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5 附件与设施
8.5.1 供热管网阀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水、蒸汽管网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
2 热水管网输送干线分段阀门的间距宜为2000m~3000m;输配干线分段阀门的间距宜为1000m~1500m。
3 长输管线上分段阀门的间距宜为4000m~5000m。
4 管道在进出综合管廊时,应在综合管廊外设置阀门。
8.5.2 热水供热管网的关断阀和分段阀均应采用双向密封阀门。
8.5.3 热水、凝结水管道的高点(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的高点)应设置放气装置。
8.5.4 热水、凝结水管道的放水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低点宜设置放水装置;
2 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0mm的干管,在低点、垂直升高管段前、分段阀门前宜设阻力小的永久性除污装置;
3 当管线在穿越河流、池塘等设施的低点设置除污及放水装置有困难时,应在穿越管段介质流向上游的管道上设置除污及放水装置;
4 热水管道放水装置的排放时间应符合表8.5.4的规定。
注:严寒地区采用表中规定的放水时间较小值。无冻结危险的地区,表中的规定可放宽。
8.5.8 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1.6MPa,且公称直径不小于500mm的热水管道或公称直径不小于300mm的蒸汽管道的阀门应设置旁通阀。旁通阀的直径宜为主阀门直径的1/10。
1 热水、蒸汽管网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
2 热水管网输送干线分段阀门的间距宜为2000m~3000m;输配干线分段阀门的间距宜为1000m~1500m。
3 长输管线上分段阀门的间距宜为4000m~5000m。
4 管道在进出综合管廊时,应在综合管廊外设置阀门。
8.5.2 热水供热管网的关断阀和分段阀均应采用双向密封阀门。
8.5.3 热水、凝结水管道的高点(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的高点)应设置放气装置。
8.5.4 热水、凝结水管道的放水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低点宜设置放水装置;
2 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0mm的干管,在低点、垂直升高管段前、分段阀门前宜设阻力小的永久性除污装置;
3 当管线在穿越河流、池塘等设施的低点设置除污及放水装置有困难时,应在穿越管段介质流向上游的管道上设置除污及放水装置;
4 热水管道放水装置的排放时间应符合表8.5.4的规定。
表8.5.4热水管道放水时间
8.5.5 蒸汽管道的低点和垂直升高的管段前应设置启动疏水和经常疏水装置。同一坡向的管段,顺坡每隔400m~500m,逆坡每隔200m~300m,应设置启动疏水和经常疏水装置。
8.5.6 经常疏水装置与管道连接处应设聚集凝结水的短管,短管直径应为管道直径的1/3~1/2.经常疏水管应连接在短管侧面。
8.5.7 经常疏水装置排出的凝结水,宜排入凝结水管道。当不能排入凝结水管时,应降温后排放,排放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的规定。
8.5.9 当动态水力分析需延长输送干线分段阀门关闭时间时,宜采用主阀并联旁通阀的方式。旁通阀直径可取主阀直径的1/4。主阀和旁通阀应按顺序操作,旁通阀必须在全开状态时主阀方可进行关闭操作,主阀关闭后才能关闭旁通阀。
8.5.10 由监控系统远程操作的阀门,旁通阀应与主阀连锁控制,主阀和旁通阀操作顺序应符合本标准第8.5.9条的规定。
8.5.11 热水管网宜设置管道泄漏报警系统。
8.5.12 地下敷设管道的检查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8m;
2 人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0.6m;
8.5.10 由监控系统远程操作的阀门,旁通阀应与主阀连锁控制,主阀和旁通阀操作顺序应符合本标准第8.5.9条的规定。
8.5.11 热水管网宜设置管道泄漏报警系统。
8.5.12 地下敷设管道的检查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8m;
