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4 运行与管理


I 控制项
5.4.1 应建立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落实责任部门,制定部门、岗位职责。
5.4.2 绿色校园相关设备、设施应工作正常,且应符合设计要求。
5.4.3 应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垃圾物流,并应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垃圾设施、容器应设置规范。
5.4.4 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有毒有害实验品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
Ⅱ 评分项
5.4.5 定期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绿色校园运行管理培训,组织同行交流。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运行管理人员培训计划、记录完整,人员具有培训合格证书,得4分;
    2 运行管理人员参与并通过社会相关行业业务技能考核,得4分;
    3 与其他学校或单位同行进行业务交流,相关记录完整,得2分。
5.4.6 学生和教工参与校园运行管理。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在全校范围发布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信息和相关制度并组织学习,得2分;
    2 制定学生、教工参与绿色管理的相关制度及程序性文件,得2分;
    3 学生手册中有绿色校园相关条文,得2分;
    4 定期征集绿色校园满意度,得1分;
    5 邀请学生、教工参与校园运行管理会议并提出意见建议,得1分;
    6 采纳学生、教工绿色校园运行合理化建议并完善运行措施,取得实效,得2分。
5.4.7 建立绿色校园管理激励机制,并取得实效。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针对学校各部门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绿色校园公示办法、对各部门能耗、水耗等信息定期公示,得2分;
    2 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考核中包含绿色校园相关激励机制,得2分;
    3 落实管理激励机制,取得资源节约或环境治理实效,得2分;
    4 争取外部资金支持绿色校园建设,得2分;
    5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并取得实效,得2分。
5.4.8 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与绿化管理等运行管理制度,相关操作规程完整,且有效实施,得5分。
5.4.9 制定突发事件预案与预警机制,得5分。
5.4.10 定期进行绿色校园运行管理体系内、外部评估审查。评价总分值为9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定期进行绿色校园运行管理内部监督审查,每学年不少于1次,评审记录完整,得3分;
    2 联系校外机构或组织校外专家对绿色校园运行管理进行外审,每学年不少于1次,评审记录完整,得3分;
    3 建立顾问专家机构,外聘专家聘书、合同及工作记录完整,得3分。
5.4.11 对校园用电、用水、用热、用冷和主要能耗设备进行有效监测,并将数据用于运行管理、诊断和改造。评价总分值为8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校园建有能耗水耗监测平台,且有效运行,得2分;
    2 按能耗分项计量监测要求,实施监测覆盖校园用能场所面积达70%以上,得2分;
    3 根据监测情况制定设备、设施改进方案,得2分;
    4 对主要运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取得节能降耗成效,得2分。
5.4.12 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效果满足校园运行与管理的需要。评价总分值为9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校园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的基础配置要求,得3分;
    2 智能化系统工作正常,符合设计要求,得3分;
    3 运用楼宇自控系统优化控制校园设备运行,提高运行效率,得3分。
5.4.13 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校园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覆盖全面。评价总分值为12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校园运行管理,功能完备,记录完整,得2分;
    2 建立校园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校园建筑、设施、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得2分;
    3 运用校园一卡通等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活动,得2分;
    4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得2分;
    5 运用校园网络平台与师生展开绿色校园相关内容的互动,得2分;
    6 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得2分。
5.4.14 校园绿化、景观维护良好,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绿化按照景观设计定期维护和修剪,绿化景观状态良好,得2分;
    2 绿化化学用品使用规范,采取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得2分;
    3 使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生态肥料,得2分;
    4 景观水体定期维护监测,水质达标,得2分;
    5 使用生态化手段保障水体水质,得2分。
5.4.15 垃圾收集站(点)不污染环境。评价总分值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垃圾及时清运、处置,得2分;
    2 垃圾站(点)定期冲洗、消毒,得2分;
    3 垃圾站(点)周边无臭味,得2分。
