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4 拉线
6.4.1 拉线设置程式及杆位应符合设计要求。
6.4.2 拉线应采用7股镀锌钢绞线;拉线扎固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6.4.3 水泥电杆杆路拉线地锚宜采用地锚钢柄及水泥拉线盘;木杆杆路拉线地锚宜采用7股钢绞线和横木,地锚钢绞线程式应比拉线程式大一级或用同程式2根钢绞线。拉线地锚、水泥拉线盘及地锚横木的规格应符合表6.4.3-1的规定。浇筑在岩石中的拉线钢地锚的规格应符合表6.4.3-2的规定。
表6.4.3-1 拉线地锚、水泥拉线盘及地锚横木规格(mm)
表6.4.3-2 浇筑在岩石中的拉线钢地锚的规格(mm)
6.4.4 拉线的距高比宜为1,落地拉线因地形限制距高比(L:H)不应小于0.75且不应大于1.25(图6.4.4)。
图6.4.4 拉线的距高比示意图
6.4.5 拉线绝缘子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绝缘子两侧的绑扎、夹固规格同吊线终结(图6.4.5)。
图6.4.5 拉线隔电子的扎固示意图
1-拉线;2-钢线绑扎(或三眼双槽夹板、U型卡);3-绝缘子;4-拉线
6.4.6 人行道上易被行人碰触到的拉线应设置拉线标志。在距地面高2.0m以下的拉线部位应采用绝缘材料进行保护。绝缘材料应埋入地下200mm,包裹绝缘材料物表面应为红白色相间。
6.4.7 拉线入土点的位置距电杆的距离(拉距)应等于距高比乘以拉高。
6.4.8 拉线地锚坑的近似中心位置距拉线入土点的距离应等于地锚坑深乘以距高比。
6.4.9 拉线规格、程式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角深不大于13m的角杆,可安装1根与吊线程式相同的钢绞线作拉线。
2 角深在13m~25m范围内的角杆,拉线距高比在0.75~1.0之间且角深大于10m的角杆,距高比小于0.5且角深大于6.5m的角杆,应采用比吊线程式高一级的钢绞线作拉线或与吊线同一程式的2根钢绞线作拉线。
3 角深大于25m的角杆应装设2根顶头拉线,也可分成2个角深大致相等且转变方向相同的双角杆(图6.4.9)。
图6.4.9 双角杆示意图
4 终端杆的每条吊线应装1根顶头拉线,顶头拉线的程式应采用比吊线程式高一级的钢绞线。
5 分线杆在分线方向的反侧加顶头拉线,顶头拉线的程式应采用比分支吊线程式高一级的钢绞线。
6 跨越杆两侧电杆应装设一层三方拉线,其中,双方拉线可采用7/2.2mm钢绞线,顺线拉线应为7/3.0mm的钢绞线。
7 长杆档两侧的电杆应装设顶头拉线,顶头拉线的程式应采用比吊线程式高一级的钢绞线。
8 坡度变更大于20%的吊档杆可采用7/2.2mm钢绞线作双方拉线,地势限制时双方拉线可作顺线拉线安装。
9 杆高大于12m的电杆应装设一层7/2.2mm钢绞线作双方或四方拉线,当为三接杆时应在每一个接杆处增加一层双方或四方拉线。
10 架空通信线路应相隔一定杆数交替设立抗风杆和防凌杆,其隔装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11 抗风杆装置应采用一层双方拉线,拉线程式应为同杆上吊线中最大一种吊线程式;防凌杆应装设一层四方拉线,其侧面拉线程式应同抗风拉线程式,顺线拉线应为7/3.0mm钢绞线。
12 角杆拉线不能完全替代抗风杆,遇装设拉线的角杆或规定抗风拉及防凌拉的装设点的地形无法装设时,可将抗风杆及防凌杆前移1个~3个杆位,并应从该杆重新计数。
13 终端杆前一档可设立辅助终端杆(泄力杆),安装1根7/3.0mm钢绞线的顺线拉线。
