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2 设计


 8.2.1 水泥为主剂的注浆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软弱地基土处理,可选用以水泥为主剂的浆液及水泥和水玻璃的双液型混合浆液;对有地下水流动的软弱地基,不应采用单液水泥浆液。
    2. 注浆孔间距宜取1.0m~2.0m。
    3. 在砂土地基中,浆液的初凝时间宜为5min~20min;在黏性土地基中,浆液的初凝时间宜为(1~2)h。
    4. 注浆量和注浆有效范围,应通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在黏性土地基中,浆液注入率宜为15%~20%;注浆点上覆土层厚度应大于2m。
    5. 对劈裂注浆的注浆压力,在砂土中,宜为0.2MPa~0.5MPa;在黏性土中,宜为0.2MPa~0.3MPa。对压密注浆,当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坍落度宜为25mm~75mm,注浆压力宜为1.0MPa~7.0MPa。当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不应大于1.0MPa。
    6. 对人工填土地基,应采用多次注浆,间隔时间应按浆液的初凝试验结果确定,且不应大于4h。
8.2.2 硅化浆液注浆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砂土、黏性土宜采用压力双液硅化注浆;渗透系数为(0.1~2.0)m/d的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可采用无压或压力单液硅化注浆;自重湿陷性黄土宜采用无压单液硅化注浆;
    2. 防渗注浆加固用的水玻璃模数不宜小于2..2,用于地基加固的水玻璃模数宜为2.5~3.3,且不溶于水的杂质含量不应超过2%;
    3. 双液硅化注浆用的氧化钙溶液中的杂质含量不得超过0.06%,悬浮颗粒含量不得超过1%,溶液的pH值不得小于5.5;
    4. 硅化注浆的加固半径应根据孔隙比、浆液黏度、凝固时间、灌浆速度、灌浆压力和灌浆量等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对粗砂、中砂、细砂、粉砂和黄土可按表8.2.2确定;

表8.2.2 硅化法注浆加固半径
硅化法注浆加固半

续表8.2.2

    5. 注浆孔的排间距可取加固半径的1.5倍;注浆孔的间距可取加固半径的(1.5~1.7)倍;最外侧注浆孔位超出基础底面宽度不得小于0.5m;分层注浆时,加固层厚度可按注浆管带孔部分的长度上下各25%加固半径计算;
    6 单液硅化法应采用浓度为10%~15%的硅酸钠,并掺入2.5%氯化钠溶液;加固湿陷性黄土的溶液用量,可按下式估算:

Q=VndN1a                               (8.2.2-1)

式中:Q——硅酸钠溶液的用量(m3);
      V——拟加固湿陷性黄土的体积(m3);
      n——地基加固前,土的平均孔隙率;
    dN1——灌注时,硅酸钠溶液的相对密度;
      a——溶液填充孔隙的系数,可取0.60~0.80。
    7. 当硅酸钠溶液浓度大于加固湿陷性黄土所要求的浓度时,应进行稀释,稀释加水量可按下式估算:

                    (8.2.2-2)

式中:Q'——稀释硅酸钠溶液的加水量(t);
       dN——稀释前,硅酸钠溶液的相对密度;
        q——拟稀释硅酸钠溶液的质量(t)。
        8. 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灌注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注孔间距:压力灌注宜为0.8m~1.2m;溶液无压力自渗宜为0.4m~0.6m;
          2)对新建建(构)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应在基础底面下按等边三角形满堂布孔,超出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得小于1.0m;
          3)对既有建(构)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应沿基础侧向布孔,每侧不宜少于2排;
          4)当基础底面宽度大于3m时,除应在基础下每侧布置2排灌注孔外,可在基础两侧布置斜向基础底面中心以下的灌注孔或在其台阶上布置穿透基础的灌注孔。
8.2.3 碱液注浆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碱液注浆加固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1-2.0)m/d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
    2. 当1.0g干土中可溶性和交换性钙镁离子含量大于10mg·eq时,可采用灌注氢氧化钠一种溶液的单液法;其他情况可采用灌注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双液灌注加固;
    3. 碱液加固地基的深度应根据地基的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和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并结合建筑物类别与湿陷事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加固深度宜为2m~5m;
          1)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基础宽度的(1.5~2.0)倍;
          2)对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基础宽度的(2.0~3.0)倍。
    4. 碱液加固土层的厚度h,可按下式估算:

h=l+r                                  (8.2.3-1)

