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2 出入口及坡道
4.2.1 按出入方式,机动车库出入口可分为平入式、坡道式、升降梯式三种类型。
4.2.2 车辆出入口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5m,并宜与基地内部道路相接通,当直接通向城市道路时,应符合本规范第3.1.6条的规定。
4.2.3 机动车库出入口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的有关规定设缓冲段与基地道路连通。
4.2.4 车辆出入口宽度,双向行驶时不应小于7m,单向行驶时不应小于4m 。
4.2.5 车辆出入口及坡道的最小净高应符合表4.2.5的规定。
表4.2.5 车辆出入口及坡道的最小净高
注:净高指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设备管道、梁或其他构件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高度。
4.2.6 机动车库出入口和车道数量应符合表4.2.6的规定,且当车道数量大于等于5且停车当量大于3000辆时,机动车出入口数量应经过交通模拟计算确定。
表4.2.6 机动车库出入口和车道数量
4.2.7 对于停车当量小于25辆的小型车库,出入口可设一个单车道,并应采取进出车辆的避让措施。
4.2.8 机动车库的人员出入口与车辆出入口应分开设置,机动车升降梯不得替代乘客电梯作为人员出入口,并应设置标识。
4.2.9 平入式出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入式出入口室内外地坪高差不应小于150mm,且不宜大于300mm;
2 出入口室外坡道起坡点与相连的室外车行道路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5.0m;
3 出入口的上部宜设有防雨设施;
4 出入口处宜设置遥控启闭的大门。
4.2.10 坡道式出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出入口可采用直线坡道、曲线坡道和直线与曲线组合坡道,其中直线坡道可选用内直坡道式、外直坡道式。
2 出入口可采用单车道或双车道,坡道最小净宽应符合表4.2.10-1的规定。
表4.2.10-1 坡道最小净宽
注:此宽度不包括道牙及其他分隔带宽度。当曲线比较缓时,可以按直线宽度进行设计。
3 坡道的最大纵向坡度应符合表4.2.10-2 的规定。
表4.2.10-2 坡道的最大纵向坡度
4 当坡道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缓坡坡段,其直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6m,缓坡坡度应为坡道坡度的1/2 ;曲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2.4m,曲率半径不应小于20m,缓坡段的中心为坡道原起点或止点(图4.2.10);大型车的坡道应根据车型确定缓坡的坡度和长度。
5 微型车和小型车的坡道转弯处的最小环形车道内半径(r0)不宜小于表4.2.10-3 的规定;其他车型的坡道转弯处的最小环形车道内半径应按本规范式(4.1.4-1)~式(4.1.4-5)计算确定。
表4.2.10-3 坡道转弯处的最小环形车道内半径(r0)
注:坡道转向角度为机动车转弯时的连续转向角度。
6 环形坡道处弯道超高宜为2%~6%。
4.2.11 升降梯式出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小型机动车库设置机动车坡道有困难时,可采用升降梯作为机动车库出入口,升降梯可采用汽车专用升降机等提升设备,且升降梯的数量不应少于两台,停车当量少于25辆的可设一台;
2 机动车出口和入口宜分开设置;
3 升降梯宜采用通过式双向门,当只能为单侧门时,应在进(出)口处设置车辆等候空间;
4 升降梯出入口处应设有防雨设施,且升降梯底坑应设有机械排水系统;
5 机动车库应在每层出入口处的明显部位设置楼层和行驶方向的标志,并宜在驾驶员方便触及的部位,设置升降梯的操纵按钮;
6 当采用升降平台时,应在每层周边设置安全护栏和防坠落等措施;
7 升降梯出入口处应设限高和限载标志。
条文说明
4.2.1 目前机动车出入库有多种类型,本节以入库方式为划分标准。平入式是本规范新增的一种类型,主要指机动车由室外场地直接进入停车空间的一种形式。
4.2.4 为保证出入口的畅通和安全,结合出入口坡道的最小宽度要求,及车辆出入口与外部场地及道路关系,将出入口单向行驶与双向行驶分别规定为4m和7m。
