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1 古典园林
5.1.1 古典园林 classical garden
对古代园林和具有典型古代园林风格的园林作品的统称。
5.1.2 传统园林 traditional garden
根据历史、文化和习俗而建的园林。
5.1.3 囿 you garden,hunting garden
中国古代早期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类型。
5.1.4 苑 yuan garden
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
5.1.5 皇家园林 imperial garden,royal garden
古代皇帝或皇室享用的,以游乐、狩猎、休闲为主,兼有执政、居住等功能的园林。
5.1.6 私家园林 private garden
古代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拥有的庭院式园林。
5.1.7 寺庙园林 temple garden
寺庙、宫观和祠院等宗教建筑的附属花园。
5.1.8 文人园林 literati garden
中国古代文人为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追求诗情画意所建或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5.1.9 苏州园林 Suzhou gardens
泛指中国苏州地区古代建造的或者承传了当地典型造园技法的园林。
对古代园林和具有典型古代园林风格的园林作品的统称。
5.1.2 传统园林 traditional garden
根据历史、文化和习俗而建的园林。
5.1.3 囿 you garden,hunting garden
中国古代早期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类型。
5.1.4 苑 yuan garden
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
5.1.5 皇家园林 imperial garden,royal garden
古代皇帝或皇室享用的,以游乐、狩猎、休闲为主,兼有执政、居住等功能的园林。
5.1.6 私家园林 private garden
古代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拥有的庭院式园林。
5.1.7 寺庙园林 temple garden
寺庙、宫观和祠院等宗教建筑的附属花园。
5.1.8 文人园林 literati garden
中国古代文人为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追求诗情画意所建或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5.1.9 苏州园林 Suzhou gardens
泛指中国苏州地区古代建造的或者承传了当地典型造园技法的园林。
条文说明
5.1.1 古典园林
古代园林中,能够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的统称。如,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和伊斯兰古典园林等。
5.1.2 传统园林
根据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和手法建设的园林都称之为传统园林。其与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中最重要的区别如下:园林要素中无论园林建筑形式、小品风格、植物种植方法以及园林意境各方面均与传统文化观念一致;而现代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灵活多变,适应现代人对园林形态、园林功能的需求,其造园手法不拘泥于传统。
5.1.3 囿
囿是最早见于中国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也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雏形。
5.1.4 苑
“苑,所以养禽兽囿也。”(引自《说文》)。中国秦汉以后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园林,又称宫苑。大的苑广袤百里,有天然植被、野生或畜养飞禽走兽,并建有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小的苑筑在宫中。此外,还有建在郊外或其他地方的称为离宫别苑。
5.1.5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宫苑”、“园囿”、“御苑”等,主要为皇帝或国王所服务,以游乐、狩猎、休闲为主,兼有执政、居住、祭祀、召见大臣、举行朝会、休养生息等功能。皇家园林历史源远流长,从秦汉时期的宫苑建筑、魏晋南北朝的御苑到清代的皇家园林,与中国封建社会始末同步,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总体来看,规模宏大、布局完整、陈设完备、功能齐全、堂皇壮丽是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由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种类型组成。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都是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
5.1.6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经营者一般是王公贵族、商贾富甲、文人官宦等,属于社会个体的私人财产,也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其中,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这三大地方风格园林最具特色。代表有苏州四大名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岭南四大名园:梁园、余荫山房、可园、清晖园,另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一定的私家园林。
5.1.7 寺庙园林
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5.1.8 文人园林
中国古代文人为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追求诗情画意所建的园林。
5.1.9 苏州园林
特指苏州地区的古代园林,以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特指苏州地区的古代园林,以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以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为代表的一批苏州园林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地方园林中,具有典型特色的还有结合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满足岭南人生活需求的园林,称之为岭南园林;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受巴蜀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影响,萌芽于先秦、兴盛于唐宋孕育发展的巴蜀园林。此外还有西藏园林、青海园林、新疆园林、内蒙古园林以及盐商园林等种类。
古代园林中,能够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的统称。如,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和伊斯兰古典园林等。
5.1.2 传统园林
根据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和手法建设的园林都称之为传统园林。其与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中最重要的区别如下:园林要素中无论园林建筑形式、小品风格、植物种植方法以及园林意境各方面均与传统文化观念一致;而现代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灵活多变,适应现代人对园林形态、园林功能的需求,其造园手法不拘泥于传统。
5.1.3 囿
囿是最早见于中国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也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雏形。
5.1.4 苑
“苑,所以养禽兽囿也。”(引自《说文》)。中国秦汉以后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园林,又称宫苑。大的苑广袤百里,有天然植被、野生或畜养飞禽走兽,并建有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小的苑筑在宫中。此外,还有建在郊外或其他地方的称为离宫别苑。
5.1.5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宫苑”、“园囿”、“御苑”等,主要为皇帝或国王所服务,以游乐、狩猎、休闲为主,兼有执政、居住、祭祀、召见大臣、举行朝会、休养生息等功能。皇家园林历史源远流长,从秦汉时期的宫苑建筑、魏晋南北朝的御苑到清代的皇家园林,与中国封建社会始末同步,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总体来看,规模宏大、布局完整、陈设完备、功能齐全、堂皇壮丽是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由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种类型组成。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都是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
5.1.6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经营者一般是王公贵族、商贾富甲、文人官宦等,属于社会个体的私人财产,也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其中,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这三大地方风格园林最具特色。代表有苏州四大名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岭南四大名园:梁园、余荫山房、可园、清晖园,另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一定的私家园林。
5.1.7 寺庙园林
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5.1.8 文人园林
中国古代文人为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追求诗情画意所建的园林。
5.1.9 苏州园林
特指苏州地区的古代园林,以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特指苏州地区的古代园林,以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以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为代表的一批苏州园林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地方园林中,具有典型特色的还有结合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满足岭南人生活需求的园林,称之为岭南园林;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受巴蜀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影响,萌芽于先秦、兴盛于唐宋孕育发展的巴蜀园林。此外还有西藏园林、青海园林、新疆园林、内蒙古园林以及盐商园林等种类。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 风景园林史
- 下一节:5.2 传统园林理法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通用术语
- 3 风景名胜区
- 3.1 风景名胜区
- 3.2 风景名胜区规划
- 4 城市绿地系统
- 4.1 城市绿地
- 4.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5 风景园林史
- 5.1 古典园林
- 5.2 传统园林理法
- 6 风景园林设计
- 6.1 总体设计
- 6.2 地形设计
- 6.3 种植设计
- 6.4 园路及铺装设计
- 6.5 园林建筑设计
- 6.6 小品及设施设计
- 6.7 水景设计
- 6.8 设计成果
- 7 园林工程
- 7.1 假山工程
- 7.2 水体工程
- 7.3 植物材料
- 7.4 种植工程
- 8 管理
- 8.1 综合管理
- 8.2 工程管理
- 8.3 养护管理
- 附录A 中文索引
- 附录B 英文索引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