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4 张拉与放张
6.4.1 预应力筋张拉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 计算张拉力和张拉伸长值,根据张拉设备标定结果确定油泵压力表读数;
2 根据工程需要搭设安全可靠的张拉作业平台;
3 清理锚垫板和张拉端预应力筋,检查锚垫板后混凝土的密实性。
6.4.2 预应力筋张拉设备及压力表应定期维护和标定。张拉设备和压力表应配套标定和使用,标定期限不应超过半年。当使用过程中出现反常现象或张拉设备检修后,应重新标定。
注:1 压力表的量程应大于张拉工作压力读值,压力表的精确度等级不应低于1.6级;
2 标定张拉设备用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的测力示值不确定度,不应大于1.0%;
3 张拉设备标定时,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
6.4.3 施加预应力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
2 采用消除应力钢丝或钢绞线作为预应力筋的先张法构件,尚不应低于30MPa;
3 不应低于锚具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技术手册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要求;
4 后张法预应力梁和板,现浇结构混凝土的龄期分别不宜小于7d和5d。
注:为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缝而施加预应力时,可不受本条的限制,但应满足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要求。
6.4.4 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当施工中需要超张拉时,调整后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
2 中强度预应力钢丝:
3 预应力螺纹钢筋:
式中:σcon——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
fptk——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
fpyk——预应力筋屈服强度标准值。
6.4.5 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最大张拉力下预应力筋伸长值。实测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偏差应控制在±6%之内,否则应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再张拉。必要时,宜进行现场孔道摩擦系数测定,并可根据实测结果调整张拉控制力。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的计算和实测值的确定及孔道摩擦系数的测定,可分别按本规范附录D、附录E的规定执行。
6.4.6 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施工方便及操作安全等因素确定张拉顺序;
2 预应力筋宜按均匀、对称的原则张拉;
3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宜先张拉楼板、次梁的预应力筋,后张拉主梁的预应力筋;
4 对预制屋架等平卧叠浇构件,应从上而下逐榀张拉。
6.4.7 后张预应力筋应根据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采用一端或两端张拉。采用两端张拉时,宜两端同时张拉,也可一端先张拉锚固,另一端补张拉。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20m时,可一端张拉,大于20m时,宜两端张拉;预应力筋为直线形时,一端张拉的长度可延长至35m;
2 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40m时,可一端张拉,大于40m时,宜两端张拉。
6.4.8 后张有粘结预应力筋应整束张拉。对直线形或平行编排的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束,当能确保各根钢绞线不受叠压影响时,也可逐根张拉。
6.4.9 预应力筋张拉时,应从零拉力加载至初拉力后,量测伸长值初读数,再以均匀速率加载至张拉控制力。塑料波纹管内的预应力筋,张拉力达到张拉控制力后宜持荷2min~5min。
6.4.10 预应力筋张拉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脱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构件,断裂或滑脱的数量严禁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根数的3%,且每束钢丝或每根钢绞线不得超过一丝;对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应按每跨计算;
2 对先张法预应力构件,在浇筑混凝土前发生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必须更换。
6.4.11 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表6.4.11的规定。
表6.4.11 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限值
6.4.12 先张法预应力筋的放张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取缓慢放张工艺进行逐根或整体放张;
2 对轴心受压构件,所有预应力筋宜同时放张;
3 对受弯或偏心受压的构件,应先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小区域的预应力筋,再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大区域的预应力筋;
4 当不能按本条第1~3款的规定放张时,应分阶段、对称、相互交错放张;
5 放张后,预应力筋的切断顺序,宜从张拉端开始依次切向另一端。
6.4.13 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如遇特殊情况需卸锚时,应采用专门的设备和工具。
6.4.14 预应力筋张拉或放张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预应力筋两端正前方不得站人或穿越。
6.4.15 预应力筋张拉时,应对张拉力、压力表读数、张拉伸长值、锚固回缩值及异常情况处理等作出详细记录。
6.4.2 张拉设备由千斤顶、油泵及油管等组成,其输出力需通过油泵中的压力表读数来确定,所以需要使用前进行标定。为消除系统误差影响,要求设备配套标定并配套使用。此外千斤顶的活塞运行方向不同,其内摩擦也有差异,所以规定千斤顶活塞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
6.4.3 先张法构件的预应力是靠粘结力传递的,过低的混凝土强度相应的粘结强度也较低,造成预应力传递长度增加,因此本条规定了放张时的混凝土最低强度值。后张法结构中,预应力是靠端部锚具传递的,应保证锚垫板和局部受压加强钢筋选用和布置得当,特别是当采用铸造锚垫板时,应根据锚具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技术手册相关的技术参数选用与锚具配套的锚垫板和局部加强钢筋,以及确定张拉时要求达到的混凝土强度等技术要求,而这些技术要求需要通过锚固区传力性能检验来确定。另一方面,混凝土结构过早施加预应力,会造成过大的徐变变形,因此有必要控制张拉时混凝土的龄期。但是,当张拉预应力筋是为防止混凝土早期出现的收缩裂缝时,可不受有关混凝土强度限值及龄期的限制。
