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5 水泵选择
7.5.1 热水管网循环泵、中继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泵的总流量不应小于管网总设计流量;当热水锅炉出口至循环泵吸入口装有旁通管时,热源循环泵总流量应计入旁通管的流量。
2 水泵的总扬程不应小于设计流量下热源、管线、最不利用户等压力损失之和。
3 水泵应具有工作点附近较平缓的流量-扬程特性曲线,并联运行水泵的特性曲线宜相同。
7.5.2 热水管网循环水泵可采用两级串联设置,第一级循环泵应设置在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前,第二级循环泵应设置在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后。水泵扬程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4 水泵的承压和耐温能力应与供热管网设计参数相适应。
5 应减少并联水泵的台数;设置3台或3台以下水泵并联运行时,应设备用泵;当4台或4台以上水泵并联运行时,可不设备用泵。
6 水泵应配置节能型调速装置。
6 水泵应配置节能型调速装置。
1 第一级循环泵的出口压力应保证在各种运行工况下不超过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的承压能力;
2 当补水定压点设置于两级循环泵中间时,第一级循环水泵出口压力应为供热系统的静态压力值;
3 两级循环泵的扬程之和不应小于按本标准第7.5.1条第2款计算值。
7.5.3 当在用户入口设加压水泵、分布循环泵或混水泵时,水泵应采用调速泵。
7.5.4 分布循环泵式供热管网系统的主循环泵的流量应为管网全部循环流量,扬程不应小于热源至压差控制点间的管网阻力损失之和。分布循环泵流量应为所在用户流量,扬程不应小于自压差控制点至用户的管网及用户阻力损失之和。当分期建设时,应按建设分期水力计算的结果选择分布式循环泵。
7.5.5 热水管网补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补水装置的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2%;事故补水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4%。
3 两级循环泵的扬程之和不应小于按本标准第7.5.1条第2款计算值。
7.5.3 当在用户入口设加压水泵、分布循环泵或混水泵时,水泵应采用调速泵。
7.5.4 分布循环泵式供热管网系统的主循环泵的流量应为管网全部循环流量,扬程不应小于热源至压差控制点间的管网阻力损失之和。分布循环泵流量应为所在用户流量,扬程不应小于自压差控制点至用户的管网及用户阻力损失之和。当分期建设时,应按建设分期水力计算的结果选择分布式循环泵。
7.5.5 热水管网补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补水装置的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2%;事故补水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4%。
2 补水装置的压力应大于补水点管道最高工作压力30kPa~50kPa,当补水装置同时用于维持管网静态压力时,其压力应满足静态压力的要求。
3 热水管网补水水泵不应少于2台,可不设备用泵。
4 当动态水力分析结果表明热源停止加热会发生事故时,事故补水能力不应小于供热系统最大循环流量下循环水从设计供水温度降至设计回水温度的体积收缩量及供热系统正常泄漏量之和。
5 长输管线系统的小时事故补水总能力,不应小于最长分段阀门之间单根管道水容积的10%。
5 长输管线系统的小时事故补水总能力,不应小于最长分段阀门之间单根管道水容积的10%。
条文说明
7.5.1 本条规定为城镇集中供热热水管网循环水泵和中继水泵的选择原则。热水庭院管网循环水泵选择见本标准第10.3节。
1 城镇供热管网的热损失采用流量补偿,在热负荷和流量计算中已经包括了热损失的补偿流量。热网循环泵一般较大,考虑水泵通常有一定的超载能力,故在水泵选择时不再进行流量附加。有的热水锅炉为了提高锅炉入口水温,在锅炉出口至循环水泵入口装有混水用的旁路管,循环水泵的选择应计入这部分流量。
2 水泵的总扬程包括循环水泵、中继水泵及分布水泵的扬程之和。
3 特性曲线相同或相近的水泵并联运行较稳定。
4 供热管网是闭式循环系统,水泵入口需承受管网压力,在选择水泵时应提出承压和耐温要求。
5 本款规定水泵3台或3台以下时应设备用泵,目的是保证任何情况下正常供热。在设有4台以上循环水泵时,如有1台水泵因故障停止运行,其余水泵的工作点会自动发生变化,出力提高,尽管水泵效率可能降低,但总的出力下降不大,在短时期内不致影响正常供热,故可不设备用泵。
