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A.3 检查设备的晌应
A.3.1 燃烧器切换响应时间
燃烧器切换响应时间是t上和 t下之差,其中:
t上为第一个数据点的时间,在该数据点处270s后的O2浓度上升已超过向上方向中的“90%的燃烧器输出档”
t下为第一个数据点的时间,之后在该数据点处,O2浓度下降已超过了向下方向中的相同档。
注2:对于试验开始阶段或校准情形还另有温度依据。
A.3.3 气体浓度测量中的漂移
xO2和xCO2气体浓度测量中的漂移是按初始值(分别按xO2 (30s...90s)和xCO2(30s...90s)进行计算的)和结束值(至少在60s后通过目测记录得出,且在此期间无燃烧生成物进入排烟管道)之间的差值进行计算的。
判据:
燃烧器切换响应时间是t上和 t下之差,其中:
t上为第一个数据点的时间,在该数据点处270s后的O2浓度上升已超过向上方向中的“90%的燃烧器输出档”
t下为第一个数据点的时间,之后在该数据点处,O2浓度下降已超过了向下方向中的相同档。
判据:
其中:
xO2(t)为氧气浓度,以摩尔分数表示。
注1:数据同步为t=300s。时间t上等于300s或303s,所以t下绝不会迟于t =315s。是否符合判据对正确评估FIGRA和SMOGRA的值极具重要性。
其中:
xO2(t)为氧气浓度,以摩尔分数表示。
注1:数据同步为t=300s。时间t上等于300s或303s,所以t下绝不会迟于t =315s。是否符合判据对正确评估FIGRA和SMOGRA的值极具重要性。
注2:在辅助燃烧器向主燃烧器的切换过程中(t≈300s时),在一小段时间里,两个燃烧器总的热输出低于一个燃烧器的标准热输出。结果,热释放速率出现一个波谷,O2浓度出现一个波峰(见图A.1)。对于xO2中的波峰,一个燃烧器的贡献约为25%〜50%。如下文所述,由于该“遗失”的热输出从试样的热输出中减去,波峰的宽度可以很小。波峰的宽度是在标准燃烧器为90%的贡献水平时测量的,并被称之为燃烧器的切换响应时间。,在图A.1给出的示例中,响应时间为9s。
注3:燃烧器的90%输出水平是按从试验起始输出水平到基线水平,两者跨距的90%进行计算的,且被加到了试验的起始水平上。此处所使用的O2试验起始水平是燃烧器点燃前(3Os≤t≤90s)的平均O2浓度。O2的基准浓度水平是辅助燃烧器在燃烧过程中的平均O2浓度(210s≤t≤270s)。
注3:燃烧器的90%输出水平是按从试验起始输出水平到基线水平,两者跨距的90%进行计算的,且被加到了试验的起始水平上。此处所使用的O2试验起始水平是燃烧器点燃前(3Os≤t≤90s)的平均O2浓度。O2的基准浓度水平是辅助燃烧器在燃烧过程中的平均O2浓度(210s≤t≤270s)。
A.3.2 温度读数
在任意时刻,安装于综合测量区中的热电偶1、2和3的温度读数与平均值Tms[=(T1+T2 +T3)/3] 的差在10个以上数据点均不应超过1%,但以下情况除外。
若一支热电偶的读数与Tms的差在10个以上数据点均超过1%,而其他两支热电偶与这两支热电偶的温度平均值的差在10个以上数据点均不超过1%,那么在该试验中,应在Tms的计算中将该热电偶 完全排除。在其他情况下,所有的热电偶均应用以计算Tms。若仅使用两支热电偶,则应在试验报告中加以注明。
注1:该规定用以排除有故障的热电偶。仅几个数据点的偏差超过1%并不能认为是由热电偶故障引发的结果。注2:对于试验开始阶段或校准情形还另有温度依据。
A.3.3 气体浓度测量中的漂移
xO2和xCO2气体浓度测量中的漂移是按初始值(分别按xO2 (30s...90s)和xCO2(30s...90s)进行计算的)和结束值(至少在60s后通过目测记录得出,且在此期间无燃烧生成物进入排烟管道)之间的差值进行计算的。
判据:
其中:
xO2为氧气浓度,以摩尔分数表示;
xCO2为二氧化碳浓度,以摩尔分数表示。
A.3.4 光衰减测量中的漂移
光衰减l测量的漂移是按初始值(30s...90s)和结束值(至少在60s后通过目测记录得出,且在此期间无燃烧生成物进入排烟管道)之间的差值进行计算的。
判据:
xO2为氧气浓度,以摩尔分数表示;
xCO2为二氧化碳浓度,以摩尔分数表示。
A.3.4 光衰减测量中的漂移
光衰减l测量的漂移是按初始值(30s...90s)和结束值(至少在60s后通过目测记录得出,且在此期间无燃烧生成物进入排烟管道)之间的差值进行计算的。
判据:
其中:
l为光接收器输出的信号,%。
注:开始值和结束值之间的差值可能主要由光学测量系统透镜上的烟尘沉积物引起的。
l为光接收器输出的信号,%。
注:开始值和结束值之间的差值可能主要由光学测量系统透镜上的烟尘沉积物引起的。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试验装置
- 4.1 概要
- 4.2 燃烧室
- 4.3 燃料
- 4.4 试验设备
- 4.5 排烟系统
- 4.6 综合测量装置
- 4.7 其他通用装置
- 5 试验试样
- 5.1 试样尺寸
- 5.2 试样的安装
- 5.3 试样翼在小推车中的安装
- 5.4 试样数量
- 6 状态调节
- 7 试验原理
- 8 试验步骤
- 8.1 概要
- 8.2 试验操作
- 8.3 目测法和数据的人工记录
- 8.4 数据采集
- 8.5 试验的提前结束
- 9 试验结果的表述
- 10 试验报吿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计算程序
- A.1 概要
- A.2 数据的同步
- A.3 检查设备的晌应
- A.4 受火时间
- A.5 热输出
- A.6 产烟
- A.7 校准的计算
- 附录B (资料性附录)试验方法的精确性
- B.1 —般说明与结果
- B.2 试验结果的计算
- B.3 统计分析
- B.4 统计结果
- 附录C (规范性附录)系统校准程序
- C.1 设备部件的校准程序
- C.2 系统响应的校准
-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设备校准程序
- D.1设备单个部件的校准程序
- D.2 试样受热的检测
-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设计草图
- 附录F (资料性附录)数据文件格式
- 附录G (资料性附录)记录单
- 附录H (资料性附录)管状隔热材料的标准化安装及固定条件
- H.1 试件的尺寸
- H.2 试件的安装
- H.3 饰面/涂层
- H.4 背板
- H.5 隔热套管在钢管上的固定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