2 人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0.6m;
3 干管保温结构表面与检查井地面距离不应小于0.6m;
4 人孔直径不应小于0.7m,人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并应对角布置,人孔应避开检查井内的管路附件;
5 检查井内至少应设置1个集水坑,并应设置于人孔下方;
6 检查井地面应低于管沟内底0.3m以上;
7 检查井内爬梯应设置安全护栏,爬梯高度大于4m时应设置中间平台。
8.5.13 当检查井内需更换的管路附件不能从人孔进出时,应在检查井顶板上设安装口或密封型可拆卸盖板。安装口或可拆卸盖板的尺寸和位置应保证需更换管路附件的出入和便于安装。
8.5.14 当检查井内设置电动阀门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检查井内空气温度、湿度满足电气装置的技术要求。
8.5.15 当地下敷设管道只需安装放气阀门时,可不设检查井,仅在地面设检查井口,放气阀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工作人员在地面上操作。
4 人孔直径不应小于0.7m,人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并应对角布置,人孔应避开检查井内的管路附件;
5 检查井内至少应设置1个集水坑,并应设置于人孔下方;
6 检查井地面应低于管沟内底0.3m以上;
7 检查井内爬梯应设置安全护栏,爬梯高度大于4m时应设置中间平台。
8.5.13 当检查井内需更换的管路附件不能从人孔进出时,应在检查井顶板上设安装口或密封型可拆卸盖板。安装口或可拆卸盖板的尺寸和位置应保证需更换管路附件的出入和便于安装。
8.5.14 当检查井内设置电动阀门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检查井内空气温度、湿度满足电气装置的技术要求。
8.5.15 当地下敷设管道只需安装放气阀门时,可不设检查井,仅在地面设检查井口,放气阀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工作人员在地面上操作。
8.5.16 中高支架地上敷设的管道,安装阀门、放水、放气、除污装置、热量计(流量计)的地方应设置操作平台。在跨越河流、峡谷等地段,应沿管道设置检修便桥。
8.5.17 中高支架操作平台的尺寸应保证维修人员的操作。检修便桥宽度不应小于0.6m。平台或便桥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
8.5.18 露天安装的电动阀门,其驱动装置和电气部分的防护等级应满足环境条件,并应有防止无关人员操作的防护措施。
8.5.19 地上敷设管道与地下敷设管道连接处,地面不得积水,连接处的地下构筑物或直埋管道的外护管应高出地面0.3m以上,管道穿入构筑物的孔洞及直埋管道的保温层应采取防止雨水进入的措施。
8.5.20 管道活动支座应采用滑动支座或刚性吊架。当管道敷设于高支架、悬臂支架、通行管沟或综合管廊内时,宜采用滚动支座或使用减摩材料的滑动支座;当管道运行时有垂直位移且对邻近支座的荷载影响较大时,应采用弹簧支座或弹簧吊架。
8.5.21 管路附件的设置应满足产品对安装直管段和防护等级的要求。
8.5.22 热水庭院管网在建筑热力入口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水、回水管上应设置阀门、温度计、压力表;
2 供水、回水管之间宜设置连通管;
3 供水管道上应设置过滤器,过滤器应位于调节阀、流量计、热量表之前;
4 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应分系统设置水力平衡调节装置,生活热水系统循环管上应按环路分别设置水力平衡调节装置。水力平衡调节装置的安装应满足产品的要求。
8.5.19 地上敷设管道与地下敷设管道连接处,地面不得积水,连接处的地下构筑物或直埋管道的外护管应高出地面0.3m以上,管道穿入构筑物的孔洞及直埋管道的保温层应采取防止雨水进入的措施。
8.5.20 管道活动支座应采用滑动支座或刚性吊架。当管道敷设于高支架、悬臂支架、通行管沟或综合管廊内时,宜采用滚动支座或使用减摩材料的滑动支座;当管道运行时有垂直位移且对邻近支座的荷载影响较大时,应采用弹簧支座或弹簧吊架。
8.5.21 管路附件的设置应满足产品对安装直管段和防护等级的要求。
8.5.22 热水庭院管网在建筑热力入口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水、回水管上应设置阀门、温度计、压力表;
