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A 系统指标
A.0.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100Ω对绞电缆组成的永久链路或CP链路的各项指标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回波损耗值的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最小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A.0.1-1的规定。
4 近端串音功率和(PSNEXT)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NEXT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PSNEXT值应符合表A.0.1-4的规定。
5 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近端串音比(ACR-N)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ACR-N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ACR-N值应符合表A.0.1-5的规定。
6 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衰减近端串音比功率和(PSACR-N)值应符合表A.0.1-6的规定。
7 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远端串音比(ACR-F)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ACR-F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ACR-F值应符合表A.0.1-7的规定。
②为0.9×0.025+3×0.00125计算结果。
12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PSANEXT)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ANEXT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PSANEXT值应符合表A.0.1-12的规定。
1 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回波损耗值的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A.0.2-1的规定。
10 布线系统信道的传播时延应符合表A.0.2-10的规定。
②为0.025+4×0.00125计算结果。
③布线信道因环境温度影响,在给定的传播时延偏差值上不得超过0.010μs。
12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PSANEXT)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ANEXT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ANEXT值应符合表A.0.2-12的规定。
15 外部ACR-F功率和平均值(PSAACR-Favg)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AACR-Favg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AACRFavg值应符合表A.0.2-15的规定。
A.0.3 屏蔽布线系统电缆对绞线对的传输性能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A.0.1条与第A.0.2条的规定。
A.0.4 电缆屏蔽特性的相关指标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屏蔽布线信道中每个线对的TCL值应符合表A.0.4-1的规定。
②对大于250MHz时的参数仅供参考。
2 非屏蔽布线信道两端等效横向转换损耗(ELTCTL)值应符合表A.0.4-2的规定。
3 屏蔽布线信道耦合衰减值应符合表A.0.4-3的规定。
②大于1000MHz时的参数仅供参考。
4 布线系统对绞电缆线对的不平衡电阻值应符合表A.0.4-4的规定。
1 各等级的光纤信道衰减值应符合表A.0.5-1的规定。
2 光纤的衰减值应符合表A.0.5-2的规定。
注:使用IEC/PAS60793-2-10规定的差分模式时延(DMD)确保有效的光发射带宽,过量的发射模式带宽的光纤可能不支持该标准附录F中的某些应用。
1 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回波损耗值的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最小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A.0.1-1的规定。
表A.0.1-1 回波损耗(RL)值

2 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最大插入损耗(IL)值应符合表A.0.1-2的规定。

表A.0.1-2 插入损耗(IL)值

3 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NEXT)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NEXT值的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近端串音值应符合表A.0.1-3的规定。

表A.0.1-3 近端串音(NEXT)值

注:①为有CP点存在的永久链路指标。
4 近端串音功率和(PSNEXT)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NEXT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PSNEXT值应符合表A.0.1-4的规定。
表A.0.1-4 近端串音功率和(PSNEXT)值

注:①为有CP点存在的永久链路指标。
5 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近端串音比(ACR-N)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ACR-N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ACR-N值应符合表A.0.1-5的规定。
表A.0.1-5 衰减近端串音比(ACR-N)值

注:①为有CP点存在的永久链路指标。
6 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衰减近端串音比功率和(PSACR-N)值应符合表A.0.1-6的规定。
表A.0.1-6 衰减近端串音比功率和(PS ACR-N)值

注:①为有CP点存在的永久链路指标。
7 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远端串音比(ACR-F)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ACR-F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ACR-F值应符合表A.0.1-7的规定。
表A.0.1-7 衰减远端串音比(ACR-F)值

8 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衰减远端串音比功率和(PSACR-F)值应符合表A.0.1-8的规定。

表A.0.1-8 衰减远端串音比功率和(PS ACR-F)值

9 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直流环路电阻(d.c.)应符合表A.0.1-9的规定。

表A.0.1-9 永久链路直流环路电阻

10 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最大传播时延应符合表A.0.1-10的规定。

表A.0.1-10 传播时延

11 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最大传播时延偏差应符合表A.0.1-11的规定。

表A.0.1-11 传播时延偏差

注:①为0.9×0.045+3×0.00125计算结果。
②为0.9×0.025+3×0.00125计算结果。
12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PSANEXT)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ANEXT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PSANEXT值应符合表A.0.1-12的规定。
表A.0.1-12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PS ANEXT)值

13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平均值(PSANEXTavg)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ANEXTavg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PSANEXTavg值应符合表A.0.1-13的规定。

表A.0.1-13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平均值(PS ANEXTavg)

14 外部ACR-F功率和(PSAACR-F)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AACR-F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PSAACR-F值应符合表A.0.1-14的规定。

