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1 降雨量和雨水水质
3.1.1 降雨量应根据当地近期10年以上降雨量资料确定。当资料缺乏时可参考附录A。
3.1.2 雨水水质应以实测资料为准。屋面雨水经初期径流弃流后的水质,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如下经验值: SS 20~40mg/L;色度10~40度。
3.1.1 对降雨量资料的选取作出规定。
在本规范的计算中涉及的降雨资料主要有:当地多年平均(频率为50%)最大24h降雨,近似于2年一遇24h降雨量;当地1年一遇24h降雨量;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前者可在各省(区)《水文手册》中查到,或在附录A的雨量等值线图上查出,后者为目前各地正在使用着的雨水排除计算公式,1年一遇降雨量需要收集当地文献报道的数据加工整理得到。需要参考的降雨资料有:年均降雨量;年均最大3d、7d降雨量;年均最大月降雨量。图1给出全国年均降雨量等值线图,其余资料需在当地收集。
各雨量数据或公式参数通过近10年以上的降雨量资料整理才更具代表性,据此设计的雨水利用工程才更接近实际。附录A的降雨资料来源于:《中国主要城市降雨雨强分布和Ku波段的降雨衰减》(孙修贵主编,气象出版社出版)和《中国暴雨》(王家祁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表1为北京地区不同典型降雨量数据,资料来源于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3.1.2提供雨水水质资料。
1 确定雨水径流的水质,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1)天然雨水
在降落到下垫面前,天然雨水的水质良好,其 平均为20~60mg/L,SS平均小于20mg/L。但在酸雨地区雨水pH值常小于5.6。
雨水在降落过程中被大气中的污染物污染。一般称pH值小于5.60的降水为酸雨;年平均降水pH值小于5.60的地区为酸雨地区。目前,我国年均降水pH值小于5.60的地区已达全国面积的40%左右。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酸雨全年出现几率大于50%。降水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pH值低,夏季高。
2)建筑与小区雨水径流
建筑与小区的雨水径流水质受城市地理位置、下垫面性质及所用建筑材料、下垫面的管理水平、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间间隔、气温、日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径流水质波动范围大。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气候、降雨类型、降雨量和强度、降雨时间间隔等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径流水质也不相同。如北京市平屋面(坡度<2.5%)雨水径流的 和SS变化范围分别为20~2000mg/L和0~800mg/L;而上海市平屋面雨水径流的 和SS仅为4~90mg/L和0~50mg/L。即便是同一地区,下垫面材料、形式、气温、日照等的差异也会影响径流水质。如上海市坡屋面雨水径流的 和SS变化范围分别为5~280mg/L和0~80mg/L,与平屋面有较大差别。
目前某些城市的平屋面使用沥青油毡类防水材料。受日照、气温及材料老化等因素的影响,表面离析分解释放出有机物,是径流中 的主要来源。而瓦质屋面因所使用建筑材料稳定,其径流水质较好。据北京市实测资料,在降雨初期,瓦质屋面径流的 仅为沥青平屋面的30%~80%。
3)径流水质的污染物
影响径流水质的污染源主要是表面沉积物及表面建筑材料的分解析出物,主要污染物指标为 重金属、磷、石油类物质等。虽然某些城市已对雨水径流进行了一些测试分析并积累了一些数据,但一般历时较短且所研究的径流类型也有限。至今还未建成可供我国各地城市使用并包含各种类型径流的径流水质数据库。
4)水质随降雨历时的变化
建筑物屋面、小区内道路径流的水质随着降雨过程的延续逐渐改善并趋向稳定。可靠的水质指标需作雨水径流的现场测试,并根据当地情况确定所需测定的指标及取样频率。在无测试资料时,可参照经验值选取污染物的浓度。
降雨初期,因径流对下垫面表面污染物的冲刷作用,初期径流水质较差。随着降雨过程延续,表面污染物逐渐减少,后期径流水质得以改善。北京统计资料表明,若降雨量小于10mm,屋面径流污染物总量的70%以上包含于初期降雨所形成的2mm径流中。北京和上海的统计资料均表明,降雨量达2mm径流后水质基本趋向稳定,故建议以初期2~3mm降雨径流为界,将径流区分为初期径流和持续期径流。
2 初期雨水径流弃流后的雨水水质
根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针对北京市降雨的研究成果,屋面雨水水质经初期径流弃流后可达到 100mg/L左右;SS 20~40mg/L;色度10~40度;并且提出北京城区雨水水质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根据试验分析得到,雨水径流的可生化性差, 平均范围为0.1~0.2。
3 不同城市雨水水质参考资料(见表2~表4)
南京某居住小区以瓦屋面为主,屋面径流和小区内道路 分别为30~550mg/L和200~900mg/L。而在夏初梅雨时,因连续降雨,径流水质较好。屋面径流仅为 30~70mg/L。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3 水量与水质
- 下一节:3.2 用水定额和水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水量与水质
- 3.1 降雨量和雨水水质
- 3.2 用水定额和水质
- 4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
- 4.1 一般规定
- 4.2 雨水径计算
- 4.3 系统选型
- 5 雨水收集
- 5.1 一般规定
- 5.2 屋面集水沟
- 5.3 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 5.4 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 5.5 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 5.6 雨水弃流
- 5.7 雨水排除
- 6 雨水入渗
- 6.1 一般规定
- 6.2 渗透设施
- 6.3 渗透设施计算
- 7 雨水储存与回用
- 7.1 一般规定
- 7.2 储存设施
- 7.3 雨水供水系统
- 7.4 系统控制
- 8 水质处理
- 8.1 处理工艺
- 8.2 处理设施
- 8.3 雨水处理站
- 9 调蓄排放
- 10 施工安装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埋地渗透设施
- 10.3 透水地面
- 10.4 管道敷设
- 10.5 设备安装
- 11 工程验收
- 11.1 管道水压试验
- 11.2 验收
- 12 运行管理
- 附录A 全国各大城市降雨量资料
- 附录B 深度系数和形状系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