4.2.5 净高除车高外还应考虑行车的安全高度、行人和设备及管道的空间。表中值是未考虑设备和管道空间的最小值。本次根据车型尺寸的修改而修改了部分车高。
4.2.6 原规范“3.2.4大中型汽车库的库址,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特大型汽车库库址,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3个,并应设置人流专用出入口”。原条文中对于出入口的数量的定义是针对基地还是机动车库表述不够明确清楚,容易引起歧义。同时由于机动车的出入口数量与车道数量存在多种组合形式,应分开表述规定,以利于规范的正确执行,因此增加表4.2.6并对出入口数量与车道关系作了明确的解释。机动车库车道出、入方向应根据建筑的具体使用性质均衡设置,方便车库的使用与管理。
机动车库的车辆出入口和车道数量与车库规模、高峰小时车流量和车辆进出的等候时间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峰小时车流量与建筑类别相关,如交通类建筑高峰小时车流量最大,居住类建筑最小。表中数据是选取交通类建筑,拟定等候车辆小于(或等于)3辆时,运用排队理论建模计算所得,并根据相关实际工程实践经验确定。当车道数量大于等于5时,机动车出入口数量可采用交通模拟软件计算确定,如Vissim、S-Paramics、TransModeler等专用软件。
车库出入口及车道数量按车库的机动车总数量选取。如为多层车库,其每层车库的出入口及车道数量按其所承受的机动车数量累计计算,应参照此表执行。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共用车库时,按非居住类建筑设置出入口。
例如:坡道式地下车库,停车当量为501~1000,机动车出入口≥2。非居住类建筑出入口车道数量≥4,即非居住类建筑可设2个双车道出入口,也可设1个三车道出入口及1个单车道出入口;居住类建筑出入口车道数量≥2 ,即居住类建筑可设一进、一出共2个机动车单坡道出入口。
4.2.8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为保证人员和机动车交通安全,机动车库的人员出入口与车辆出入口应分开独立设置,此规定同《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要求一致。
采用升降梯作为车辆出入口的机动车库,当需要设置乘客电梯时,必须单独设置乘客电梯。机动车升降梯作为车辆出入口,一旦被兼作人员出入口,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为避免造成交通事故,保障使用安全,机动车升降梯应与人员使用的电梯分别设置。设置禁止人员单独进入警示牌等标识,提醒人员升降梯不作为乘客电梯,可降低因人员误入带来的安全隐患。机动车内的驾驶员和乘客可以随车进入升降梯。
4.2.9 平入式机动车库是较为常见的机动车库类型,是坡道式机动车库的特殊形式,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平入式机动车库为不需要通过坡道或升降设备进入的机动车库,如单层车库、多层(高层)建筑中首层设置的机动车库,都由地面层直接进入车库。原规范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使用非常普遍,故本次修编中在坡道式机动车库一节的基础上,针对地面平入式车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规定。
1 室内外地坪的高差应不小于150mm为了防止雨水倒灌。如大于300mm,按机动车行车坡度15%计算,室内外需要设置大于2m长的坡道,不利于节约土地。故对于直接平入式机动车库,室内外高差建议小于300mm。
2 主要考虑与室外道路留有一个车长的距离,以保证安全。
4 一般平入式出入口车库大门都独立设置,考虑使用上的舒适性要求。
4.2.10 机动车停车库有单层、多层、高层和地上、地下之分。单层车库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多层车库因坡道设置方式不一,变化较多。
1 总结国内外已有的成熟设计,出入口按坡道形式可分成直线坡道式、曲线坡道式(螺旋坡道式为其特殊形式)和组合式,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场合,故可根据基地形状和尺寸及停车要求和特点,由设计人员选用。其部分定义和简图如下:图11为直坡道式中外直坡道机动车库出入口和内直坡道式机动车库出入口(Exit/Entrance of ramp garage )。
螺旋坡道式机动车库(Helical-ramp garage)机动车在停车楼层之间,沿着一条连续的螺旋车道行驶,为螺旋坡道机动车库。图12为螺旋坡道式机动车库的一种。