5.4.16 校园建筑废弃物控制排放及回收。评价总分值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每10000m2建筑面积建造或改造工程的建筑垃圾排放量不大于310t,得2分;
    2 装潢工程中每10000元建材造价对应工程量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排放量不大于1.8t,得2分;
    3 建筑垃圾回收率大于90%,得2分。

条文说明

I 控制项
5.4.1 建立绿色校园运行管理机构,明确组织领导、负责部门、负责人、岗位分工和相关职责是建设运行绿色校园的先决条件。参评学校应设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领导机构,由主要校级领导分工负责,建立部门责任人及专岗负责制度。高校机构由后勤、资产、设备、财务、采购、学工、教学、科研、基础、房产等部门的负责人、相关专家及专业人员组成,职业学校机构由总务、教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及专业人员组成。管理机构应确立绿色校园创建管理工作的目标、方针和措施,制定节能、节水、节材、环保与绿化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管理机构工作应有记录及反馈,每学年、学期有工作计划和总结,向上级行政部门和教代会汇报,从而保证校园能够按照绿色校园建设方案高效运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学校绿色校园组织机构建立、任命、部门岗位职责、人员到岗情况等相关文件及工作记录,并现场核查。
5.4.2 绿色校园涉及的相关节能、节水、环境保障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技术和可靠性要求高,无论是自行运维还是购买专业服务,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并在日常运行中做好记录。
    绿色校园建筑设置的节能、节水、环境保障设备、设施包括热能回收设备、地源/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遮阳设施、雨水收集处理、节水型器具、垃圾处理、水质净化等设备设施。应对绿色校园相关设备、设施进行良好的维护保养,确保所有设备、设施工作正常,性能指标和配置符合设计要求,并达到预期目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绿色校园相关节能、节水、环境保障设施的竣工文件、调试记录、产品检测报告、运行记录,并现场核查设备系统的工作情况。
5.4.3 高等学校人员数量多,涉及教学、实践、基建、改造等事务较多,运行过程中会集中产生大量垃圾,包括各类生活垃圾、教学环节产生的垃圾、建筑垃圾等,如无妥善处理措施,将对校园本身和周边环境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因此,应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分类收集、临时储存和清运处置等环节和流线进行科学规划。设置符合使用要求的垃圾收集、处理容器和设施,并进行合理布置,尽量布置于隐蔽、避风处,坚固耐用,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确保分类收集方便,避免二次污染。
    应根据垃圾来源,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对有污染的垃圾,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密封和妥善处理。对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对餐厨、绿化垃圾,鼓励进行生态化处理。
    制订详细的垃圾管理手册,对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人员职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并组织必要的业务培训和监督检查。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询垃圾收集处理的总体规划、器具和设施布置及垃圾分类处理情况,查阅垃圾管理制度文件和运行管理记录,并现场核查。
5.4.4. 高等院校校园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类废气和污水、有毒有害化学品、实验废弃物,可能造成多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以及病原体等生物污染。职业学校在化工、生物、卫生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有害污染物。
    根据教育部关于学校安全工作有关规定的要求对危险品实施严格的保管、领用、审查制度。校园内实验室、化学课等场所产生不同类型有害废弃物要进行分类收集处理;有害垃圾存放于密闭容器,摆放位置合理,避免师生接触,无泄漏、无气味,并有清洗保洁措施,及时清运。废气、废水排放前应进行无害处理,有相应设施并有效运行,实现达标排放。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对大气污染物、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此外,还应关注噪声、电磁辐射等物理污染,确保校园环境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有害废弃物处理方案、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文件、危险品管理制度、管理记录、存储场所或容器及废水、废气、有害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项目运行期排放废气、污水、有害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检测报告、处理记录,并现场核实。
Ⅱ 评分项
5.4.5 人员是校园运行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应在确保人员基本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校园运行管理体系和设备的更新升级组织相关绿色校园运行维护培训,鼓励支持运行管理人员参加社会相关行业业务技能考核。积极组织和参加校内、校间及社会等不同范围的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及高等院校校园运行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促进整体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人员培训计划、证书、培训记录、考核记录、交流活动记录,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考察。