6.4.4 设计方所给张拉控制力是指千斤顶张拉预应力筋的力值。由于施工现场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而且可能存在设计未考虑的额外影响因素,可能需要对张拉控制力进行适当调整,以建立设计要求的有效预应力。预应力孔道的实际摩擦系数可能与设计取值存在差异,当摩擦系数实测值与设计计算取值存在一定偏差时,可通过适当调整张拉力来减小偏差。另外,对要求提高构件在施工阶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压区内设置的预应力筋,以及要求部分抵消由于应力松弛、摩擦、分批张拉、预应力筋与张拉台座之间的温差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失的情况,也可以适当调整张拉力。消除应力钢丝和钢绞线质量较稳定,且常用于后张法预应力工程,从充分利用高强度,但同时避免产生过大的松弛损失,并降低施工阶段钢绞线断裂的原则出发限制其应力不应大于80%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中强度预应力钢丝主要用于先张法构件,故其限值应力低于钢绞线;而精轧螺纹钢筋从偏于安全考虑限制其张拉控制应力不大于其屈服强度标准值的90%。
6.4.5 预应力筋张拉时,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千斤顶等设备的标定误差、操作控制偏差、孔道摩擦力变化、预应力筋实际截面积或弹性模量的偏差等,会使得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与设计值产生差异,从而出现预应力筋实测张拉伸长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偏差。张拉预应力筋的目的是建立设计希望的预应力,而伸长值校核是为了判断张拉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规定的要求。如果各项参数都与设计相符,一般情况下张拉力值的偏差在±5%范围内是合理的,考虑到实际工程的测量精度及预应力筋材料参数的偏差等因素,适当放松了对伸长值偏差的限值,将其最大偏差放宽到±6%。必要时,宜进行现场孔道摩擦系数测定,并可根据实测结果调整张拉控制力。
6.4.6 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使混凝土不产生超应力、构件不扭转与侧弯,因此,对称张拉是一个重要原则,对张拉比较敏感的结构构件,若不能对称张拉,也应尽量做到逐步渐进的施加预应力。减少张拉设备的移动次数也是施工中应考虑的因素。
6.4.8 一般情况下,同一束有粘结预应力筋应采取整束张拉,使各根预应力筋建立的应力均匀。只有在能够确保预应力筋张拉没有叠压影响时,才允许采用逐根张拉工艺,如平行编排的直线束、只有平面内弯曲的扁锚束以及弯曲角度较小的平行编排的短束等。
6.4.9 预应力筋在张拉前处于松弛状态,需要施加一定的初拉力将其拉紧,初拉力可取为张拉控制力的10%~20%。对塑料波纹管成孔管道内的预应力筋,达到张拉控制力后的持荷,对保证预应力筋充分伸长并建立准确的预应力值非常有效。
6.4.10 预应力工程的重要目的是通过配置的预应力筋建立设计希望的准确的预应力值。然而,张拉阶段出现预应力筋的断裂,可能意味着,其材料、加工制作、安装及张拉等一系列环节中出现了问题。同时,由于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影响极大,因此,规定应严格限制其断裂或滑脱的数量。先张法预应力构件中的预应力筋不允许出现断裂或滑脱,若在浇筑混凝土前出现断裂或滑脱,相应的预应力筋应予以更换。本条虽然设在张拉和放张一节中,但其控制的不仅是张拉质量,同时也是对材料、制作、安装等工序的质量要求,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
6.4.11 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系指预应力筋锚固过程中,由于锚具零件之间和锚具与预应力筋之间的相对移动和局部塑性变形造成的回缩值。对于某些锚具的内缩量可能偏大时,只要设计有专门规定,可按设计规定确定;当设计无专门规定时,则应符合本条的规定,并需要采取必要的工艺措施予以满足。在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 85中给出了预应力筋的内缩量测试方法。
6.4.12 本条规定了先张法预应力构件的预应力筋放张原则,主要考虑确保施工阶段先张法构件的受力不出现异常情况。
6.4.13 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处于高应力工作状态,对其简单直接放松张拉力,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险,因此规定应采用专门的设备和工具放张。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3.1 施工管理
- 3.2 施工技术
- 3.3 施工质量与安全
- 4 模板工程
- 4.1 一般规定
- 4.2 材料
- 4.3 设计
- 4.4 制作与安装
- 4.5 拆除与维护
- 4.6 质量检查
- 5 钢筋工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材料
- 5.3 钢筋加工
- 5.4 钢筋连接与安装
- 5.5 质量检查
- 6 预应力工程
- 6.1 一般规定
- 6.2 材料
- 6.3 制作与安装
- 6.4 张拉与放张
- 6.5 灌浆及封锚
- 6.6 质量检查
- 7 混凝土制备与运输
- 7.1 一般规定
- 7.2 原材料
- 7.3 混凝土配合比
- 7.4 混凝土搅拌
- 7.5 混凝土运输
- 7.6 质量检查
- 8 现浇结构工程
- 8.1 一般规定
- 8.2 混凝土输送
- 8.3 混凝土浇筑
- 8.4 混凝土振捣
- 8.5 混凝土养护
- 8.6 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
- 8.7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 8.8 质量检查
- 8.9 混凝土缺陷修整
- 9 装配式结构工程
- 9.1 一般规定
- 9.2 施工验算
- 9.3 构件制作
- 9.4 运输与堆放
- 9.5 安装与连接
- 9.6 质量检查
- 10 冬期、高温和雨期施工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冬期施工
- 10.3 高温施工
- 10.4 雨期施工
- 11 环境保护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环境因素控制
- 附录A 作用在模板及支架上的荷载标准值
- 附录B 常用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 附录C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
- 附录D 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计算和量测方法
- 附录E 张拉阶段摩擦预应力损失测试方法
- 附录F 混凝土原材料技术指标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