式中:l——灌注孔长度,从注液管底部到灌注孔底部的距离(m);
      r——有效加固半径(m)。
    5. 碱液加固地基的半径r,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当碱液浓度和温度符合本规范第8.3.3条规定时,有效加固半径与碱液灌注量之间,可按下式估算:

                        (8.2.3-2)

式中:V——每孔碱液灌注量(L),试验前可根据加固要求达到的有效加固半径按式(8.2.3-3)进行估算;
      n——拟加固土的天然孔隙率。
      r——有效加固半径(m),当无试验条件或工程量较小时,可取0.4m~0.5m。
    6. 当采用碱液加固既有建(构)筑物的地基时,灌注孔的平面布置,可沿条形基础两侧或单独基础周边各布置一排。当地基湿陷性较严重时,孔距宜为0.7m~0.9m;当地基湿陷较轻时,孔距宜为1.2m~2.5m;
    7. 每孔碱液灌注量可按下式估算:

V=aβлr2(l+r)n                     (8.2.3-3)

式中:a——碱液充填系数,可取0.6~0.8;
     β——工作条件系数,考虑碱液流失影响,可取1.1。

条文说明
8.2.1 水泥为主剂的浆液主要包括水泥浆、水泥砂浆和水泥水玻璃浆。
    水泥浆液是地基治理、基础加固工程中常用的一种胶结性好、结石强度高的注浆材料,一般施工要求水泥浆的初凝时间既能满足浆液设计的扩散要求,又不至于被地下水冲走,对渗透系数大的地基还需尽可能缩短初、终凝时间。
    地层中有较大裂隙、溶洞,耗浆量很大或有地下水活动时,宜采用水泥砂浆,水泥砂浆由水灰比不大于1.0的水泥浆掺砂配成,与水泥浆相比有稳定性好、抗渗能力强和析水率低的优点,但流动性小,对设备要求较高。
    水泥水玻璃浆广泛用于地基、大坝、隧道、桥墩、矿井等建筑工程,其性能取决于水泥浆水灰比、水玻璃浓度和加入量、浆液养护条件。
    对填土地基,由于其各向异性,对注浆量和方向不好控制,应采用多次注浆施工,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8.2.2 硅化注浆加固的设计要求如下:
    1. 硅化加固法适用于各类砂土、黄土及一般黏性土。通常将水玻璃及氯化钙先后用下部具有细孔的钢管压入土中,两种溶液在土中相遇后起化学反应,形成硅酸胶填充在孔隙中,并胶结土粒。对渗透系数k=(0.10~2.00)m/d的湿陷性黄土,因土中含有硫酸钙或碳酸钙,只需用单液硅化法,但通常加氯化钠溶液作为催化剂。
    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灌注工艺有两种。一是压力灌注,二是溶液自渗(无压)。压力灌注溶液的速度快,扩散范围大,灌注溶液过程中,溶液与土接触初期,尚未产生化学反应,在自重湿陷性严重的场地,采用此法加固既有建筑物地基,附加沉降可达300mm以上,对既有建筑物显然是不允许的。故本条规定,压力灌注可用于加固自重湿陷性场地上拟建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的地基,也可用于加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因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有一定的湿陷起始压力,基底附加应力不大于湿陷起始压力或虽大于湿陷起始压力但数值不大时,不致出现附加沉降,并已为大量工程实践和试验研究资料所证明。
    压力灌注需要用加压设备(如空压机)和金属灌注管等,成本相对较高,其优点是加固范围较大,不只是可加固基础侧向,而且可加固既有建筑物基础底面以下的部分土层。
    溶液自渗的速度慢,扩散范围小,溶液与土接触初期,对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附加沉降很小(10mm~20mm),不超过建筑物地基的允许变形值。
    此工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在现场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采用溶液自渗加固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控制了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及裂缝继续发展,并恢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溶液自渗的灌注孔可用钻机或洛阳铲成孔,不需要用灌注管和加压等设备,成本相对较低,含水量不大于20%、饱和度不大于60%的地基土,采用溶液自渗较合适。
