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2 加分项


I 性能提高
6.2.1 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推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型校园,评价分值为2分。
6.2.2 采取各种创新节能或可持续能源利用措施,中小学校学年生均能耗降低率不小于5%,职业学校学年生均能耗降低率不小于5%,高等院校学年生均能耗降低率不小于3%,评价分值为1分。
6.2.3 各类功能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规定值的70%,评价分值为1分。
6.2.4 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及围护结构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高标准要求。评价分值为1分。
6.2.5 校园内教学、办公、宿舍等建筑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进行评价,获得评价标识的建筑数量占校园建筑数量的比例大于20%,评价分值为1分。
Ⅱ 创新
6.2.6 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对校园文物和反映学校历史的建筑及设施采取保护措施,评价分值为1分。
6.2.7 采取措施延长校园建筑使用寿命。评价总分值为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在设计和施工中采用耐久年限较长的建筑材料,得1分;
    2 定期对校园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得1分。
6.2.8 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融合当地特色,使用当地特色建筑材料或营建方法,评价分值为1分。
6.2.9 对教材、教辅等书籍进行循环使用。评价总分值为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有循环使用教材、教辅等书籍回收整理发放的场所、机构或组织,并有相应管理措施,得1分;
    2 教材、教辅等书籍的循环使用率或教材书籍回收率达到10%,得1分。
6.2.10 校园及建筑内通行标识醒目,学校车辆管理规范,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评价总分值为2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校园交通标识醒目,学校车辆管理规范,车辆通行、停放有序,建筑内部交通标识醒目,得1分;
    2 使用环保清洁能源车辆,且数量占校园内日常停车总量2%以上,得1分。
6.2.11 进行校园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措施降低人均碳排放强度,评价分值为1分。
6.2.12 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评价总分值为2分。在对校园50%以上的新建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应用,得1分;在不少于两个阶段应用,得2分。
6.2.13 根据当地文化、资源、气候条件和项目自身的特点,采取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其他创新措施。评价总分值为2分,采取一项,得1分;采取不少于两项,得2分。
条文说明

I 性能提高
6.2.1 海绵型校园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适宜于校园本身条件的规划措施。可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的全国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的被控制的降雨日值,制定海绵型校园建设方案。
    校园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的全国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的高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规划设计阶段完成“校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且校园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的全国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的高值。
6.2.2 本条是本标准第4.2.5条和本标准第5.2.4条的更高层次要求。
    对于中小学校,以正式注册的在校学生人数为统计对象。学生折算系数为1.0(基准),教职工折算系数为3.0.对于承担社会培训、公务员培训任务的学校,培训人数可结合学时进行折算。将校园的年耗电量和年耗气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折算成标准煤,扣除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后,除以经上述方法折算后的统计总人数,得到学年生均能耗量。取相邻两学年的学年生均能耗量进行比较,计算其降低率。
    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人员数量统计时,只考虑学校主体人员即以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为统计对象。学生折算系数为1.0(基准),教职工折算系数为3.0.对于承担社会培训、公务员培训任务的学校,培训人数可结合学时进行折算。将包括各种能源在内的校园总能耗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折算成标准煤(吨标煤),扣除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后,除以经上述方法折算后的统计总人数,得到学年生均能耗量。取相邻两学年的学年生均能耗量进行比较,计算其降低率。
    在能耗统计中大型实验设备用能如有单独计量,可扣除该部分能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计算分析报告、相应连续两年能耗账单,及学生人数统计支撑证明文件。
6.2.3 本条是本标准第4.3.3条和第5.3.3条的更高层次要求。
    学校各类功能建筑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值的比例要求。室内空气污染物过高引起的轻微反应包括眼睛、鼻子及呼吸道刺激和头疼、头晕眼花及身体疲乏,严重的有可能导致呼吸器官疾病,甚至心脏疾病及癌症等。以TVOC为例,英国BREEAM新版文件的要求已提高至300μg/m3,比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一2010中的0.5mg/m3还要低。多个国家的绿色建筑标准对甲醛要求均在50μg/m3~60μg/m3的水平,在进一步提高对于室内环境质量指标要求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了我国当前的大气环境条件和装修材料工艺水平,因此,将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值的70%作为室内空气品质的更高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室内污染物检测报告(应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并现场检查。
6.2.4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将住宅、办公、商业、旅馆、医院、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分“低限标准”和“高要求标准”两档列出。对于学校教学建筑不分两档要求,并已在控制项内要求,不在加分项内重复。对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没有涉及的其他类型民用建筑和功能房间的噪声级要求,可对照相似类型建筑或功能房间的要求参考执行,并进行得分判断。在选取被考核建筑时,教学建筑为必考核对象,再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可选择的建筑有图书馆、办公楼、宿舍楼等,考核建筑量不少于校建筑总数的2/3,低于3栋建筑则全部考核。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室内的背景噪声分析报告(应基于项目的环境评估报告综合考虑室内噪声源的影响)、声环境专项设计报告、相关竣工图、构件隔声性能检验报告,室内噪声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6.2.5 鼓励校园主要教学、办公、宿舍等建筑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或当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标识评价。
    本条主要针对校园内主要教学、办公、实验、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宿舍等教学、办公及辅助服务建筑。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统计校园内主要教学、办公、实验、图书馆、体育场馆、宿舍等教学、办公及辅助服务建筑数量并查阅校园内建筑的绿色建筑标识证书。
Ⅱ 创新
6.2.6 本条所指的“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绿色校园建设仍需对利用“可使用的”旧建筑的行为予以鼓励,防止大拆大建。在利用旧建筑时,应积极对校园文物和反映学校历史的古建筑及设施进行保护。对列入国家、省或者市级保护的学校建筑及设施应该按照文保要求进行保护。对没有列人文物保护的建筑但是又能反映学校历史或者特色的建筑及设施在建筑更新或者改建时应该在建筑风格上予以保护以反映时代风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旧建筑使用专项报告、相关竣工图、检测报告、旧建筑使用改建或更新前后照片或图纸、历史建筑及设施保护措施报告,并现场核实。