双行螺旋坡道机动车库(Two way helical-ramp garage)上、下楼层螺旋坡道设于同一双行线螺旋坡道内的螺旋坡道机动车库。
跳层螺旋坡道式机动车库(Concentric-Spiral garage)上、下楼层螺旋坡道重叠错开设置,为同一圆心,亦称同心圆螺旋坡道式机动车库。
图13为双行螺旋坡道和跳层螺旋坡道式机动车库的螺旋坡道,大多是圆形,亦可以是其他形状。
2 表4.2.10-1中坡道上通车道最小净宽,美国资料较大,单车道3.6m,双车道6.7m,环形坡道单车道为3.82m,双车道7.86m(内含0.6m中间道牙),而苏联最小,为2.5m、5.0m和3.5m、7.45m,按我国国情、结合中国车型取两者之间值,接近日本值。
3 最大坡度首先取决于安全和驾驶员的心理影响,其次是机动车爬坡能力和刹车能力,所以一般不宜在15%(1:6.7)以上。但如果机动车库内由专职司机进出车辆,则轻型车、小型车最大直线坡度可达20% 。
4 为了防止机动车上、下坡时机动车头、尾和车底擦地,可根据机动车设定的前进角、退出角和坡道转折角的角度等进行计算。当坡道坡度超过10%时应设缓坡。大型车轴距和底盘高度情况较为复杂,坡度为10%时,如不设缓坡仍可能发生车头、车尾或底盘与地面的碰擦,所以需要根据车型确定缓坡的坡度和长度。
5 坡道转弯处的最小环形车道内半径(r0)应满足表4.2.10-3的要求,其内径根据微、小型车的最小转弯半径、轴距、轮距等技术数据,经计算与实际调研、经验论证而得。
从理论计算与研究结果看出,仅控制坡道最小环形车道内半径(r0)并无意义。以单车道曲线坡道为例,机动车能够顺利在坡道上连续转弯而不剐蹭周边构筑物实际上和坡道宽度及坡道的最小环形车道外半径(R0)有关。但在实际工程项目上,如双车道、三车道并行的情况下,最小环形车道外半径的概念容易产生误解(实为曲率最大、最内侧车道的最小环形车道外半径)。而且从长期以来设计与绘图习惯上,设计人员往往都以确定最小环形车道内半径(r0)为依据,再根据车道宽度进行绘图与设计。因此,本次修编中在理论计算与实际调研与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给出坡道最小环形车道转弯内半径(r0)的规范数值,以利于设计人员设计。
计算研究表明,当适当加宽坡道车道宽度时,可有效减小环形车道转弯半径,可缩小车道占地尺寸。以奥迪A6为例,当设计条件为曲线单车道,车道宽度3.8m,坡道转弯角度大于等于180度时,计算结果为最小环形车道外半径(R0)为9190mm,最小环形车道内半径(r0)为5390mm,(满足规范6000mm要求);当车道宽度设计为4.15m时,最小环形车道外半径(R0)可为7144mm,最小环形车道内半径(r0)为2994mm,可以看出,当车道宽度增加0.35m时,最小环形车道外半径(R0)可以减少2046mm。
上海标准提出过最小环形车道转弯内半径3m的要求,经实地调研发现有部分3m内径的车库当其坡道宽度未放大时,较易发生擦碰事件。
6 机动车环行时会产生离心力,因此将环道内倾构成横向坡度,即弯道超高,用机动车重力的水平分力来平衡离心力,一般情况下最急转弯处每米坡道宽度抬高40mm,接近楼层处略少一些。因此,除纵向坡度应符合表4.2.10-2 规定外,还应于坡道横向设置超高,超高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设计车速(km/h);
R——环道平曲线半径(取到坡道中心线半径);
μ——横向力系数,宜为0.1~0.15;
ic——超高即横向坡度,宜为2%~6%。
4.2.11 升降梯机动车库有多层、高层和地上、地下之分。因汽车专用升降机的不同可分为液压式升降平台、液压式电梯和设有备用电源的电梯等类型,适用于不同场合与用途,故可根据机动车的外形尺寸、重量及停车要求和特点,并考虑使用的安全性,由设计人员选用不同的类别与型号。
1 本款针对坡道式机动车库设计中局部问题加以规定,对设置机动车坡道有困难时,停车数量控制在不大于50辆的小型机动车库,可采用升降梯作为机动车库出入口,同时与防火规范相协调。
3 升降梯式车库,由于机械提升设备一般速度较慢,出入车辆需要一定的等候时间,通过式双向门可保证机动车出入升降体时均为前进行车,从而降低了驾驶的难度,避免碰撞。设计上可结合车库的行车流线,合理组织交通,避免交叉。只能单侧设门时,需设置等候车位以确保出入通畅。
5 升降梯式出入口由于车型尺寸各异,为节省进出库的时间要求车内驾驶员不下车就可操纵电梯。在驾驶室内可触及的部位设置控制升降梯的操纵按钮,以帮助驾驶员快速完成对升降梯的操控。
6 升降梯平台是相对简易的机动车升降梯,其四周一般不设围护结构,设置护栏和防坠落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安全措施。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