2 供水、回水管之间宜设置连通管;
3 供水管道上应设置过滤器,过滤器应位于调节阀、流量计、热量表之前;
4 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应分系统设置水力平衡调节装置,生活热水系统循环管上应按环路分别设置水力平衡调节装置。水力平衡调节装置的安装应满足产品的要求。
条文说明
8.5.1 本条规定了供热管网阀门的设置要求。
1 市政管网一般在管线起点装设阀门,主要是考虑检修和切断故障段的需要。热水庭院管网分支多,但支线长度短,一般不在支线起点设阀门,而是将分支阀门设在热力入口。
8.5.19 本条规定是为防止地表水渗入管道保温层或进入地下构筑物。
8.5.20 本条为活动支座及支架设计的原则性要求。滚动支座或减摩材料的滑动支座可大大减小高支架、悬臂支架、通行管沟内支架的受力及结构尺寸。
8.5.21 调节阀、热量表及热力入口装置等管路附件,有一定的安装使用条件,为使这些管路附件能正常工作,并延长使用寿命,应在设计布置时满足其安装使用要求。
8.5.22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规定,集中供暖系统,在热力入口处应设置关断阀、温度计、压力表、过滤器、旁通阀、水力平衡装置。设置过滤器是为了保护控制装置及仪表,过滤网的规格应符合控制装置及仪表的要求。
根据建筑使用特点、热负荷变化规律、室内系统形式、供热介质温度及压力、调节控制方式等,在热力入口分系统设置管网时,应分系统设置调控和计量装置。生活热水系统循环管网也宜设调节装置,以平衡各支路循环水量,保证用水点的供水品质。
本条没有限制热量表的流量传感器安装在供水或回水管上,但安装位置应满足前后直管段和检修空间的要求。
1 市政管网一般在管线起点装设阀门,主要是考虑检修和切断故障段的需要。热水庭院管网分支多,但支线长度短,一般不在支线起点设阀门,而是将分支阀门设在热力入口。
2 热水管道分段阀门的作用是:①减少检修时的放水量(软化、除氧水),降低运行成本;②事故抢修时缩短放水、充水时间,加快抢修进度;③事故时切断故障段,保证尽可能多的用户正常运行,即增加供热的可靠性。根据第三项理由,输配干线的分段阀门间距要小一些。
3 长输管网通常管径较大,其阀门造价较高,从节省建设投资角度可将分段阀门的间距加大。但加大分段阀门间距,还应综合考虑阀门分段管段抢修时的放水、充水的能力,以及管段内容水的消纳和沿线排水设施的能力,要确保抢修管段的瞬时排水和抢修时间内不会产生次生灾害。
4 综合管廊要求其内敷设的压力管道在出现意外情况或事故时,应能快速可靠地通过阀门进行控制关断,便于管线维护人员的操作,需要在综合管廊外设置管道进出管廊的关断阀门及阀门井。
8.5.2 供热管网上的关断阀和分段阀在管网检修关断时,压力方向与正常运行时的水流方向可能不同,因此应采用双向密封阀门。
8.5.3 放气装置除排放管中空气外,也是保证管道充水、放水的必要装置。只有放气点的数量和管径足够时,才能保证充水、放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8.5.4 考虑供热管网建设及运行过程中,施工时的铁锈、泥土、焊渣等杂物不可避免地会部分残留于管道中,故建议干管设阻力小的永久性除污装置以防堵塞管道或损坏阀门。例如在管道底部设一定深度的除污短管。
放水装置的放水时间主要考虑冬季事故状态下能迅速放水,缩短抢修时间,以免供暖系统发生冻害。本条考虑较大管径的管道抢修恢复供热能在24h以内完成,较小管径能在12h内完成。本条放水时间均给出一定的幅度,严寒地区可以采用较小值。为了解决供热管网干管供水管高温热水放水困难的问题,可以采取暂停热源的加热、循环水泵继续运转的办法,直至回水充满放水管段再行放水,一般只需推迟放水1h~2h。
放水管管径与放水量、管道坡度、放水点数目、放气管设置情况、允许放水时间等因素有关,故本条只规定放水时间,未规定放水管管径。
8.5.5 参照《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及实际经验规定本条。
8.5.6 本条规定是便于凝结水的聚集,并防止污物堵塞经常疏水装置。
8.5.7 本条规定为满足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蒸汽供热系统的凝结水应尽量回收,尽可能减少凝结水损失,但疏水器凝结水的排放压力要高于凝结水管压力才有可能实现。必须排放的蒸汽凝结水应符合污水排放标准,特别应注意防止凝结水温度对排放点的热污染。《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的规定较多,条文中不宜一一列出,其中规定排放温度应小于或等于35℃。
8.5.8 本条规定管径较大的阀门应设置旁通阀,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降低闸阀开启力矩。