5.4.6 在全校范围发布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信息和相关管理制度文件,并将相关条文编人学生手册,组织师生学习有关内容,使学生和教工知悉绿色校园组织管理有关内容和管理规定。学生和教工是校园的直接使用者,运行管理体系应以制度形式积极接纳师生参与运行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接受意见和建议,接受全校师生对校园运行管理的监督评价。对师生提出的意见建议,运行管理组织机构要有记录和回应,并对合理化建议及时采取措施取得实际运行效果。运行管理组织机构每年至少征集1次绿色校园满意度,调查范围涵盖全校所有师生。学生、教工参与校级校园运行管理活动高等院校每学年不少于2次,职业学校每学年不少于2次,且参与人员范围涵盖所有院系、学部和学校主要部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考察管理文件发布情况,查阅管理制度学习记录、学生手册、校园满意度调查记录、师生参与校园运行管理相关会议的会议记录、纪要、照片、音视频资料及相关反馈和处理记录,并与师生代表座谈。
5.4.7 学校应在保障校园建筑及相关设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建立并实施将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环境保障等绿色校园要素挂钩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并进行公示,将能源资源使用情况纳入部门业绩考核。通过激励机制,使绿色校园工作与全校整体工作建立联系,进行有机结合。机制和制度应充分考虑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对资源消耗进行合理拆分,制定合理指标体系,将科研、实践教学及体现学科特点的资源消耗单独统计,确保机制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鼓励学校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在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政策、资金支持项目,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建设绿色校园。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包含激励机制的管理制度文件、管理考核记录、外部资金支持绿色校园建设的立项、合同和资金证明材料、合同能源管理合同及运行记录,并现场核查。
5.4.8 学校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与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障、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节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节能工作方案、管理办法、能耗监测方案等;节水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资源优化利用方案、节水管理办法、水耗监测方案等;节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合理选材、耗材管理、节材管理、可回收材料再利用等;环境保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环境保障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污染源控制、废弃物处理、空气质量和水质保障等;绿化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绿化种植、植被保护、绿化维护、肥料和绿化用化学品的使用管理等。应根据管理制度编制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程序性文件,对运行管理人员的活动进行明确规定,并形成记录。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应纳入校园运行管理质量体系中,覆盖绿色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明确目标责任,做好监督考核。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学校相关部门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障和绿化方面的管理制度文件、操作规程、程序性文件、运行记录等资料,并现场核查。
5.4.9 制定应对运行设备重大故障、校园建筑火灾、严重自然灾害、食品安全、有毒物质泄漏、爆炸、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预案和避免事件发生的预警机制。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校园具有人员高度密集的特点,必须根据学校特点和校园实际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并有配套的设施和措施予以保障。对师生开展安全教育,每年度至少举行1次演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绿色校园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的相关文件、设备设施档案、日常管理、巡查、安全教育和演练记录,并现场核实。
5.4.10 为了确保绿色校园运行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以及各项数据的可靠性和参比性,有必要对绿色校园运行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和外部评审,对内部和外部评审的结果要有整改、预防和提高的措施并落实执行。学校建立顾问专家机构并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和咨询,以推动和促进绿色校园的运行管理层次和水平提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评审记录、报告、整改和预防措施、外聘专家聘书及工作记录。
