板底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锚固,形成本条第3款所述的构造形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试验研究证明,此种构造形式的叠合板整体性较好。利用预制板边侧向伸出的钢筋在接缝处搭接并弯折锚固于后浇混凝土层中,可以实现接缝两侧钢筋的传力,从而传递弯矩,形成双向板受力状态。接缝处伸出钢筋的锚固和重叠部分的搭接应有一定长度,以实现应力传递;弯折角度应较小以实现顺畅传力;后浇混凝土层应有一定厚度;弯折处应配构造钢筋以防止挤压破坏。
试验研究表明,与整体板比较,预制板接缝处应变集中,裂缝宽度较大,导致构件的挠度比整体现浇板略大,接缝处受弯承载力略有降低。因此,接缝应该避开双向板的主要受力方向和跨中弯矩最大位置。在设计时,如果接缝位于主要受力位置,应该考虑其影响,对按照弹性板计算的内力及配筋结果进行调整,适当增大两个方向的纵向受力钢筋。
6.6.7~6.6.9 在叠合板跨度较大、有相邻悬挑板的上部钢筋锚入等情况下,叠合面在外力、温度等作用下,截面上会产生较大的水平剪力,需配置界面抗剪构造钢筋来保证水平界面的抗剪能力。当有桁架钢筋时,可不单独配置抗剪钢筋;当没有桁架钢筋时,配置的抗剪钢筋可采用马镫形状,钢筋直径、间距及锚固长度应满足叠合面抗剪的需求。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材料
- 4.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 4.2 连接材料
- 4.3 其他材料
- 5 建筑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平面设计
- 5.3 立面、外墙设计
- 5.4 内装修、设备管线设计
- 6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6.1 一般规定
- 6.2 作用及作用组合
- 6.3 结构分析
- 6.4 预制构件设计
- 6.5 连接设计
- 6.6 楼盖设计
- 7 框架结构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2 承载力计算
- 7.3 构造设计
- 8 剪力墙结构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2 预制剪力墙构造
- 8.3 连接设计
- 9 多层剪力墙结构设计
- 9.1 一般规定
- 9.2 结构分析和设计
- 9.3 连接设计
- 10 外挂墙板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2 作用及作用组合
- 10.3 外挂墙版和连接设计
- 11 构件制作与运输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制作准备
- 11.3 构件制作
- 11.4 构件检验
- 11.5 运输与堆放
- 12 结构施工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安装准备
- 12.3 安装与连接
- 13 工程验收
- 13.1 一般规定
- 13.2 主控项目
- 13.3 一般项目
- 附录A 多层剪力墙结构水平接缝连接节点构造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