表A.0.1-14 外部ACR-F功率和(PS AACR-F)值

15 外部ACR-F功率和平均值(PSAACR-Favg)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AACR-Favg值要求,布线系统永久链路的PSAACR-Favg值应符合表A.0.1-15的规定。

表A.0.1-15 外部ACR-F功率和平均值(PSAACR-Favg)

A.0.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100Ω对绞电缆组成的信道各项指标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回波损耗值的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A.0.2-1的规定。
表A.0.2-1 回波损耗(RL)值

2 布线系统信道的插入损耗(IL)值应符合表A.0.2-2的规定。

表A.0.2-2 插入损耗(IL)值

3 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NEXT)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NEXT值的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近端串音值应符合表A.0.2-3的规定。

表A.0.2-3 近端串音(NEXT)值

4 近端串音功率和(PSNEXT)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NEXT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NEXT值应符合表A.0.2-4的规定。

表A.0.2-4 近端串音功率和(PSNEXT)值

5 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近端串音比(ACR-N)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ACR-N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ACR-N值应符合表A.0.2-5的规定。

表A.0.2-5 衰减近端串音比(ACR-N)值

6 布线系统信道两端的衰减近端串音比功率和(PSACR-N)值应符合表A.0.2-6的规定。

表A.0.2-6 衰减近端串音比功率和(PS ACR-N)值


续表A.0.2-6

7 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远端串音比(ACR-F)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ACR-F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ACR-F值应符合表A.0.2-7的规定。

表A.0.2-7 衰减远端串音比(ACR-F)值

8 布线系统信道的衰减远端串音比功率和(PS ACR-F)值应符合表A.0.2-8的规定。

表A.0.2-8 衰减远端串音比功率和(PS ACR-F)值

9 布线系统信道的直流环路电阻(d.c.)应符合表A.0.2-9的规定。

表A.0.2-9 信道直流环路电阻

注:直流环路电阻不得超过表中规定的3%或0.2Ω。
10 布线系统信道的传播时延应符合表A.0.2-10的规定。
表A.0.2-10 信道传播时延

11 布线系统信道的传播时延偏差应符合表A.0.2-11的规定。

表A.0.2-11 信道传播时延偏差

注:①为0.045+4×0.00125计算结果。
②为0.025+4×0.00125计算结果。
③布线信道因环境温度影响,在给定的传播时延偏差值上不得超过0.010μs。
12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PSANEXT)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ANEXT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ANEXT值应符合表A.0.2-12的规定。
表A.0.2-12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PS ANEXT)值

13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平均值(PSANEXTavg)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 ANEXTavg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ANEXTavg值应符合表A.0.2-13的规定。

表A.0.2-13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平均(PS ANEXTavg)值

14 外部ACR-F功率和(PS AACR-F)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 AACR-F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 AACR-F值应符合表A.0.2-14的规定。

表A.0.2-14 外部ACR-F功率和(PS AACR-F)值


续表 A.0.2-14

注:①PSAACR-F值在1MHz时,计算值受插入损耗影响。
15 外部ACR-F功率和平均值(PSAACR-Favg)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AACR-Favg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AACRFavg值应符合表A.0.2-15的规定。
表A.0.2-15 外部ACR-F功率和平均(PSAACR-Favg)值

注:①PSAACR-Favg值在1MHz时,计算值受插入损耗的影响。
A.0.3 屏蔽布线系统电缆对绞线对的传输性能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A.0.1条与第A.0.2条的规定。
A.0.4 电缆屏蔽特性的相关指标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屏蔽布线信道中每个线对的TCL值应符合表A.0.4-1的规定。
表A.0.4-1 非屏蔽布线信道横向转换损耗(TCL)

注:①若TCL对应于一个频率的计算值大于40dB时,仍应满足40dB的最小要求。
②对大于250MHz时的参数仅供参考。
2 非屏蔽布线信道两端等效横向转换损耗(ELTCTL)值应符合表A.0.4-2的规定。
表A.0.4-2 非屏蔽布线信道两端等效横向转换损耗(ELTCTL)

3 屏蔽布线信道耦合衰减值应符合表A.0.4-3的规定。
表A.0.4-3 屏蔽布线信道耦合衰减

注:①如耦合衰减大于40dB的频率计算值时,仍应满足40dB的最小要求。
②大于1000MHz时的参数仅供参考。
4 布线系统对绞电缆线对的不平衡电阻值应符合表A.0.4-4的规定。
表A.0.4-4 布线系统对绞电缆线对的不平衡电阻值

A.0.5 光纤布线系统传输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等级的光纤信道衰减值应符合表A.0.5-1的规定。
表A.0.5-1 信道衰减

