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5.3.1 受弯构件加固后的斜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1 当hw/b≤4时
式中:V——构件加固后剪力设计值(kN);
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值采用;
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T形、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
hw——截面的腹板高度(mm);对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I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5.3.2 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受弯构件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受拉区增设配筋混凝土层,并采用U形箍与原箍筋逐个焊接时:
αc——新增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取αc=0.7;
ƒt、ƒt0——新、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
Ac——三面围套新增混凝土截面面积(mm²);
αs——新增箍筋强度利用系数,取αs=0.9;
ƒyv、ƒyv0——新箍筋和原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
Asv、Asv0——同一截面内新箍筋各肢截面面积之和及原箍筋各肢截面面积之和(mm²);
s、s0——新增箍筋或原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的间距(mm)。
1 当hw/b≤4时
V≤0.25βcƒcbh0 (5.3.1-1)
2 当hw/b≥6时
V≤0.20βcƒcbh0 (5.3.1-2)
3 当4<hw/b<6时,按线性内插法确定。式中:V——构件加固后剪力设计值(kN);
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值采用;
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T形、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m);
hw——截面的腹板高度(mm);对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I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5.3.2 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受弯构件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受拉区增设配筋混凝土层,并采用U形箍与原箍筋逐个焊接时:
(5.3.2-1)
2 当增设钢筋混凝土三面围套,并采用加锚式或胶锚式箍筋时:
(5.3.2-2)
式中:αcv——斜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系数,对一般受弯构件取0.7;对集中荷载作用下(包括作用有多种荷载,其中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的75%以上的情况)的独立梁,取αcv为1.75/(λ+1),λ为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可取λ等于a/h0,当λ小于1.5时,取1.5;当λ大于3时,取3;a为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的距离;αc——新增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取αc=0.7;
ƒt、ƒt0——新、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
Ac——三面围套新增混凝土截面面积(mm²);
αs——新增箍筋强度利用系数,取αs=0.9;
ƒyv、ƒyv0——新箍筋和原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
Asv、Asv0——同一截面内新箍筋各肢截面面积之和及原箍筋各肢截面面积之和(mm²);
s、s0——新增箍筋或原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的间距(mm)。
条文说明
5.3.1 对受剪截面限制条件的规定与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完全一致,而从增大截面构件的荷载试验过程来看,增大截面还有助于减缓斜裂缝宽度的发展,特别是围套法更为有利。因此引用GB 50010的规定作为加固构件的受剪截面限制条件仍然是合适的。
5.3.2 本条的计算规定与原规范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是将新、旧混凝土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分开计算,并给出了具体公式;二是新、旧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分别按原规范和现行设计规范的规定值取用;三是按试验和分析结果重新确定了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利用系数。试算的情况表明,按本规范确定的斜截面承载力,其安全储备有所提高。这显然是合理而必要的。
5.3.2 本条的计算规定与原规范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是将新、旧混凝土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分开计算,并给出了具体公式;二是新、旧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分别按原规范和现行设计规范的规定值取用;三是按试验和分析结果重新确定了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利用系数。试算的情况表明,按本规范确定的斜截面承载力,其安全储备有所提高。这显然是合理而必要的。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下一节:5.4 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设计计算原则
- 3.3 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术
- 4 材料
- 4.1 混凝土
- 4.2 钢材及焊接材料
- 4.3 纤维和纤维复合材
- 4.4 结构加固用胶粘剂
- 4.5 钢丝绳
- 4.6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 4.7 阻锈剂
- 5 增大截面加固法
- 5.1 设计规定
- 5.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5.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5.4 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5.5 构造规定
- 6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 6.1 设计规定
- 6.2 加固计算
- 6.3 构造规定
- 7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7.1 设计规定
- 7.2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 7.3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 7.4 型钢预应力撑杆的加固计算
- 7.5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构造规定
- 7.6 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构造规定
- 7.7 型钢预应力撑杆构造规定
- 8 外包型钢加固法
- 8.1 设计规定
- 8.2 外粘型钢加固计算
- 8.3 构造规定
- 9 粘贴钢板加固法
- 9.1 设计规定
- 9.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9.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9.4 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9.5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9.6 构造规定
- 10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 10.1 设计规定
- 10.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0.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10.4 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0.5 框架柱斜截面加固计算
- 10.6 大偏心受压构件加固计算
- 10.7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0.8 提高柱的延性的加固计算
- 10.9 构造规定
- 11 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法
- 11.1 设计规定
- 11.2 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受弯构件
- 11.3 构造要求
- 11.4 设计对施工的要求
- 12 增设支点加固法
- 12.1 设计规定
- 12.2 加固计算
- 12.3 构造规定
- 13 预张紧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
- 13.1 设计规定
- 13.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 13.3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
- 13.4 构造规定
- 14 绕丝加固法
- 14.1 设计规定
- 14.2 柱的抗震加固计算
- 14.3 构造规定
- 15 植筋技术
- 15.1 设计规定
- 15.2 锚固计算
- 15.3 构造规定
- 16 锚栓技术
- 16.1 设计规定
- 16.2 锚栓钢材承载力验算
- 16.3 基材混凝土承载力验算
- 16.4 构造规定
- 17 裂缝修补技术
- 17.1 设计规定
- 17.2 裂缝修补要求
- 附录A 既有建筑物结构荷载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 附录B 既有结构混凝土回弹值龄期修正的规定
- 附录C 锚固用快固胶粘结拉伸抗剪强度测定法之一钢套筒法
- 附录D 锚固型快固结构胶抗震性能检验方法
- 附录E 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阻锈方法
- E.1 设计规定
- E.2 喷涂型钢筋阻锈剂使用规定
- E.3 阻锈剂使用效果检测与评定
- 附录F 锚栓连接受力分析方法
- F.1 锚栓拉力作用值计算
- F.2 锚栓剪力作用值计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