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6.9.1 当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时,应对土体及其边界进行合理建模与处理。
6.9.2 当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时,计算模型的侧面人工边界距地下结构的距离不宜小于3倍地下结构水平有效宽度,且不宜采用完全固定或完全自由等不合理边界条件;底面人工边界宜取至设计地震作用基准面且距结构的距离不小于3倍地下结构竖向有效高度。
6.9.3 当进行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时,可采用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计算模型,按平面应变问题分析。当考虑地下车站结构的空间动力效应时,宜采用三维计算分析模型,且地下连续墙等受力板构件宜采用板壳单元建模。
6.9.4 地震输入可采用波动法或振动法。
6.9.1、6.9.2 采用动力分析时,由于直接输入地震波作用,因此应限制土层单元尺寸,通常竖向单元尺寸不大于1m即可满足要求。采用有限元法等数值方法求解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时一般需要从无限介质中取出有限尺寸的计算区域,地基无限性的模拟是通过在区域的边界上引入虚拟的人工边界加以实现的(图6)。模型边界一般采用粘性人工边界或粘弹性人工边界等合理的人工边界条件,且侧向人工边界应避免采用固定或自由等不合理的边界条件(图7)。
土层的选取范围,一般顶面取地表面,底面取设计地震作用基准面,水平向自结构侧壁至边界的距离宜至少取结构水平有效宽度的3倍(图8)。
图6 结构-地基整体分析中的人工边界示意图
1-广义结构;2-结构;3-基础;4-地面;5-地基无限域;6-地基有限域;7-人工边界;8-地基无限域
图7 合理的人工边界条件
1-自由表面;2-人工边界;3-有限元计算模型;4-粘性人工边界;5-粘弹性人工边界
图8 一般情况下计算模型选取范围
同时需要考虑以下两种特殊情况。当地下结构埋深较深,结构与基岩的距离小于3倍地下结构竖向有效高度时,计算模型底面边界取至基岩面(图9);当地下结构埋深嵌入基岩,此时计算模型底面边界需取至基岩面以下(图10)。
图9 埋深较深时计算模型
图10 地下结构嵌入基岩时计算模型
1-基岩面;2-基岩
6.9.3 当隧道或地下车站结构沿纵向结构形式连续、规则、横向断面构造不变,周围土层沿纵向分布一致时,可只沿横向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抗震分析可近似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当结构形式变化较大,土层条件不均匀时需要按空间问题进行三维建模求解。
6.9.4 当采用波动法输入时,考虑波的传播特性,在人工边界上按位移或应力边界条件实现入射波动的能量输入。当采用振动法输入时,一般采用输入基岩加速度,结构对于基岩做相对运动,在结构上施加惯性力来实现。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下一节: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要求
- 3.1 抗震设防要求
- 3.2 抗震性能要求
- 3.3 地震反应计算
- 3.4 减震设计
- 3.5 地震反应观测
-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 4.1 一般规定
- 4.2 场地
- 4.3 地基与基础
- 4.4 可液化场地
-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5 地震作用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 6 地震反应计算
- 6.1 一般规定
-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 7.1 一般规定
-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 7.4 基础
- 7.5 支座
-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8 高架区间结构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震反应计算
- 8.3 抗震性能验算
- 8.4 抗震构造细节
- 8.5 抗震措施
- 9 高架车站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地震反应计算
- 9.3 抗震性能验算
- 9.4 抗震构造措施
-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 10.4 抗震性能验算
- 10.5 抗震构造措施
- 附录A 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 附录B 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静力与动力分析方法
- B.1 桩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2 扩大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 B.3 静力非线性分析
- B.4 动力非线性分析
- 附录C 多点输入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 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 D.1 桩基础等代弹簧
- D.2 扩大基础等代弹簧
- 附录E 反应位移法中土层位移的简单确定方法
- 附录F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抗剪能力计算方法
- F.1 柱式构件的抗剪能力
- F.2 板构件的抗剪能力
- 附录G 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1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2 钢管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G.3 钢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