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D.1设备单个部件的校准程序
D.1.1概要
本条款中包括校准程序,该程序满足所参考的性能化校准的要求。
气体百分比浓度用 来表示。
D.1.2 氧气分析仪的校准
可采用以下程序对氧气分析仪进行校准。
a) 调零时,向分析仪里导入无O2氮气,其流速和压力与样品气体相同。分析仪达到稳定后,将分析仪的输出调至(0.00±0.01)%。
b) 调跨度时,既可使用干燥的室内空气亦可使用O2浓度为(21.0±0.1)%的特定气体。若使用的是干燥空气,则在整个校准期间排烟系统的速率应为(0.6±0.05)m3/s。若使用的是特定气体,则不需排烟系统。分析仪达到平衡后,若使用的是干燥空气,则将分析仪的输出调为 (20.95±0.01)%;若使用的是特定气体,则分析仪的输出与实际O2浓度的偏差不超过 0.01%。
注:对某些分析仪而言,术语零点和跨度可能有不同含义,比如量程小于(0〜21)%氧分析仪。在这些情形下,可采用类似的校准程序。
D.1.3 二氧化碳分析仪的校准
a) 调零时,往分析仪里导入无CO2的氮气,其流速和压力与样品气体相同。分析仪达到平衡后, 将分析仪的输出调至(0.00±0.01) %。
b) 调跨度时,应使用CO2浓度范围在5%〜10%之间的特定气体。以与样品气体相同的流速和压力向分析仪内导入气体。分析仪达到平衡后,将分析仪的输出调到该特定气体的CO2浓度,偏差为±0.01%。
D.1.4 丙烷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检测
D.1.4.1 概要
可用一个丙烷气瓶和主燃烧器来检查质量流量控制器的精度,丙烷质量流量与标准试验规定相同, 均为(647±10)mg/s。气体的消耗速率由气瓶的初始质量和最终质量确定,使用精度至少为5g的天 平或磅称取质量。
D.1.4.2 程序
a) 将气瓶放在磅称上并将其与供气系统连接。
b) 安装好背板后,按标准校准试验的方法要求调试试验设备。点燃主燃烧器并将供气速度调为 (647±10)mg/s,使主燃烧器的燃烧速率与标准试验中的速率相同。
c) 记录气瓶质量同时启动记时器。
d) (3600±30)s后,再次记录气瓶质量同时关闭记时器。
e) 确定气体的平均消耗速率,mg/s。
D.1.4.3 判据
按b)设定且按e)确定的气体平均消耗速率应不超过6mg/s。
D.1.5 对滤光器的检测
本条款中包括校准程序,该程序满足所参考的性能化校准的要求。
气体百分比浓度用 来表示。
D.1.2 氧气分析仪的校准
可采用以下程序对氧气分析仪进行校准。
a) 调零时,向分析仪里导入无O2氮气,其流速和压力与样品气体相同。分析仪达到稳定后,将分析仪的输出调至(0.00±0.01)%。
b) 调跨度时,既可使用干燥的室内空气亦可使用O2浓度为(21.0±0.1)%的特定气体。若使用的是干燥空气,则在整个校准期间排烟系统的速率应为(0.6±0.05)m3/s。若使用的是特定气体,则不需排烟系统。分析仪达到平衡后,若使用的是干燥空气,则将分析仪的输出调为 (20.95±0.01)%;若使用的是特定气体,则分析仪的输出与实际O2浓度的偏差不超过 0.01%。
注:对某些分析仪而言,术语零点和跨度可能有不同含义,比如量程小于(0〜21)%氧分析仪。在这些情形下,可采用类似的校准程序。
D.1.3 二氧化碳分析仪的校准
a) 调零时,往分析仪里导入无CO2的氮气,其流速和压力与样品气体相同。分析仪达到平衡后, 将分析仪的输出调至(0.00±0.01) %。
b) 调跨度时,应使用CO2浓度范围在5%〜10%之间的特定气体。以与样品气体相同的流速和压力向分析仪内导入气体。分析仪达到平衡后,将分析仪的输出调到该特定气体的CO2浓度,偏差为±0.01%。
D.1.4 丙烷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检测
D.1.4.1 概要
可用一个丙烷气瓶和主燃烧器来检查质量流量控制器的精度,丙烷质量流量与标准试验规定相同, 均为(647±10)mg/s。气体的消耗速率由气瓶的初始质量和最终质量确定,使用精度至少为5g的天 平或磅称取质量。
D.1.4.2 程序
a) 将气瓶放在磅称上并将其与供气系统连接。
b) 安装好背板后,按标准校准试验的方法要求调试试验设备。点燃主燃烧器并将供气速度调为 (647±10)mg/s,使主燃烧器的燃烧速率与标准试验中的速率相同。