2)热水供热系统用软化除氧水补水,一般受制水能力的限制,补水能力不是很大,系统补水能力有限时需控制管道充水流量。
3)蒸汽管道启动暖管时需控制汽量,管道阀门装设口径较小的旁通阀作为控制阀门。气候较暖地区为缩短暖管时间,可适当加大旁通阀直径。
8.5.9 当动态水力分析结果表明阀门关闭过快时引起的压力瞬变值过高,可采用并联较小口径旁通阀的办法,以确保阀门不至关闭过快。
8.5.10 为使监控系统更好地实现远程操控,由监控系统远程操作的阀门,其旁通阀也应采用电动驱动装置,并按规定顺序操作阀门。
8.5.16~8.5.18 这三条对架空管道的操作、检修及安全防护提出了要求。3 长输管网通常管径较大,其阀门造价较高,从节省建设投资角度可将分段阀门的间距加大。但加大分段阀门间距,还应综合考虑阀门分段管段抢修时的放水、充水的能力,以及管段内容水的消纳和沿线排水设施的能力,要确保抢修管段的瞬时排水和抢修时间内不会产生次生灾害。
4 综合管廊要求其内敷设的压力管道在出现意外情况或事故时,应能快速可靠地通过阀门进行控制关断,便于管线维护人员的操作,需要在综合管廊外设置管道进出管廊的关断阀门及阀门井。
8.5.2 供热管网上的关断阀和分段阀在管网检修关断时,压力方向与正常运行时的水流方向可能不同,因此应采用双向密封阀门。
8.5.3 放气装置除排放管中空气外,也是保证管道充水、放水的必要装置。只有放气点的数量和管径足够时,才能保证充水、放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8.5.4 考虑供热管网建设及运行过程中,施工时的铁锈、泥土、焊渣等杂物不可避免地会部分残留于管道中,故建议干管设阻力小的永久性除污装置以防堵塞管道或损坏阀门。例如在管道底部设一定深度的除污短管。
放水装置的放水时间主要考虑冬季事故状态下能迅速放水,缩短抢修时间,以免供暖系统发生冻害。本条考虑较大管径的管道抢修恢复供热能在24h以内完成,较小管径能在12h内完成。本条放水时间均给出一定的幅度,严寒地区可以采用较小值。为了解决供热管网干管供水管高温热水放水困难的问题,可以采取暂停热源的加热、循环水泵继续运转的办法,直至回水充满放水管段再行放水,一般只需推迟放水1h~2h。
放水管管径与放水量、管道坡度、放水点数目、放气管设置情况、允许放水时间等因素有关,故本条只规定放水时间,未规定放水管管径。
8.5.5 参照《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及实际经验规定本条。
8.5.6 本条规定是便于凝结水的聚集,并防止污物堵塞经常疏水装置。
8.5.7 本条规定为满足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蒸汽供热系统的凝结水应尽量回收,尽可能减少凝结水损失,但疏水器凝结水的排放压力要高于凝结水管压力才有可能实现。必须排放的蒸汽凝结水应符合污水排放标准,特别应注意防止凝结水温度对排放点的热污染。《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的规定较多,条文中不宜一一列出,其中规定排放温度应小于或等于35℃。
8.5.8 本条规定管径较大的阀门应设置旁通阀,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降低闸阀开启力矩。
2)热水供热系统用软化除氧水补水,一般受制水能力的限制,补水能力不是很大,系统补水能力有限时需控制管道充水流量。
3)蒸汽管道启动暖管时需控制汽量,管道阀门装设口径较小的旁通阀作为控制阀门。气候较暖地区为缩短暖管时间,可适当加大旁通阀直径。
8.5.9 当动态水力分析结果表明阀门关闭过快时引起的压力瞬变值过高,可采用并联较小口径旁通阀的办法,以确保阀门不至关闭过快。
8.5.10 为使监控系统更好地实现远程操控,由监控系统远程操作的阀门,其旁通阀也应采用电动驱动装置,并按规定顺序操作阀门。
8.5.11由于供热系统能否安全可靠运行,涉及千家万户,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因此建议通过设置管道泄漏报警系统监测管道的运行状况。管道直埋敷设时,泄漏报警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CJJ/T254的规定。
8.5.12 补偿器、阀门、放水和除污装置等管路附件一般安装在检查井内,检查井的尺寸和技术要求需满足便于操作、存留部分管沟积水和保证人员安全的要求。
8.5.12 补偿器、阀门、放水和除污装置等管路附件一般安装在检查井内,检查井的尺寸和技术要求需满足便于操作、存留部分管沟积水和保证人员安全的要求。
3 干管距离检查井地面0.6m以上是考虑事故情况下,检查井一侧的人孔已无法使用,人员可从管下通过,迅速自另一人孔撤离。
