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4.3.1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力,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计算确定。
4.3.2 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
4.3.3 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和散射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D采用。
4.3.4 采用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时,当地的大气透明度等级应根据本规范附录E及夏季大气压力按表4.3.4确定。
4.3.2 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
4.3.3 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和散射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D采用。
4.3.4 采用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时,当地的大气透明度等级应根据本规范附录E及夏季大气压力按表4.3.4确定。
表4.3.4 大气透明度等级
条文说明
4.3.1 本条规定了确定太阳辐射照度的基本原则。本规范附录C所列数据是推算值,非实测值。
本规范所给出的太阳辐射照度值是根据地理纬度和7月大气透明度,并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应用相关太阳辐射的研究成果通过计算确定的。
关于计算太阳辐射照度的基础数据及其确定方法说明如下:这里所说的基础数据,是指垂直于太阳光线表面上的直接辐射照度S和水平面上的总辐射照度Q。原规范的基础数据是基于观测记录用逐时的S和Q值,采用近10年中每年6月至9月内舍去15个~20个高峰值的较大值的历年平均值。实践证明,这一统计方法虽然较为烦琐,但它所确定的基础数据的量值已为大家所接受。本规范参照这一量值。根据我国相关太阳辐射研究中给出的不同大气透明度和不同太阳高度角下的S和Q值,按照不同纬度、不同时刻(6~18时)的太阳高度角用内插法确定太阳辐射照度。
4.3.2 本条规定了垂直面和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
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的:
式中:Jzz——各朝向垂直面上的太阳总辐射照度(W/㎡);
Jzp——水平面上的太阳总辐射照度(W/㎡);
Jz——各朝向垂直面的直接辐射照度(W/㎡);
Jp——水平面的直接辐射照度(W/㎡);
D——散射辐射照度(W/㎡);
Df——地面反射辐射照度(W/㎡)。
各纬度带和各大气透明度等级的计算结果列于本规范附录C。
4.3.3 本条规定了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根据相关资料,将3mm厚的普通平板玻璃定义为标准玻璃。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和散射辐射照度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的:
式中:Jcz——各朝向垂直面和水平面透过标准窗玻璃的直接辐射照度(W/㎡);
μθ——太阳直接辐射入射率;
Dcz——透过各朝向垂直面标准窗玻璃的散射辐射照度(W/㎡);
Dcp——透过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散射辐射照度(W/㎡);
μd——太阳散射辐射入射率。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各纬度带和各大气透明度等级的计算结果列于本规范附录E。
4.3.4 本条规定了当地大气透明度等级的确定方法。
为了按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查取当地的太阳辐射照度值,需要确定当地的计算大气透明度等级。为此,本条给出了根据当地大气压力确定大气透明度的等级,并在本规范附录E中给出了夏季空气调节用的计算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本规范所给出的太阳辐射照度值是根据地理纬度和7月大气透明度,并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应用相关太阳辐射的研究成果通过计算确定的。
关于计算太阳辐射照度的基础数据及其确定方法说明如下:这里所说的基础数据,是指垂直于太阳光线表面上的直接辐射照度S和水平面上的总辐射照度Q。原规范的基础数据是基于观测记录用逐时的S和Q值,采用近10年中每年6月至9月内舍去15个~20个高峰值的较大值的历年平均值。实践证明,这一统计方法虽然较为烦琐,但它所确定的基础数据的量值已为大家所接受。本规范参照这一量值。根据我国相关太阳辐射研究中给出的不同大气透明度和不同太阳高度角下的S和Q值,按照不同纬度、不同时刻(6~18时)的太阳高度角用内插法确定太阳辐射照度。
4.3.2 本条规定了垂直面和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
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的:
Jzp——水平面上的太阳总辐射照度(W/㎡);
Jz——各朝向垂直面的直接辐射照度(W/㎡);
Jp——水平面的直接辐射照度(W/㎡);
D——散射辐射照度(W/㎡);
Df——地面反射辐射照度(W/㎡)。
各纬度带和各大气透明度等级的计算结果列于本规范附录C。
4.3.3 本条规定了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根据相关资料,将3mm厚的普通平板玻璃定义为标准玻璃。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和散射辐射照度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的:
μθ——太阳直接辐射入射率;
Dcz——透过各朝向垂直面标准窗玻璃的散射辐射照度(W/㎡);
Dcp——透过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散射辐射照度(W/㎡);
μd——太阳散射辐射入射率。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各纬度带和各大气透明度等级的计算结果列于本规范附录E。
4.3.4 本条规定了当地大气透明度等级的确定方法。
为了按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查取当地的太阳辐射照度值,需要确定当地的计算大气透明度等级。为此,本条给出了根据当地大气压力确定大气透明度的等级,并在本规范附录E中给出了夏季空气调节用的计算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4.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下一节:5 供暖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 4.1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 4.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4.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5 供暖
- 5.1 一般规定
- 5.2 热负荷
- 5.3 散热器供暖
- 5.4 热水辐射供暖
- 5.5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5.6 热风供暖及空气幕
- 5.7 电热供暖
- 5.8 供暖管道
- 5.9 供暖热计量及供暖调节
- 6 通风
- 6.1 一般规定
- 6.2 自然通风
- 6.3 机械通风
- 6.4 事故通风
- 6.5 隔热降温
- 6.6 局部排风罩
- 6.7 风管设计
- 6.8 设备选型与配置
- 6.9 防火与防爆
- 7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 7.1 一般规定
- 7.2 除尘
- 7.3 有害气体净化
- 7.4 设备布置
- 7.5 排气筒
- 7.6 抑尘及真空清扫
- 7.7 粉尘输送
- 8 空气调节
- 8.1 一般规定
- 8.2 负荷计算
- 8.3 空气调节系统
- 8.4 气流组织
- 8.5 空气处理
- 9 冷源与热源
- 9.1 一般规定
- 9.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 9.3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9.4 热泵
- 9.5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9.6 冷热电联供
- 9.7 蓄冷、蓄热
- 9.8 换热装置
- 9.9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9.10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
- 9.11 制冷和供热机房
- 10 矿井空气调节
- 10.1 井筒保温
- 10.2 深热矿井空气调节
- 11 监控与控制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11.3 供暖系统
- 11.4 通风系统
- 11.5 除尘与净化系统
- 11.6 空气调节系统
- 11.7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
- 12 消声与隔震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消声与隔声
- 12.3 隔振
- 13 绝热与防腐
- 13.1 绝热
- 13.2 防腐
- 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简化统计方法
- 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 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 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设计用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 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 附录H 自然通风的计算
- 附录J 局部送风的计算
- 附录K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 附录L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空调工况制冷量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