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4.3 线管与线槽安装及布线
14.3.1 线管与线槽安装及布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和《智能建筑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的有关规定。
14.3.2 强、弱电线应分开在不同线槽内敷设。当强、弱电线槽交错时,强电线槽应在弱电线槽之上,两者间距不应小于300mm。
14.3.3 线缆(光缆)敷设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槽内线缆应排列整齐,不拧绞;线缆出现交叉时,交叉处应粗线在下,细线在上;不同电压的线缆应分类绑扎,并应固定牢固。
2 线管内穿入多根线缆时,线缆之间不应相互拧绞,线管内不应有接头,接头应在线盒(箱)处连接。
3 不同回路、不同电压、交流与直流的导线不应穿入同一根线管内,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
4 线管出线终端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应采用金属软管连接,不应将线缆直接裸露。
5 敷设至设备处的导线预留长度不应少于150mm,敷设至控制器的导线预留长度不应少于控制器安装高度的1.5倍。
6 进入机柜后的线缆应分别进入机架内分线槽或分别绑扎固定。
7 敷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20倍光缆外径,光缆的牵引端头应做好技术处理。
14.3.4 设备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线前应根据施工图编号校对线路,同根导线两端应套上相应编号的接线端子,进入端子的导线应留适当余量。
2 连接电缆应排列整齐,避免交叉,固定应牢固。
3 接线完毕应认真检查线路,并在适当部位对导线标识。
14.3.2 强、弱电线应分开在不同线槽内敷设。当强、弱电线槽交错时,强电线槽应在弱电线槽之上,两者间距不应小于300mm。
14.3.3 线缆(光缆)敷设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槽内线缆应排列整齐,不拧绞;线缆出现交叉时,交叉处应粗线在下,细线在上;不同电压的线缆应分类绑扎,并应固定牢固。
2 线管内穿入多根线缆时,线缆之间不应相互拧绞,线管内不应有接头,接头应在线盒(箱)处连接。
3 不同回路、不同电压、交流与直流的导线不应穿入同一根线管内,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
4 线管出线终端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应采用金属软管连接,不应将线缆直接裸露。
5 敷设至设备处的导线预留长度不应少于150mm,敷设至控制器的导线预留长度不应少于控制器安装高度的1.5倍。
6 进入机柜后的线缆应分别进入机架内分线槽或分别绑扎固定。
7 敷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20倍光缆外径,光缆的牵引端头应做好技术处理。
14.3.4 设备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线前应根据施工图编号校对线路,同根导线两端应套上相应编号的接线端子,进入端子的导线应留适当余量。
2 连接电缆应排列整齐,避免交叉,固定应牢固。
3 接线完毕应认真检查线路,并在适当部位对导线标识。
条文说明
14.3.2 线管在穿过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应装接线盒、金属软管等补偿装置,并做好接地柔性跨接。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4.2 现场监控仪表与设备安装
- 下一节:14.4 中央监控与管理系统安装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3.1 施工技术管理
- 3.2 施工质量管理
- 3.3 材料于设备质量管理
- 3.4 安全与环境保护
- 4 金属风管与配件制作
- 4.1 一般规定
- 4.2 金属风管制作
- 4.3 配件制作
- 4.4 质量检查
- 5 非金属与复合风管及配件制作
- 5.1 一般规定
- 5.2 聚氨酯铝箔与酚醛铝箔复合风管及配件制作
- 5.3 玻璃纤维复合风管与配件制作
- 5.4 玻镁复合风管与配件制作
- 5.5 硬聚氯乙烯风管与配件制作
- 5.6 质量检查
- 6 风阀与部件制作
- 6.1 一般规定
- 6.2 风阀
- 6.3 风罩与风帽
- 6.4 风口
- 6.5 消声器、消声风管、消声弯头及消声静压箱
- 6.6 软接风管
- 6.7 过滤器
- 6.8 风管内加热器
- 6.9 质量检查
- 7 支吊架制作与安装
- 7.1 一般规定
- 7.2 支吊架制作
- 7.3 支吊架安装
- 7.4 装配式管道吊架安装
- 7.5 质量检查
- 8 风管与部件安装
- 8.1 一般规定
- 8.2 金属风管安装
- 8.3 非金属与复合风管安装
- 8.4 软接风管安装
- 8.5 风口安装
- 8.6 风阀安装
- 8.7 消声器、静压箱、过滤器、风管内加热器安装
- 8.8 质量检查
- 9 空气处理设备安装
- 9.1 一般规定
- 9.2 空调末端装置安装
- 9.3 风机安装
- 9.4 空气处理机组与空气热回收装置安装
- 9.5 质量检查
- 10 空调冷热源与辅助设备安装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蒸汽压缩式制冷(热泵)机组安装
- 10.3 吸收式制冷机组安装
- 10.4 冷却塔安装
- 10.5 换热设备安装
- 10.6 蓄热蓄冷设备安装
- 10.7 软化水装置安装
- 10.8 水泵安装
- 10.9 制冷制热附属设备安装
- 10.10 质量检查
- 11 空调水系统管道与附件安装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管道连接
- 11.3 管道安装
- 11.4 阀门与附件安装
- 11.5 质量检查
- 12 空调制冷剂管道与附件安装
- 12.1 一般规定
- 12.2 管道安装
- 12.3 阀门与附件安装
- 12.4 质量检查
- 13 防腐与绝热
- 13.1 一般规定
- 13.2 管道与设备防腐
- 13.3 空调水系统管道与设备绝热
- 13.4 空调风管系统与设备绝热
- 13.5 质量检查
- 14 监测与控制系统安装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现场监控仪表与设备安装
- 14.3 线管与线槽安装及布线
- 14.4 中央监控与管理系统安装
- 14.5 质量检查
- 15 检测与试验
- 15.1 一般规定
- 15.2 风管强度与严密性试验
- 15.3 风管系统严密性试验
- 15.4 水系统阀门水压试验
- 15.5 水系统管道水压试验
- 15.6 冷凝水管道通水试验
- 15.7 管道冲洗试验
- 15.8 开式水箱(罐)满水试验和换热器及密闭容器水压试验
- 15.9 风机盘管水压试验
- 15.10 制冷系统试验
- 15.11 通风与空调设备电气检测与试验
- 16 通风与空调系统试运行与调试
- 16.1 一般规定
- 16.2 设备单机试运转与调试
- 16.3 系统无生产负荷下的联合试运行与调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