6.2.7 校园建筑使用时间较长,应在安全经济的条件下延长校园建筑的寿命。可以采取延长建筑寿命的主要措施有两条,第一是在设计与施工中应用耐久性较好的建筑材料,要求所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中75%的建材使用寿命应与建筑本身寿命相同。第二是定期对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根据建筑的不同年限制定修缮和维护计划,并定期对建筑进行不同时限和等级的修缮和维护。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施工图纸、主要建筑材料统计表、耐久性较好的建材使用量计算表、材料决算清单等证明材料,并对不同建筑预计使用年限进行分析,查阅校园建筑的修缮及维护计划、校园既有建筑的修缮维护记录、照片及相关证明文件等,并现场核查。
6.2.8 校园根据所在区位、学校规模、学校层次、学科分布、经济条件、校园用地状况等条件不同在运行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鼓励参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采取融合当地特色建材材料或营建方法的措施,达到因地制宜的目的。
    校园规划与设计融合当地建筑特色,就近使用当地特色建筑材料,或使用当地特色营建方法。需满足以下要求中至少两条:
    1 校园规划设计与周边环境和空间肌理协调,建筑风格体现当地建筑特色;
    2 就地取材,施工现场周边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应占新建建筑使用建材、总质量的80%以上;
    3 采用当地的营建方法或技术。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规划与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和当地特色建材使用量计算、材料决算清单和第三方出具的进场及复验报告,或者现场特色营建施工过程照片、视频或相关资料。
6.2.9 在学校中每届学生通常会购买与旧教材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崭新教材,造成资源浪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在许多国家早已普遍实行,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应该加以推广。
    循环使用教材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按照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5册课本计算,一年需使用课本30亿册以上。若每本教科书能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t文化纸。若以中小学人均课本费18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316.8亿元;如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1584亿元。
    教材教辅书籍循环使用的一些阻碍可以采用相应措施来克服。书本被人翻阅后的卫生问题,学校可用专业设备对课本进行紫外线消毒。教材内容改动对循环使用带来的障碍,由于通常教材变化大都是微调,可在变化的地方重新设计卡片放入教科书即可。提倡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做习题或标记,保证课本整洁干净,提高循环利用率。调研结果显示,上海、山东、辽宁、河南、四川等省市有些学校实施教材循环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查设计图纸,现场核实教材等书籍循环使用的场所、机构或组织及相应管理措施,并复核教材书籍循环使用率或教材书籍回收率值。
6.2.10 校园交通是绿色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设置醒目的交通通行标识,合理组织交通,为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交通提供安全便利的条件;对进出车辆规范管理,合理限速,确保行人安全、车辆通行和停放规范有序。应制定并落实有关办法,如对校园进行合理的人车分流等措施,确保上下课校园交通高峰期交通安全;建筑内部交通流线组织合理,设置明显标识,防止拥堵等事件。合理使用学校车辆如校车等,鼓励使用环保新能源车辆,减少消耗和污染,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新能源汽车使用量占校内日常停车总量2%,并配置相关设施如充电桩、新能源车辆专用或优先停车位等以利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校园交通规划、管理方案、管理办法、措施和管理记录,现场查阅交通设施、管理情况,建筑内部交通标识设置情况。统计计算校园内日常停车总量、新能源车辆数量及配套设施如充电桩、停车位等设置情况。
6.2.11 校园建筑碳排放及碳足迹分析,不仅有助于绿色校园进一步达到和优化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目标,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校园建筑对于我国温室气体的减排贡献量。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已有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分析基础上,再进一步采取相关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碳排放,做到有的放矢。绿色校园建设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载体,理应将此作为一项技术措施同步开展。
    校园建筑碳排放量计算包括校园建筑固有的碳排放量和标准运行状态下资源消耗碳排放量。应按照《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66计算校园主要建筑物碳排放量。设计阶段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主要分析校园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运行阶段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主要是分析标准运行情况下校园建筑资源消耗碳排放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现场核实相应措施的运行情况。
6.2.12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BIM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BIM是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类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能使设计人员和工程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实现数据共享并协调工作。
    BIM技术支持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信息管理和利用。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各阶段支持基于BM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可以提升建筑工程信息化整体水平,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各自资源,有效地避免由于数据不通畅带来的重复性劳动,大大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并显著降低成本。
对于任一阶段,本条要求校园内新建建筑应用BIM技术的面积比例在50%及以上才能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行维护等各阶段的BIM技术应用报告。
6.2.13 校园根据所在区位、学校规模、学校层次、学科分布、经济条件、校园用地状况等条件不同在运行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鼓励参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创新性的措施,达到因地制宜的目的。
    本条主要是对前面未提及的其他技术和管理创新予以鼓励。对于不在前面绿色校园评价指标范围内,但在校园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节约、环境与健康、校园运行与管理、绿色校园教育与推广等方面实现良好性能的项目进行引导,通过各类项目对创新项的追求来提高绿色校园建设水平。当某项目采取了创新的方法措施,并提供了足够证据表明该方法措施可促进绿色校园设计、建造、运行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或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时,可参与评审。项目的创新点应较大地超过相应指标的要求,或达到合理指标但具备显著降低成本或提高工效等优点。本条未列出所有的创新项内容,只要申请方能够提供足够相关证明,并通过专家组的评审即可认为满足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措施的实施方案、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查阅相关竣工图、分析论证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并现场核实实际效果。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GB/T51356-2019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手机APP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