注:光纤信道包括的所有连接器件的衰减合计不应大于1.5dB。
2 光纤的衰减值应符合表A.0.5-2的规定。
表A.0.5-2 光纤衰减

3 多模光纤的最小模式带宽应符合表A.0.5-3的规定。

表A.0.5-3 多模光纤模式带宽


注:使用IEC/PAS60793-2-10规定的差分模式时延(DMD)确保有效的光发射带宽,过量的发射模式带宽的光纤可能不支持该标准附录F中的某些应用。
条文说明
本附录中综合布线信道的性能指标参照国际标准《用户建筑通用布线系统》IS011801-2008.4中列出的表格内容;永久链路和CP链路的性能指标参照国际标准《用户建筑通用布线系统》IS011801-2010.4中列出的表格内容。在国际标准中的性能指标参数表格分为需执行的和建议的两种表格,在需执行的表格中列出指标计算公式,在建议表格中只是针对某-指定的频率提出指标要求。其中,需执行的表格针对永久链路和CP链路;建议的表格除非特别指出,-般只针对永久链路。本规范从工程验收检测的应用出发,仅以建议的表格列出布线信道和链路的各项指标参数要求。
A.0.4 本条列出的相关指标主要用于验证布线系统对绞电缆信道的屏蔽特性。应根据布线系统应用情况和仪表测试功能进行选择与检测。当现场不具备测试条件时,可将厂商产品资料列出的参数与相关规范及设计对指标参数的要求进行对比验证。
表26~表31列出了欧洲标准EN50173—2007的相关指标及参数,供参考与对比。
1 非屏蔽布线信道中每个线对的TCL值应符合表26、表27的规定。
2 非屏蔽信道的等效横向转换损耗(ELTCTL)应符合表28、表29的规定。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等效横向转换损耗的要求。
3 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耦合衰减的要求。屏蔽信道的耦合衰减应符合表30、表31的规定。
A.0.4 本条列出的相关指标主要用于验证布线系统对绞电缆信道的屏蔽特性。应根据布线系统应用情况和仪表测试功能进行选择与检测。当现场不具备测试条件时,可将厂商产品资料列出的参数与相关规范及设计对指标参数的要求进行对比验证。
表26~表31列出了欧洲标准EN50173—2007的相关指标及参数,供参考与对比。
1 非屏蔽布线信道中每个线对的TCL值应符合表26、表27的规定。
表26 非屏蔽信道的横向转换损耗(TCL)

续表26

注:大于100MHz时的参数仅供参考。

续表26

表27 典型频率点的非屏蔽信道的横向转换损耗(TCL)

注:大于100MHz时的参数仅供参考。
2 非屏蔽信道的等效横向转换损耗(ELTCTL)应符合表28、表29的规定。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等效横向转换损耗的要求。
表28 非屏蔽信道的等效横向转换损耗(ELTCTL)

注:大于100MHz时的参数仅供参考。

表29 典型频率点的非屏蔽信道的等效横向转换损耗(ELTCTL)

注:大于100MHz时的参数仅供参考。
3 在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耦合衰减的要求。屏蔽信道的耦合衰减应符合表30、表31的规定。
表30 屏蔽信道的耦合衰减


表31 典型频率点的屏蔽信道耦合衰减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9 防火
- 下一节:附录B 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端子支持的通信业务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缩略语
- 2.1 术语
- 2.2 缩略语
- 3 系统设计
- 3.1 系统构成
- 3.2 系统分级与组成
- 3.3 缆线长度划分
- 3.4 系统应用
- 3.5 屏蔽布线系统
- 3.6 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
- 3.7 工业环境布线系统
- 3.8 综合布线在弱电系统中的应用
- 4 光纤到用户单元通信设施
- 4.1 一般规定
- 4.2 用户接入点设置
- 4.3 配置原则
- 4.4 缆线与配线设备的选择
- 4.5 传输指标
- 5 系统配置设计
- 5.1 工作区
- 5.2 配线子系统
- 5.3 干线子系统
- 5.4 建筑群子系统
- 5.5 入口设施
- 5.6 管理系统
- 6 性能指标
- 6.1 缆线与连接器件性能指标
- 6.2 系统性能指标
- 7 安装工艺要求
- 7.1 工作区
- 7.2 电信间
- 7.3 设备间
- 7.4 进线间
- 7.5 导管与桥架安装
- 7.6 缆线布放
- 7.7 设备安装设计
- 8 电气防护及接地
- 9 防火
- 附录A 系统指标
- 附录B 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端子支持的通信业务
- 附录C 缆线传输性能与传输距离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