6.4.10 拉线安装的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角深小于13m的角杆拉线应装设在角杆内角平分线的反侧(图6.4.10-1)。
图6.4.10-1 角杆拉线装设方向示意图
1、2-吊线;3-角杆;4-拉线
2 角深在13m~25m范围内的角杆应装设2根顶头拉线,每条拉线应分别装在对应的线条张力的反侧方,2条拉线的出土点立相互内移600mm(图6.4.10-2)。
图6.4.10-2 角杆拉线内移装设方向示意图
1-吊线;2-角杆;3-拉线
3 顶头拉线应装设在杆路直线受力方向的反侧(图6.4.10-3)。
图6.4.10-3 顶头拉线线装设方向示意图
1-拉线;2-终端杆;3-十字杆角杆
4 双方拉线应装设方向为杆路直线方向左右的垂直线上,四方拉线应为双方拉线加2条顺线拉线(图6.4.10-4)。地形限制时可均偏转45°装设。
图6.4.10-4 双方拉线、四方拉线装设方向示意图
1-抗风杆;2-防凌杆;3-双方拉线;4-四方拉线
5 三方拉线应采用双方拉线加1条装在跨越档或长杆档反侧的顺线拉线(T型拉线),也可转角120°装设(Y型拉线),三方拉线的顺线拉线应装设在跨越档或长杆档反侧(图6.4.10-5)。
图6.4.10-5 三方拉线装设方向示意图
1-跨越杆
6.4.11 架空线路的拉线上把在电杆上的装置位置及安装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终端拉线、顶头拉线、角杆拉线、三方拉线和防凌杆的顺线拉应安装在吊线的上方,防风拉线(双方拉线、三方拉线及四方拉线的侧拉)应安装在吊线的下方。
2 杆上只有一条吊线且装设一条拉线时,水泥杆拉线应距吊线100mm,木杆拉线应距吊线300mm(图6.4.11-1)。
图6.4.11-1 单条拉线上把装设位置示意图
1-拉线抱箍;2-吊线抱箍;3-拉线;4-吊线;5-护杆板
3 杆上有两层吊线且装设2条拉线时,层间间隔应为400mm,各层拉线安装的位置应与单层拉线安装位置相同(图6.4.11-2)。
图6.4.11-2 双条拉线装设位置示意图
1-拉线抱箍;2-吊线抱箍;3-拉线;4-吊线;5-护杆板
6.4.12 拉线上把的扎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另缠法应用镀锌钢线缠扎(图6.4.12-1),缠扎规格应符合表6.4.12的规定。
图6.4.12-1 拉线上把另缠法示意图
1-首节;2-间隙;3-末节;4-留长;5-拉线;6-留头处理;7-穿钉;8-护杆板;9-首节与电杆的间隔(长度约等于梢径)
表6.4.12 拉线上把另缠法规格(mm)
2 夹板法应用三眼双槽夹板和3.0mm镀锌钢线按要求夹固和缠扎(图6.4.12-2、图6.4.12-3、图6.4.12-4)。
图6.4.12-2 7/2.2拉线上把夹板法示意图
1-与电杆连接;2-7三眼双槽夹板;3-7/2.2拉线
图6.4.12-3 7/2.6拉线上把夹板法示意图
1-与电杆连接;2-7三眼双槽夹板;3-7/2.6拉线
图6.4.12-4 7/3.0拉线上把夹板法示意图
1-与电杆连接;2-9三眼双槽夹板;3-7/3.0拉线
3 卡固法应用M10钢绞线卡子(U型卡子)按要求卡固,并应用镀锌钢线绑扎5圈做留头处理(图6.4.12-5)。
图6.4.12-5 拉线上把卡固法示意图
1-与电杆连接;2-U型卡子;3-1.5钢线留头
4 另缠法、夹板法、卡固法规格各节允许偏差为±4mm,累计允许偏差为±10mm。
6.4.13 各种程式拉线配套的水泥拉线盘、地锚钢柄或地锚钢绞线程式、地锚横木的规格应符合表6.4.13规定。
