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2.2 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Fk——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
Gk——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Hk——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桩基承台底面所受水平力;
Mk——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
Mxk——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χ轴的力矩;
Myk——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y轴的力矩;
N——滑板承受的竖向作用力;
Na——顶升支承点的荷载;
pk——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
pkmax——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
pkmin——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
Pp——静压桩施工设计最终压桩力;
Q——单片墙线荷载或单柱集中荷载;
Qk——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桩基中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桩的竖向力。
2.2.2 材料的性能和抗力
F——水平移位总阻力;
fa——修正后的既有建筑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0——滑板材料抗压强度;
ps——静压桩压桩时的比贯入阻力;
qpa——桩端端阻力特征值;
qsia——桩侧阻力特征值;
Ra——既有建筑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Ha——既有建筑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W——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基础底面的抵抗矩,建筑物基底总竖向荷载;
μ——行走机构摩擦系数。
2.2.3 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面积;
Ap——桩底端横截面面积;
A0——滑动式行走机构上下轨道滑板的水平面积;
d——设计桩径;
s——地基最终变形量;
s0——地基基础加固前或增加荷载前已完成的地基变形量;
s1——地基基础加固后或增加荷载后产生的地基变形量;
s2——原建筑荷载下尚未完成的地基变形量;
up——桩身周长。
2.2.4 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
n——桩基中的桩数或顶升点数;
q——石灰桩每延米灌灰量;
ηc——充盈系数。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地基基础鉴定
- 4.1 一般规定
- 4.2 地基鉴定
- 4.3 基础鉴定
- 5 地基基础计算
- 5.1 一般规定
- 5.2 地基承载力计算
- 5.3 地基变形计算
- 6 增层改造
- 6.1 一般规定
- 6.2 直接增层
- 6.3 外套结构增层
- 7 纠倾加固
- 7.1 一般规定
- 7.2 迫降纠倾
- 7.3 顶升纠倾
- 8 移位加固
- 8.1 一般规定
- 8.2 设计
- 8.3 施工
- 9 托换加固
- 9.1 一般规定
- 9.2 设计
- 9.3 施工
- 10 事故预防与补救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地基不均匀变形过大引起事故的补救
- 10.3 邻近建筑施工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 10.4 深基坑工程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 10.5 地下工程施工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 10.6 地下水位变化过大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 11 加固方法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基础补强注浆加固
- 11.3 扩大基础
- 11.4 锚杆静压桩
- 11.5 树根桩
- 11.6 坑式静压桩
- 11.7 注浆加固
- 11.8 石灰桩
- 11.9 其他地基加固方法
- 12 检验与监测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检验
- 12.3 监测
- 附录A 既有建筑基础下地基土载荷试验要点
- 附录B 既有建筑地基承载力持载再加荷载荷试验要点
- 附录C 既有建筑桩基础单桩承载力持载再加荷载荷试验要点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