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2 材料力学性能
5.2.1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的规定采用,也可按表5.2.1-1采用;锚栓的性能等级应按所用钢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fstk及屈强比fyk/fstk确定,相应性能指标应按表5.2.1-2采用;普通钢筋的屈服强度值fyk、极限强度标准值fstk应按表5.2.1-3采用。
表5.2.1-1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N/m㎡)
注:表中厚度是指计算点的钢材厚度;对轴心受力构件是指截面中较厚板件的厚度。
表5.2.1-2 碳素钢及合金钢锚栓的性能指标
注:1 性能等级3.6表示:fstk=300N/m㎡,fyk/fstk=0.6;
2 伸长率δ5表示:试样的标距等于10倍直径时的伸长率。
2 伸长率δ5表示:试样的标距等于10倍直径时的伸长率。
表5.2.1-3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
5.2.2 不锈钢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其屈服强度标准值σ0.2除以系数1.15采用,其抗剪强度设计值可按其抗拉强度设计值的0.58倍采用;不锈钢锚栓的性能等级应按所用钢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fstk及屈服强度标准值fyk确定,相应性能指标应按表5.2.2采用。
表5.2.2 奥氏体不锈钢锚栓的性能指标
注:d为锚栓公称直径。
5.2.3 铝合金型材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5.2.3采用。
表5.2.3 铝合金型材的强度设计值(N/m㎡)
5.2.4 耐候钢强度设计值应按本标准附录A取值。
5.2.5 钢结构连接强度设计值应按本标准附录B取值。
5.2.5 钢结构连接强度设计值应按本标准附录B取值。
5.2.6 GRC材料强度等级应按GRC材料抗弯强度标准值确定。GRC材料抗弯强度标准值(fMk)和比例极限强度标准值(fLk)应按表5.2.6采用。
表5.2.6 GRC材料强度标准值(N/m㎡)
式中:
fUk——GRC材料抗拉强度标准值(N/m㎡);
fMk——GRC材料抗弯强度标准值(N/m㎡);
fBk——GRC材料抗拉初裂强度标准值(N/m㎡);
fLk——GRC材料比例极限强度标准值(N/m㎡)。
5.2.8 GRC及其他材料的弹性模量可按表5.2.8的规定采用。
fUk——GRC材料抗拉强度标准值(N/m㎡);
fMk——GRC材料抗弯强度标准值(N/m㎡);
fBk——GRC材料抗拉初裂强度标准值(N/m㎡);
fLk——GRC材料比例极限强度标准值(N/m㎡)。
5.2.8 GRC及其他材料的弹性模量可按表5.2.8的规定采用。
表5.2.8 材料的弹性模量E(N/m㎡)
表5.2.9 材料的泊松比υ
表5.2.10 材料的线膨胀系数α(1/℃)
条文说明
5.2.1 钢材主要用于连接件、预埋件和支承钢结构,其计算和设计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进行;锚栓材料性能等级及机械性能指标,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1确定。
5.2.2 不锈钢材料(管材、棒材、型材)主要用于GRC外墙的连接件和支承结构,其强度设计值比照钢结构的安全度略有增大,总安全系数约为1.6。
5.2.3 铝合金型材的强度设计值根据《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2003的规定按下式计算:
铝型材的强度标准值fak,一般取为σpo.2。σpo.2指铝材有0.2%残余变形时所对应的应力值,即铝型材的条件屈服强度。σpo.2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GB/T 5237的规定取用。
5.2.6 GRC材料与其他传统材料一样,其强度具有变异性,一般采用标准值来表示,其值的大小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采用概率分布的0.05分位值确定(图13)。当前,国际上也广泛采用该分位值来确定GRC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另一方面,在正常生产管理条件下,GRC材料强度标准值的大小又受生产工艺和材料配比控制。针对GRC强度的上述变化特点,也为了科学合理地解决GRC材料强度标准值的确定方法,当前国际上一般采用实验方法或通过制定GRC材料强度等级的方法来确定GRC材料强度标准值。
又如国际GRC协会(GRCA)编制的《GRC实用设计指南》规定将GRC材料的强度标准值的变化范围按三个强度等级划分,其各项性能指标(标准值)如表2所示;在GRC构件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只需根据经验按表2选定的强度等级对应的强度指标(标准值)作为设计计算依据即可。
显然,国际GRCA编制的《GRC实用设计指南》规定的采用强度等级的方法对于设计计算来说更为快捷方便。
为此,本标准确定采用强度等级的方法来划分GRC材料的强度值变化范围。本标准表5.2.6中的强度等级及性能指标,系根据我国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及GRC的应用技术水平并经实验验证后确定的。
5.2.7 本标准公式(5.2.7-1)和公式(5.2.7-2)系根据国际GRCA编制的《GRC实用设计指南》规定的经验公式确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材料
- 3.1 一般规定
- 3.2 金属材料
- 3.3 建筑密封材料
- 3.4 其他材料
- 4 建筑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2 性能与检测要求
- 4.3 建筑构造设计
- 4.4 GRC构件的构造与连接设计
- 4.5 防火与防雷设计
- 5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5.1 一般规定
- 5.2 材料力学性能
- 5.3 荷载与作用
- 5.4 作用效应组合
- 5.5 连接设计
- 5.6 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 5.7 抗裂验算
- 5.8 锚固承载力设计
- 6 GRC平板结构设计
- 6.1 GRC平板
- 6.2 横梁
- 6.3 立柱
- 7 GRC带肋板结构设计
- 7.1 面板
- 7.2 加强肋
- 7.3 极限状态设计
- 8 GRC背附钢架板结构设计
- 8.1 GRC 面板
- 8.2 背附钢架设计
- 9 制作加工
- 9.1 一般规定
- 9.2 GRC构件制作
- 9.3 金属构件加工
- 9.4 检验
- 9.5 搬运和堆放
- 10 安装施工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运输和现场堆放
- 10.3 施工准备
- 10.4 安装施工
- 10.5 安装质量要求
- 11 验收
- 11.1 一般规定
- 11.2 进场验收
- 11.3 中间验收
- 11.4 竣工验收
- 12 维修与保养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检查与维修
- 12.3 清洗和保养
- 附录A 耐候钢强度设计值
- 附录B 钢结构连接强度设计值
- 附录C 预埋件设计
- 附录D 双向板计算系数
- 附录E GRC外墙分项工程验收表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