表6.4.13 拉线地锚、水泥拉线盘及地锚横木规格(mm)
6.4.14 地锚埋设及出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柄地锚出土长度应为300mm~600mm(图6.4.14)。地锚钢柄长度规格应根据设计埋深要求选定。
图6.4.14-1 地锚出土示意图
1-拉线衬环
2 镀锌钢绞线地锚的单条单下地锚(图6.4.14-2)和单条双下地锚(图6.4.14-3)出土长度应为300mm~600mm,地面以下部分应用4.0mm镀锌钢线缠绕绑扎,地面以上部分应用3.0mm镀锌钢线缠绕绑扎;双条四下地锚(图6.4.14-4)和三条六下地锚(图6.4.14-5)出土长度应为500mm~800mm,地面以下及地面以上部分均用4.0mm镀锌钢线缠绕绑扎,2根以上的横木应用4.0mm镀锌钢线捆扎固定。
图6.4.14-2 单条单下地锚示意图
1-3.0mm镀锌钢线;2-4.0mm镀锌钢线;3-镀锌钢绞线
图6.4.14-3 单条双下地锚示意图
1-3.0mm镀锌钢线;2-4.0mm镀锌钢线;3-镀锌钢绞线
图6.4.14-4 双条四下地锚示意图
1-4.0mm钢线;2-镀锌钢绞线
图6.4.14-5 三条六下地锚示意图
1-4.0mm钢线;2-镀锌钢绞线;3-横木
3 拉线地锚的实际出土点与正确出土点之间的左右偏移不应大于50mm。地锚的出土斜槽,应与拉线上把成直线,不得有杠、顶现象。
4 拉线地锚应埋设端正,不得偏斜,地锚的拉线盘或横木应与拉线垂直。
5 拉线地锚在地面上100mm,地面下500mm应按设计做防腐蚀处理。
6.4.15 拉线中把的扎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另缠法用镀锌钢线缠扎(图6.4.15-1),缠扎规格应符合表6.4.15的规定。
图6.4.15-1 拉线中把另缠法示意图
1-拉线;2-1.5钢丝缠5圈;3-留长;4-末节;5-间隔;6-首节;7-全长;8-地锚
表6.4.15 拉线中把夹板法、另缠法规格(mm)
2 夹板法应用三眼双槽夹板和3.0mm镀锌钢线夹固和缠扎(图6.4.15-2),夹固和缠扎应符合表6.4.15的规定。
6.4.16 高桩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桩拉线的方位应与拉线相同;高桩拉线的副拉线、拉桩中心线、正拉线、电杆中心线应成一直线,允许偏差为±50mm,正拉线高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表4.0.6-2、表4.0.6-3的规定,地锚规格应符合本规范表6.4.13的规定。
图6.4.15-2 拉线中把夹固法示意图
1-拉线;2-1.5钢丝缠5圈;3-留长;4-末节;5-间隔;6-首节;7-全长;8-地锚;9-间隔
2 钢筋混凝土拉桩应向张力的反侧倾斜800mm~1000m。木拉桩梢部应向张力的反侧倾斜700mm~1000mm。
3 副拉线在拉桩上的位置应与一般拉线上把在电杆上的位置相同,副拉线程式应比正拉线高一级,副拉线的距高比宜为1:1,副拉线的上把、中把缠扎及夹固方法应与拉线的上把和中把相同。
4 正拉线在电杆上的位置应与拉线上把在电杆上的位置相同,正拉线在高桩上的位置应与电杆上吊线位置相同,正拉线在电杆和拉桩上的缠扎、夹固方法应分别与拉线的上、中把相同(图6.4.16-1、图6.4.16-2)。
图6.4.16-1 木高桩拉线示意图
1-拉桩;2-正拉线高度;3-锚距;4-地锚;5-正拉线;6-副拉线
图6.4.16-2 钢筋混凝土杆高桩拉线示意图
1-正拉线;2-拉线抱箍;3-副拉线;4-地锚;5-底盘;6-道路