6 供热负荷是随室外气温变化而变化,水泵采用调速泵可以根据负荷变化进行流量调节,节省水泵电能消耗。目前国内已开始大规模实施末端用户计量和安装室温调节装置,使用户拥有更多的自主调节能力和手段,这就要求热源具备调节流量的能力,循环泵应是调速水泵。而且在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管网系统中,调节热源循环泵扬程是热源间负荷调配的手段,采用调速泵是必要的选择。节能型调速水泵强调的是水泵和调速装置的双重节能,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
7.5.2 供热管网采用两级循环泵串联设置目的是将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设置于两级泵中间,以降低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承压。所以第一级泵的出口压力不应高于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的承压能力。
第2款规定是考虑高温热水供热系统建立可靠的静压系统。
将热网循环泵分为两级串联,定压补水点放在两级循环泵中间,设定压值与静压值一致,这时如果定压系统设备可靠,则供热系统同时也有了可靠的静压系统。一旦循环泵突然停泵,系统可以立即维持静压,保证管中热水不汽化,故障排除后可迅速恢复运行。若没有可靠的静压系统,假如循环泵跳闸,供热系统不能维持静压,管中热水会汽化,如若迅速起动循环泵恢复运行,管中汽穴弥合会发生巨大的压力瞬变,有可能导致管网破坏事故。两级循环泵的设置,第一级泵的出口压力应等于静压力,一般可选用定速泵,第二级泵应采用调速泵。
基于上述优点国外采用两级循环泵的较多;缺点是投资较大,且定压补水耗能较大。
7.5.3 用户入口循环加压泵或混水泵使用调速水泵,可实现自动控制,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7.5.4 分布循环泵式供热管网系统的特点是热源处主循环泵只负责提供管网水在热源内的循环动力,管网水的其余循环动力主要依靠分布在各用户处的循环泵提供,因此主循环泵和分布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的确定是不同的。
当分期建设时,管网的总流量和总阻力都发生变化,各用户循环泵的扬程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分布式循环泵需要满足不同时期的水力计算工况要求。
3 考虑事故补水不是经常发生的,设置2台补水水泵即可保证正常补水,但应及时排除补水水泵故障,以备事故状态2台补水水泵同时工作。
4 高温水管网一旦热源停止加热需要及时补水,避免因热水降温体积收缩引起管网压力下降。
5 长输管线通常都是大管径的管道,供热面积大、供热区域广,管线事故的影响范围大。由于长输管线的管道水容量较大,按系统循环量设置补水装置,管道的充水时间会很长,甚至可能要花费几天的时间不能满足快速恢复供热的需求,故建议长输管线按最长分段阀门之间单根管道水容积的10%设置补水装置的小时补水能力,以保证10小时内能够将事故分段内管道充满水,尽快恢复供热。补水装置可以沿管线多点设置。
1 城镇供热管网的热损失采用流量补偿,在热负荷和流量计算中已经包括了热损失的补偿流量。热网循环泵一般较大,考虑水泵通常有一定的超载能力,故在水泵选择时不再进行流量附加。有的热水锅炉为了提高锅炉入口水温,在锅炉出口至循环水泵入口装有混水用的旁路管,循环水泵的选择应计入这部分流量。
2 水泵的总扬程包括循环水泵、中继水泵及分布水泵的扬程之和。
3 特性曲线相同或相近的水泵并联运行较稳定。
4 供热管网是闭式循环系统,水泵入口需承受管网压力,在选择水泵时应提出承压和耐温要求。
5 本款规定水泵3台或3台以下时应设备用泵,目的是保证任何情况下正常供热。在设有4台以上循环水泵时,如有1台水泵因故障停止运行,其余水泵的工作点会自动发生变化,出力提高,尽管水泵效率可能降低,但总的出力下降不大,在短时期内不致影响正常供热,故可不设备用泵。
6 供热负荷是随室外气温变化而变化,水泵采用调速泵可以根据负荷变化进行流量调节,节省水泵电能消耗。目前国内已开始大规模实施末端用户计量和安装室温调节装置,使用户拥有更多的自主调节能力和手段,这就要求热源具备调节流量的能力,循环泵应是调速水泵。而且在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管网系统中,调节热源循环泵扬程是热源间负荷调配的手段,采用调速泵是必要的选择。节能型调速水泵强调的是水泵和调速装置的双重节能,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
7.5.2 供热管网采用两级循环泵串联设置目的是将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设置于两级泵中间,以降低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承压。所以第一级泵的出口压力不应高于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的承压能力。