4 检查井设2个人孔是为了便于通风和降温,以及人员进出的便利和安全。
7 检查井内爬梯高度大于4m时,使用爬梯的人员万一脱手就可能发生伤亡事故,因此要求安装护栏及增加中间平台。
8.5.13 本条主要考虑满足检查井内管路附件更换的需要,管路附件主要包括阀门、补偿器、弯头、三通等。当检查井采用预制装配盖板时,可利用预制盖板便于拆装的特性作为检查井的安装口使用。
8.5.14 阀门电动驱动装置的防护能力一般能满足地下检查井的环境条件,但供电装置的防护能力可能较低,设计时应加以注意。
8.5.15 当管道上只需安装放气阀门时,因放气阀占用空间较小,操作时放水较少,可不设集水坑等构筑物。如管道埋设较浅,可将放气阀引至井口附近,工作人员可以在地面操作阀门;如管道埋设较深,通过特制加长工具也能使工作人员在地面上直接操作阀门。
8.5.13 本条主要考虑满足检查井内管路附件更换的需要,管路附件主要包括阀门、补偿器、弯头、三通等。当检查井采用预制装配盖板时,可利用预制盖板便于拆装的特性作为检查井的安装口使用。
8.5.14 阀门电动驱动装置的防护能力一般能满足地下检查井的环境条件,但供电装置的防护能力可能较低,设计时应加以注意。
8.5.15 当管道上只需安装放气阀门时,因放气阀占用空间较小,操作时放水较少,可不设集水坑等构筑物。如管道埋设较浅,可将放气阀引至井口附近,工作人员可以在地面操作阀门;如管道埋设较深,通过特制加长工具也能使工作人员在地面上直接操作阀门。
8.5.19 本条规定是为防止地表水渗入管道保温层或进入地下构筑物。
8.5.20 本条为活动支座及支架设计的原则性要求。滚动支座或减摩材料的滑动支座可大大减小高支架、悬臂支架、通行管沟内支架的受力及结构尺寸。
8.5.21 调节阀、热量表及热力入口装置等管路附件,有一定的安装使用条件,为使这些管路附件能正常工作,并延长使用寿命,应在设计布置时满足其安装使用要求。
8.5.22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规定,集中供暖系统,在热力入口处应设置关断阀、温度计、压力表、过滤器、旁通阀、水力平衡装置。设置过滤器是为了保护控制装置及仪表,过滤网的规格应符合控制装置及仪表的要求。
根据建筑使用特点、热负荷变化规律、室内系统形式、供热介质温度及压力、调节控制方式等,在热力入口分系统设置管网时,应分系统设置调控和计量装置。生活热水系统循环管网也宜设调节装置,以平衡各支路循环水量,保证用水点的供水品质。
本条没有限制热量表的流量传感器安装在供水或回水管上,但安装位置应满足前后直管段和检修空间的要求。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8.4 热补偿
- 下一节:9 管道应力和作用力计算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耗热量
- 3.1 热负荷
- 3.2 年耗热量
- 4 供热介质
- 4.1 介质选择
- 4.2 介质参数
- 4.3 水质
- 5 管网形式
- 6 供热调节
- 7 水力计算
- 7.1 一般规定
- 7.2 设计流量
- 7.3 计算参数
- 7.4 压力工况
- 7.5 水泵选择
- 8 管网布置与敷设
- 8.1 管网布置
- 8.2 管道敷设
- 8.3 管道材料及连接
- 8.4 热补偿
- 8.5 附件与设施
- 9 管道应力和作用力计算
- 10 厂站
- 10.1 一般规定
- 10.2 中继泵站
- 10.3 热水热力站和隔压站
- 10.4 蒸汽热力站
- 11 保温与防腐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保温计算
- 11.3 保温结构
- 11.4 防腐
- 12 供配电与照明
- 12.1 一般规定
- 12.2 供配电
- 12.3 照明
- 13 热工监测与控制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管网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3 中继泵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4 热力站和隔压站参数监测与控制
- 13.5 管网监控系统
- 附录A 供热管网与建(构)筑物及其他管线的距离
- 附录B 地上敷设或管沟敷设钢质管道应力验算
- 附录C 供热管道保温计算
- C.1 架空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2 管沟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C.3 直埋敷设管道保温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