5.4.11 建立校园能耗水耗监测平台,通过对用能、用水等分项计量、记录和公示,满足绿色校园监测、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监测范围应尽可能覆盖全校用能用水场所。应对绿色校园的锅炉、空调通风系统冷热源、风机、水泵、电梯等主要用能设备和用水设备设施进行有效监测,对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记录,为设备管理、诊断提供依据,鼓励学校结合激励性措施将数据运用于运行管理,并对主要设备进行诊断和改造。职业学校能耗监测平台按照《高等院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等的要求进行建设实施。学校应根据设备设施现状、发展规划和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设施改进方案,并积极实施,取得实效。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能耗水耗监测平台资料、至少1年的运行记录、数据、管理记录以及设备诊断改造方案和实施资料等,现场核查分项计量与检测平台运行情况及管理实效。
5.4.12 运用智能化技术提升校园运行管理水平是提升校园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绿色校园智能化运行管理系统的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应根据建筑单体和校园主要设备的使用性质和特点,设置合理的自控系统。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以系统合成配置的综合技术功效对智能化系统工程标准等级予以界定,校园绿色建筑应达到其中的应选配置
(即符合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配置)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询智能化系统竣工文件、验收报告及运行记录,并现场核查。
5.4.13 运行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校园高效率、定量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保障校园安全、便捷、节能环保。
    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校园建筑、设备、设施、耗材等档案和运行记录,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校园建设及运行信息管理平台,结合监测、检测技术,对校园建筑、设施、管网、线路进行信息化管理,随时掌握校园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准确定位故障点,并及时排除。
    一卡通系统等信息管理平台是校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应用方式,目前在全国已得到较大范围推广,除完成结算功能外,应结合激励措施将一卡通等系统应用于洗浴、开水水量控制、信息服务、资源使用、数据统计分析等管理活动中。
    随着个人无线网络终端在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中的普及,校园无线网络的全方位覆盖将对绿色校园信息化管理和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开展与师生的互动,实时发布信息,掌握运行情况,接受监督,受理投诉和建议,推进行为绿色。
    应逐步分级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作,营造学习、工作、生活一体化环境,为绿色校园运行管理和信息收集提供更有利条件。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一卡通系统、校园无线网络及应用情况、智慧校园相关技术资料和管理办法、现场核查软硬件条件,运行记录和学生教工使用情况。
5.4.14 绿化景观对保障和优化校园整体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相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专业的人员对校园绿化景观进行建设和维护,保持绿化景观处于良好的状态。校园绿化维护中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制品对环境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应对绿化用化学品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并采取措施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鼓励使用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环境影响小的生态肥料。应对校园内景观水体进行有效维护,定期检测,保持水质达到设计要求。鼓励采用生物生态方法保持水体水质,无景观水体的校园第5项得分点不参评。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景观设计资料、绿化管理制度、绿化化学品管理制度、采用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生物生态方法净化水质的相关材料、水质检测报告、相关措施和用品的合同等,并现场核实。
5.4.15 校园垃圾站(点)是校园主要环境污染源,对校园空气、水、卫生、视觉环境有较大影响,应按要求对垃圾站(点)进行合理处置。应对垃圾进行及时清运,垃圾不散落。每周至少对垃圾站(点)进行1次冲洗和消毒。确保垃圾站(点)不散发臭味,不污染环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申报单位垃圾清运、垃圾站(点)清洁记录。实地核查,在师生中随机抽查核实平时情况。
5.4.16 高等学校在校园建设、建筑维修、翻新改造、管网敷设、装饰装修等施工中会产生废砖、废混凝土、弃土、废渣等建筑垃圾,应考虑充分再利用。根据当前广泛使用的建筑垃圾量估算方法一单位产量法进行评价:新建或改造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取250t/万m2为评分基数,配套道路、管沟和绿化等施工产生的垃圾按建筑施工的25%估算,两部分合计,取310t/万m2为评分标准,即每1m2建筑面积建筑垃圾排放量不超过31kg。装潢工程的建筑垃圾量参考业内水平,按每万元造价工程量建筑垃圾排放量不超过1.8t作为评分标准。
    建筑垃圾回收在城市管理体系内已经严格规定,由各地建交委稽查,这里回收率的含义为包含由城市渣土系统处理和校园内自行消化回填的总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建筑施工废物管理规划和施工现场废弃物回收利用记录,计算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并现场抽查,近1年无建造和改造工程的学校此条文不参评。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GB/T51356-2019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手机APP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