第2款规定是考虑高温热水供热系统建立可靠的静压系统。
将热网循环泵分为两级串联,定压补水点放在两级循环泵中间,设定压值与静压值一致,这时如果定压系统设备可靠,则供热系统同时也有了可靠的静压系统。一旦循环泵突然停泵,系统可以立即维持静压,保证管中热水不汽化,故障排除后可迅速恢复运行。若没有可靠的静压系统,假如循环泵跳闸,供热系统不能维持静压,管中热水会汽化,如若迅速起动循环泵恢复运行,管中汽穴弥合会发生巨大的压力瞬变,有可能导致管网破坏事故。两级循环泵的设置,第一级泵的出口压力应等于静压力,一般可选用定速泵,第二级泵应采用调速泵。
基于上述优点国外采用两级循环泵的较多;缺点是投资较大,且定压补水耗能较大。
7.5.3 用户入口循环加压泵或混水泵使用调速水泵,可实现自动控制,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7.5.4 分布循环泵式供热管网系统的特点是热源处主循环泵只负责提供管网水在热源内的循环动力,管网水的其余循环动力主要依靠分布在各用户处的循环泵提供,因此主循环泵和分布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的确定是不同的。
当分期建设时,管网的总流量和总阻力都发生变化,各用户循环泵的扬程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分布式循环泵需要满足不同时期的水力计算工况要求。
7.5.5 本条是对城镇集中供热热水管网补水水泵及水处理装置容量的规定。
2管网补水点的压力可随运行工况变化,补水水泵需满足最高的工作压力才能保证管网安全运行。
1 补水能力参考国家标准《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2011的规定,热水管网补水装置的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2%;事故补水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4%,事故时可补充工业水或生活水。
3 考虑事故补水不是经常发生的,设置2台补水水泵即可保证正常补水,但应及时排除补水水泵故障,以备事故状态2台补水水泵同时工作。
4 高温水管网一旦热源停止加热需要及时补水,避免因热水降温体积收缩引起管网压力下降。
5 长输管线通常都是大管径的管道,供热面积大、供热区域广,管线事故的影响范围大。由于长输管线的管道水容量较大,按系统循环量设置补水装置,管道的充水时间会很长,甚至可能要花费几天的时间不能满足快速恢复供热的需求,故建议长输管线按最长分段阀门之间单根管道水容积的10%设置补水装置的小时补水能力,以保证10小时内能够将事故分段内管道充满水,尽快恢复供热。补水装置可以沿管线多点设置。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耗热量
- 3.1 热负荷
- 3.2 年耗热量
- 4 供热介质
- 4.1 介质选择
- 4.2 介质参数
- 4.3 水质
- 5 管网形式
- 6 供热调节
- 7 水力计算
- 7.1 一般规定
- 7.2 设计流量
- 7.3 计算参数
- 7.4 压力工况
- 7.5 水泵选择
- 8 管网布置与敷设
- 8.1 管网布置
- 8.2 管道敷设
- 8.3 管道材料及连接
- 8.4 热补偿
- 8.5 附件与设施
- 9 管道应力和作用力计算
- 10 厂站
- 10.1 一般规定
- 10.2 中继泵站
- 10.3 热水热力站和隔压站
- 10.4 蒸汽热力站
- 11 保温与防腐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保温计算
- 11.3 保温结构
- 11.4 防腐
- 12 供配电与照明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供配电
- 12.3 照明
- 13 热工监测与控制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管网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3 中继泵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4 热力站和隔压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5 管网监控系统
- 附录A 供热管网与建(构)筑物及其他管线的距离
- 附录B 地上敷设或管沟敷设钢质管道应力验算
- 附录C 供热管道保温计算
- C.1 架空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2 管沟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3 直埋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