c) 记录气瓶质量同时启动记时器。
d) (3600±30)s后,再次记录气瓶质量同时关闭记时器。
e) 确定气体的平均消耗速率,mg/s。
D.1.4.3 判据
按b)设定且按e)确定的气体平均消耗速率应不超过6mg/s。
D.1.5 对滤光器的检测
D.1.5.1 概要
采用以下程序校准光系统。
D.1.5.2 程序
将小推车(不含试样,但包括背板)放在集气罩下的框架中,运行测量设备,进行下述步骤:
a) 将一遮光片插入滤光片插槽里并进行调零。
b) 将遮光片取出,并将光接收器的输出信号调至100%。
c) 开始计时,记录光接收器的输出信号,记录时间为2min。
d) 使用一种滤光片并记录相应的信号,滤光片的光密度(d)可选:0.1、0.3、0.5、0.8、1.0和2. 0, 记录时间至少为1min。
e) 对其他滤光片重复程序d)。
f) 停止数据采集并计算所有滤光片的平均透光率。
D.1.5.3 判据
根据平均透光率计算得出的每个数值d[d=-log(l)]与滤光片理论d值的偏差应不超过±5%或 ±0.01。
注:采用规定公式计算,光密度为0.1、0.3、0.5、0.8、1.0和2.0的滤光片的值的理论透光率分别为79.43%、 50.12%、31.62%、15.85%、10%和1%。
采用以下程序校准光系统。
D.1.5.2 程序
将小推车(不含试样,但包括背板)放在集气罩下的框架中,运行测量设备,进行下述步骤:
a) 将一遮光片插入滤光片插槽里并进行调零。
b) 将遮光片取出,并将光接收器的输出信号调至100%。
c) 开始计时,记录光接收器的输出信号,记录时间为2min。
d) 使用一种滤光片并记录相应的信号,滤光片的光密度(d)可选:0.1、0.3、0.5、0.8、1.0和2. 0, 记录时间至少为1min。
e) 对其他滤光片重复程序d)。
f) 停止数据采集并计算所有滤光片的平均透光率。
D.1.5.3 判据
根据平均透光率计算得出的每个数值d[d=-log(l)]与滤光片理论d值的偏差应不超过±5%或 ±0.01。
注:采用规定公式计算,光密度为0.1、0.3、0.5、0.8、1.0和2.0的滤光片的值的理论透光率分别为79.43%、 50.12%、31.62%、15.85%、10%和1%。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附录D (资料性附录) 设备校准程序
- 下一节:D.2 试样受热的检测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试验装置
- 4.1 概要
- 4.2 燃烧室
- 4.3 燃料
- 4.4 试验设备
- 4.5 排烟系统
- 4.6 综合测量装置
- 4.7 其他通用装置
- 5 试验试样
- 5.1 试样尺寸
- 5.2 试样的安装
- 5.3 试样翼在小推车中的安装
- 5.4 试样数量
- 6 状态调节
- 7 试验原理
- 8 试验步骤
- 8.1 概要
- 8.2 试验操作
- 8.3 目测法和数据的人工记录
- 8.4 数据采集
- 8.5 试验的提前结束
- 9 试验结果的表述
- 10 试验报吿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计算程序
- A.1 概要
- A.2 数据的同步
- A.3 检查设备的晌应
- A.4 受火时间
- A.5 热输出
- A.6 产烟
- A.7 校准的计算
- 附录B (资料性附录)试验方法的精确性
- B.1 —般说明与结果
- B.2 试验结果的计算
- B.3 统计分析
- B.4 统计结果
- 附录C (规范性附录)系统校准程序
- C.1 设备部件的校准程序
- C.2 系统响应的校准
-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设备校准程序
- D.1设备单个部件的校准程序
- D.2 试样受热的检测
-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设计草图
- 附录F (资料性附录)数据文件格式
- 附录G (资料性附录)记录单
- 附录H (资料性附录)管状隔热材料的标准化安装及固定条件
- H.1 试件的尺寸
- H.2 试件的安装
- H.3 饰面/涂层
- H.4 背板
- H.5 隔热套管在钢管上的固定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