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3 地基与基础
4.3.1 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aE——调整后的地基承载力(kPa);
ζ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4.3.1采用;
fa——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采用。
表4.3.1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4.3.2 当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p≤faE(4.3.2-1)
pmax≤1.2faE(4.3.2-2)
式中:p——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kPa);
pmax——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最大压力(kPa)。
条文说明
4.3.1 在天然地基抗震验算中,对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调整系数的规定,主要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调整系数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中相关条文制定。
4.3.2 本条规定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中相关条文制定。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一般采用所谓“拟静力法”,此法假定地震作用如同静力,然后在这种条件下验算地基和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所列的公式主要是参考相关规范的规定提出的,压力的计算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即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取1.0的组合。
4.3.2 本条规定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中相关条文制定。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一般采用所谓“拟静力法”,此法假定地震作用如同静力,然后在这种条件下验算地基和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所列的公式主要是参考相关规范的规定提出的,压力的计算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即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取1.0的组合。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要求
- 3.1 抗震设防要求
- 3.2 抗震性能要求
- 3.3 地震反应计算
- 3.4 减震设计
- 3.5 地震反应观测
-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 4.1 一般规定
- 4.2 场地
- 4.3 地基与基础
- 4.4 可液化场地
-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5 地震作用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6 地震反应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 7.1 一般规定
-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 7.4 基础
- 7.5 支座
-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8 高架区间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震反应计算
- 8.3 抗震性能验算
- 8.4 抗震构造细节
- 8.5 抗震措施
- 9 高架车站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地震反应计算
- 9.3 抗震性能验算
- 9.4 抗震构造措施
-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4 抗震性能验算
- 10.5 抗震构造措施
- 附录A 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 附录B 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静力与动力分析方法
- B.1 桩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2 扩大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3 静力非线性分析
- B.4 动力非线性分析
- 附录C 多点输入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 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 D.1 桩基础等代弹簧
- D.2 扩大基础等代弹簧
- 附录E 反应位移法中土层位移的简单确定方法
- 附录F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抗剪能力计算方法
- F.1 柱式构件的抗剪能力
- F.2 板构件的抗剪能力
- 附录G 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1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2 钢管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3 钢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