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4 填埋气体
3.4.1 应调查监测垃圾堆体上及其周边建(构)筑物内的甲烷气体浓度。
3.4.2 应对已有填埋气体收集导排和处理(利用)系统和垃圾堆体进行检查,并应确认有无填埋气体泄漏、火灾和爆炸等安全隐患。
3.4.3 填埋区周边50m以内有建(构)筑物的填埋场,应在建(构)筑物与垃圾堆体之间设置气体迁移监测井监测填埋气体地下迁移情况。气体迁移监测井应设置在建(构)筑物与垃圾堆体之间距建(构)筑物基础3m~5m处,气体迁移监测井数量宜为3个~5个,井间距宜为2m~3m。
3.4.4 气体迁移监测井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井应可监测不同深度的迁移气体;
2 监测井深度应根据建筑物地下室深度、垃圾深度和地下水水位确定;
3 监测井钻孔直径不宜小于150mm。
3.4.5 利用气体迁移监测井检测甲烷气体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监测井建成后将井口阀门关闭,24h后测试井内的甲烷气体浓度。测试后井口阀门应打开,将井内气体全部释放后再将阀门关闭,等待下次测试。
2 监测井内甲烷测试可采用便携式甲烷分析仪,测试前应先对仪器进行零点和量程标定。
3 每个监测井检测次数不宜小于10次,检测频率可根据气体迁移量确定,宜为每2d~3d一次,并应根据监测井内甲烷的聚集速度调整检测频率。
3.4.6 应根据调查监测数据和资料分析填埋气体收集导排的状况,进行了气体迁移监测井监测的,应判断填埋气体迁移的距离和填埋气体迁移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3.4.1 甲烷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其在空气中的爆炸浓度范围为5%~15%(体积浓度),如果在填埋场周围建(构)筑物或封闭空间内积累,极易发生爆炸,危及填埋场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监测甲烷浓度是必要的。
3.4.2 对于已有的填埋气体收集导排和处理(利用)系统,封场前需要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环保、安全等隐患,则在封场工程中就需要考虑采取消除隐患的工程措施。有的垃圾堆体局部存在漏气现象,遇到雷雨天气容易发生着火,甚至可能发生堆体爆炸,因此检查垃圾堆体是否存在填埋气体局部泄漏对于填埋场封场工程设计方案的制订是必要的。
3.4.3 无场底人工防渗层的填埋场填埋气体迁移可能性和迁移量较大,需要进行调查、监测。填埋区周边有建(构)筑物的填埋场,虽然场底有防渗层,为了安全起见,也应进行气体迁移调查。
一般填埋气体迁移距离在几十米,50m以内的建(构)筑物风险较大,因此应在靠近填埋场一侧的地下进行填埋气体迁移监测。
3.4.4 本条给出了气体迁移监测井的设置要求。气体迁移监测井一般设置两个不同深度的监测管,以监测不同深度的气体迁移情况。气体迁移监测井的一般做法见图2。
图2中H为监测井深度,要求不小于建筑物地下室的深度,以便监测建筑物地下室是否有气体迁移的隐患;h为上部集气管管底距监测井顶端的高度,可取监测井深度的1/3~1/2/;φ为监测、井直径,一般不小于150mm。
为了分别监测上部和下部的气体迁移情况,需要在监测井上部和上、下两个集气管之间填充隔离层,隔离层可用水泥砂浆、黏土或其他密封材料。集气管在隔离层以下部分应设置开孔,孔径一般为3mm~5mm,开孔率宜为1%~2%,集气管其余部分不需要开孔。
气体迁移监测井深度需要考虑建(构)筑物地下室的深度和垃圾深度,在地下水水位最低时能够有效监测填埋气体向建(构)筑 物地下迁移情况。如集气管深入到地下水水位以下,就不能准确监测到填埋气体的迁移情况,因此为了使监测井的监测结果能准确反映填埋气体的迁移情况,应保证集气管设在最低地下水水位以上。监测工作在旱季地下水水位低的时候进行。
监测井直径不能太小,否则不能有效聚集迁移气体。
3.4.5 气体地下迁移一般速度较慢,将井口阀门关闭可以使迁移至此的气体聚集在监测井内,聚集24h后,将测试仪器连接至井口带旋塞阀的短管,然后打开旋塞阀,就可以测试聚集24h后井内的甲烷气体浓度。测试后将仪器连接管断开,旋塞阀打开,将井内的气体全部释放,待管口无气流后关闭旋塞阀,等待下次 测试。
由于气体迁移量小,浓度低,便携式甲烷分析仪易产生零点漂移,为了保证测试的精确度,本条要求甲烷测试仪在每次使用前对其进行标定。标定使用的零气一般为纯氮气,量程气是在计量部门配制的与所测甲烷浓度相近的标准气。
本条要求每个监测井监测次数不宜少于10次,主要是为了探明填埋气体的迁移规律。如果井内甲烷气体聚集较快,浓度较大,气体迁移比较明显,则可少测几次,如井内甲烷聚集较慢,浓度较低,气体迁移不明显,则可多测几次。
3.4.6 填埋气体迁移距离和气体聚集速度对于确定填埋气体迁 移控制工程方案非常重要,因此本条要求调查和判断填埋气体迁 移的距离和气体聚集速度。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3.3 地表水环境
- 下一节:3.5 垃圾填埋区域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基本规定
- 3 填埋场现状调查
- 3.1 地下水环境
- 3.2 大气环境
- 3.3 地表水环境
- 3.4 填埋气体
- 3.5 垃圾填埋区域
- 4 总体设计
- 5 覆盖工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排气层
- 5.3 防渗层
- 5.4 排水层
- 5.5 绿化土层
- 5.5 绿化土层
- 6 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
- 6.1 一般规定
- 6.2 垂直防渗工程
- 6.3 场底防渗层修复
- 6.4 堆体内渗沥液抽排
- 6.5 地下水收集与处理
- 7 填埋气体导排收集、处理与利用工程
- 7.1 一般规定
- 7.2 填埋气体导排收集
- 7.3 填埋气体处理与利用
- 8 渗沥液导排与处理工程
- 9 防洪与地表径流导排
- 9.1 填埋场及垃圾堆体防洪
- 9.2 垃圾堆体表面径流导排
- 10 垃圾堆积体绿化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绿化土层
- 10.3 绿化植物
- 10.4 绿地灌溉系统
- 10.5 绿化工程的施工与维护
- 11 填埋场封场监测
- 11.1 监测设施的设置
- 11.2 污染控制监测
- 11.3 安全监测
- 11.4 垃圾堆体的沉降监测
- 12 封场工程的施工与验收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垃圾堆体整形的施工与验收
- 12.3 封场覆盖工程的施工与验收
- 12.4 其他工程的施工与验收
- 13 填埋场封场后维护与场地再利用
- 13.1 填埋气体导排收集、处理与利用系统的维护
- 13.2 渗沥液导排与处理系统的维护
- 13.3 其他基础设施的维护
- 13.4 场地再利用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