    2. 水玻璃的模数值是二氧化硅与氧化钠(百分率)之比,水玻璃的模数值愈大,意味着水玻璃中含SiO2的成分愈多。因为硅化加固主要是由SiO2对土的胶结作用,所以水玻璃模数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加固土的强度。试验研究表明,模数值  小时,偏硅酸钠溶液加固土的强度很小,完全不适合加固土的要求,模数值在2.5~3.0范围内的水玻璃溶液,加固土的强度可达最大值,模数值超过3.3以上时,随着模数值的增大,加固土的强度反而降低,说明SiO2过多对土的强度有不良影响,因此本条规定采用单液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水玻璃的模数值宜为2.5~3.3。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含水量较小,孔隙中一般无自由水,采用浓度(10%~15%)低的硅酸钠(俗称水玻璃)溶液注入土中,不致被孔隙中的水稀释,此外,溶液的浓度低,黏滞度小,可灌性好,渗透范围较大,加固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300kPa以上,并对降低加固土的成本有利。
    3. 单液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的主要材料为液体水玻璃(即硅酸钠溶液),其颜色多为透明或稍许混浊,不溶于水的杂质含量不得超过规定值。
    6. 加固湿陷性黄土的溶液用量,按公式(8.2.2-1)进行估算,并可控制工程总预算及硅酸钠溶液的总消耗量,溶液填充孔隙的系数是根据已加固的工程经验得出的。
    7. 从工厂购进的水玻璃溶液,其浓度通常大于加固湿陷性黄土所要求的浓度,相对密度多为1.45或大于1.45,注入土中时的浓度宜为10%~15%,相对密度为1.13~1.15,故需要按式(8.2.2-2)计算加水量,对浓度高的水玻璃溶液进行稀释。
    8. 加固既有建(构)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不可能直接在基础底面下布置灌注孔,而只能在基础侧向(或周边)布置灌注孔,因此基础底面下的土层难以达到加固要求,对基础侧向地基土进行加固,可以防止侧向挤出,减小地基的竖向变形,每侧布置一排灌注孔加固土体很难连成整体,故本条规定每侧布置灌注孔不宜少于2排。
    当基础底面宽度大于3m时,除在基础每侧布置2排灌注孔外,是否需要布置斜向基础底面的灌注孔,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8.2.3 碱液注浆加固的设计要求如下:
    1.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单独采用注浆加固的较少,而且加固深度不足5m。为防止采用碱液加固施工期间既有建筑物地基产生附加沉降,本条规定,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采用碱液法加固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可行性,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
    2. 室内外试验表明,当100g干土中可溶性和交换性钙镁离子含量不少于10mg·eq时,灌入氢氧化钠溶液都可得到较好的加固效果。
    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土中后,土粒表层会逐渐发生膨胀和软化,进而发生表面的相互溶合和胶结(钠铝硅酸盐类胶结),但这种溶合胶结是非水稳性的,只有在土粒周围存在有Ca(OH)2和Mg(OH)2的条件下,才能使这种胶结构成为强度高且具有水硬性的钙铝硅酸盐络合物。这些络合物的生成将使土粒牢固胶结,强度大大提高,并且具有充分的水稳性。
    由于黄土中钙、镁离子含量一般都较高(属于钙、镁离子饱和土),故采用单液加固已足够。如钙、镁离子含量较低,则需考虑采用碱液与氯化钙溶液的双液法加固。为了提高碱液加固黄土的早期强度,也可适当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
    3. 碱液加固深度的确定,关系到加固效果和工程造价,要保证加固效果良好而造价又低,就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加固深度。碱液加固法适宜于浅层加固,加固深度不宜超过4m~5m。过深除增加施工难度外,造价也较高。当加固深度超过5m时,应与其他加固方法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再行决定。
    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基础,浸水后产生的湿陷量可分为由附加压力引起的湿陷以及由饱和自重压力引起的湿陷,前者一般称为外荷湿陷,后者称为自重湿陷。
