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5 水落口
Ⅰ 主控项目
8.5.1 水落口的防水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5.2 水落口杯上口应设在沟底的最低处;水落口处不得有渗漏和积水现象。
检验方法:雨后观察或淋水、蓄水试验。
Ⅱ 一般项目
8.5.3 水落口的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水落口杯应安装牢固。检验方法:观察和手扳检查。
8.5.4 水落口周围直径500mm范围内坡度不应小于5%,水落口周围的附加层铺设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8.5.5 防水层及附加层伸入水落口杯内不应小于50mm,并应粘结牢固。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条文说明
8.5.1 水落口一般采用塑料制品,也有采用金属制品,由于水落口杯与檐沟、天沟的混凝土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环境温度变化的热胀冷缩会使水落口杯与基层交接处产生裂缝。同时,水落口是雨水集中部位,要求能迅速排水,并在雨水的长期冲刷下防水层应具有足够的耐久能力。验收时对每个水落口均应进行严格的检查。由于防水附加增强处理在防水层施工前完成,并被防水层覆盖,验收时应按每道工序进行质量检查,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8. 5.2 水落口杯的安设高度应充分考虑水落口部位增加的附加层和排水坡度加大的尺寸,屋面上每个水落口应单独计算出标高后进行埋设,保证水落口杯上口设置在屋面排水沟的最低处,避免水落口周围积水。为保证水落口处无渗漏和积水现象,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雨后观察或淋水、蓄水试验。
8.5.3 水落口的数量和位置是根据当地最大降雨量和汇水面积确定的,施工时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随意增减。水落口杯应用细石混凝土与基层固定牢固。
8.5.4 水落口是排水最集中的部位,由于水落口周围坡度过小,施工困难且不易找准,影响水落口的排水能力。同时,水落口周围的防水层受雨水冲刷是屋面中最严重的,因此水落口周围直径500mm范围内增大坡度为不小于5%,并按设计要求作附加增强处理。
8.5.5 由于材质的不同,水落口杯与基层的交接处容易产生裂缝,故檐沟,天沟的防水层和附加层伸入水落口内不应小于50mm,并粘结牢固,避免水落口处发生渗漏。
8. 5.2 水落口杯的安设高度应充分考虑水落口部位增加的附加层和排水坡度加大的尺寸,屋面上每个水落口应单独计算出标高后进行埋设,保证水落口杯上口设置在屋面排水沟的最低处,避免水落口周围积水。为保证水落口处无渗漏和积水现象,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雨后观察或淋水、蓄水试验。
8.5.3 水落口的数量和位置是根据当地最大降雨量和汇水面积确定的,施工时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随意增减。水落口杯应用细石混凝土与基层固定牢固。
8.5.4 水落口是排水最集中的部位,由于水落口周围坡度过小,施工困难且不易找准,影响水落口的排水能力。同时,水落口周围的防水层受雨水冲刷是屋面中最严重的,因此水落口周围直径500mm范围内增大坡度为不小于5%,并按设计要求作附加增强处理。
8.5.5 由于材质的不同,水落口杯与基层的交接处容易产生裂缝,故檐沟,天沟的防水层和附加层伸入水落口内不应小于50mm,并粘结牢固,避免水落口处发生渗漏。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8.4 女儿墙和山墙
- 下一节:8.6 变形缝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基层与保护工程
- 4.1 一般规定
- 4.2 找坡层和找平层
- 4.3 隔汽层
- 4.4 隔离层
- 4.5 保护层
- 5 保温与隔热工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板状材料保温层
- 5.3 纤维材料保温层
- 5.4 喷涂硬泡聚氨酯保温层
- 5.5 现浇泡沫混凝土保温层
- 5.6 种植隔热层
- 5.7 架空隔热层
- 5.8 蓄水隔热层
- 6 防水与密封工程
- 6.1 一般规定
- 6.2 卷材防水层
- 6.3 涂膜防水层
- 6.4 复合防水层
- 6.5 接缝密封防水
- 7 瓦面与板面工程
- 7.1 一般规定
- 7.2 烧结瓦和混凝土瓦铺装
- 7.3 沥青瓦铺装
- 7.4 金属板铺装
- 7.5 玻璃采光顶铺装
- 8 细部构造工程
- 8.1 一般规定
- 8.2 檐口
- 8.3 檐沟和天沟
- 8.4 女儿墙和山墙
- 8.5 水落口
- 8.6 变形缝
- 8.7 伸出屋面管道
- 8.8 屋面出入口
- 8.9 反梁过水孔
- 8.10 设施基座
- 8.11 屋脊
- 8.12 屋顶窗
- 9 屋面工程验收
- 附录A 屋面防水材料进场检验项目及材料标准
- 附录B 屋面保温材料进场检验项目及材料标准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