    有关浸水载荷试验资料表明,外荷湿陷与自重湿陷影响深度是不同的。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只存在外荷湿陷。当其基底压力不超过200kPa时,外荷湿陷影响深度约为基础宽度的(1.0~2.4)倍,但80%~90%的外荷湿陷量集中在基底下1.0b~1.5b的深度范围内,其下所占的比例很小。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外荷湿陷影响深度则为2.0b~2.5b,在湿陷影响深度下限处土的附加压力与饱和自重压力的比值为0.25~0.36,其值较一般确定压缩层下限标准0.2(对一般土)或0.1(对软土)要大得多,故外荷湿陷影响深度小于压缩层深度。
    位于黄土地基上的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其基础宽度多为1m~2m。当基础宽度为2m或2m以上时,其外荷湿陷影响深度将超过4m,为避免加固深度过大,当基础较宽,也即外荷湿陷影响深度较大时,加固深度可减少到1.5b~2.0b,这时可消除80%~90%的外荷湿陷量,从而大大减轻湿陷的危害。
    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表明,当地基属于自重湿陷不敏感或不很敏感类型时,如浸水范围小,外荷湿陷将占到总湿陷的87%~100%,自重湿陷将不产生或产生的不充分。当基底压力不超过200kPa时,其外荷湿陷影响深度为2.0b~2.5b,故本规范建议,对于这类地基,加固深度为2.0b~3.0b,这样可基本消除地基的全部外荷湿陷。
    4. 试验表明,碱液灌注过程中,溶液除向四周渗透外,还向灌注孔上下各外渗一部分,其范围约相当于有效加固半径r。但灌注孔以上的渗出范围,由于溶液温度高,浓度也相对较大,故土体硬化快,强度高;而灌注孔以下部分,则因溶液温度和浓度部已降低,故强度较低。因此,在加固厚度计算时,可将孔下部渗出范围略去,而取h=l+r,偏于安全。
    5. 每一灌注孔加固后形成的加固土体可近似看做一圆柱体,这圆柱体的平均半径即为有效加固半径。灌液过程中,水分渗透距离远较加固范围大。在灌注孔四周,溶液温度高,浓度也相对较大;溶液往四周渗透中,溶液的浓度和温度都逐渐降低,故加固体强度也相应由高到低。试验结果表明,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距离关系曲线近似为一抛物线,在加固柱体外缘,由于土的含水量增高,其强度比未加固的天然土还低。灌液试验中一般可取加固后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天然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50%以上的土体为有效加固体,其值大约在100kPa~150kPa之间。有效加固体的平均半径即为有效加固半径。
    从理论上讲,有效加固半径随溶液灌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实际上,当溶液灌注超过某一定数量后,加固体积并不与灌注量成正比,这是因为外渗范围过大时,外围碱液浓度大大降低,起不到加固作用。因此存在一个较经济合理的加固半径。试验表明,这一合理半径一般为0.40m~0.50m。
    6. 碱液加固一般采用直孔,很少采用斜孔。如灌注孔紧贴基础边缘。则有一半加固体位于基底以下,已起到承托基础的作用,故一般只需沿条形基础两侧或单独基础周边各布置一排孔即可。如孔距为1.8r~2.0r,则加固体连成一体,相当于在原基础两侧或四周设置了桩与周围未加固土体组成复合地基。
    7. 湿陷性黄土的饱和度一般在15%~77%范围内变化,多数在40%~50%左右,故溶液充填土的孔隙时不可能全部取代原有水分,因此充填系数取0.6~0.8。举例如下,如加固1.0m3黄土,设其天然孔隙率为50%,饱和度为40%,则原有水分体积为0.2m3。当碱液充填系数为0.6时,则1.0m3土中注入碱液为(0.3×0.6×0.5)m3,孔隙将被溶液全部充满,饱和度达100%。考虑到溶液注入过程中可能将取代原有土粒周围的部分弱结合水,这时可取充填系数为0.8,则注入碱液量为(0.4×0.8×0.5)m3,将有0.1m3原有水分被挤出。
    考虑到黄土的大孔隙性质,将有少量碱液顺大孔隙流失,不一定能均匀地向四周渗透,故实际施工时,应使碱液灌注量适当加大,本条建议取工作条件系数为1.1。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12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手机APP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