6.4.17 吊板拉线在吊板以上部分距高比应为1:1,吊板与拉线顶端的距离宜为地面杆高的1/5(图6.4.17)。
图6.4.17 吊板拉线示意图
1、2-吊板以上的拉线高度;3-拉线抱箍;4-抱箍
5-三眼双槽夹板;6-吊板装置;7-瓦型护杆板
6.4.1 在杆路中,下列电杆应安装拉线来增加杆路建筑强度:①角杆;②终端杆、分线杆;③长杆档两侧的电杆;④跨越铁路及高等级公路两侧的电杆;⑤坡度变更大于20%的吊(顶)杆档;⑥抗风杆及防凌杆;⑦杆高大于12m的电杆;⑧其他杆位不够稳固的电杆。
6.4.6 在人行道上应尽量避免使用拉线,当拉线及拉线地锚不可避免要安装在人行道或人车经常通行的地点时,应设置拉线告警标志,以保障杆路以及行人或车辆的安全。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在工程中应严格执行。
6.4.9 拉线规格、程式。
1 拉线的规格、程式由角杆的角深决定。角深的概念:架空线路转角点的电杆称为“角杆”,线路转角的角度在实际测量(一般采用标杆法测量)时一般不便于测量,而用角深来表示转角的大小。角深的定义如图1。
图1 角深的定义
角杆的角深与线路转角的关系如下式6。
式中:D——角杆的角深(m);
L——杆距(m);
θ——线路转角(°);
(180°—θ)——转角的内角(°)。
本规范定义的角深及转角是以标准杆距为50m而定义的,工程实际中确定角杆拉线制作级别时应依据本规范第6.4.9条第1款要求制作。表7给出了标准杆距为50m时角深与转角、内角度数关系对照表。
表7 角深与转角、内角关系对照(标准杆距为50m)
8 杆路的抗风拉线及防凌拉线的隔装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 抗风杆及防凌杆隔装数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器材检验
- 3.1 一般规定
- 3.2 光缆单盘检验
- 3.3 电缆单盘检验
- 3.4 电杆检验
- 3.5 硅芯塑料管及配件检验
- 3.6 镀锌钢绞线及铁件检验
- 3.7 接头盒及接头护套检验
- 3.8 电缆接线子检验
- 3.9 配线架检验
- 3.10 交接箱检验
- 3.11 微管、微管束、管缆及微管附件检验
- 3.12 其他线路器材的检验
- 4 线路路由
- 5 土(石)方
- 5.1 挖掘光(电)缆沟及坑洞
- 5.2 回填土
- 6 架空杆路
- 6.1 立杆
- 6.2 接杆
- 6.3 杆根装置
- 6.4 拉线
- 6.5 撑杆
- 6.6 号杆
- 6.7 架空吊线
- 7 光(电)缆敷设
- 7.1 一般规定
- 7.2 敷设直埋光(电)缆
- 7.3 敷设架空光(电)缆
- 7.4 敷设墙壁光(电)缆
- 7.5 敷设管道光(电)缆
- 7.6 敷设水底光(电)缆
- 7.7 引上光(电)缆
- 7.8 敷设微管微缆
- 7.9 硅芯塑料管道的敷设与安装
- 7.10 硅芯管道人(手)孔的建筑安装
- 8 线路保护与防护
- 8.1 预埋管及铺砖、盖板、水泥砂浆袋
- 8.2 坡坎加固与防护
- 8.3 水底光(电)缆保护
- 8.4 杆路、拉线、吊线及架空线路保护
- 8.5 硅芯塑料管道的防护
- 8.6 标石与标志牌
- 8.7 防强电
- 8.8 防雷
- 8.9 其他防护要求
- 9 光(电)缆交接箱与分线设备
- 9.1 光(电)缆交接箱安装
- 9.2 分线设备的安装
- 10 光(电)缆接续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光缆的接续与封装
- 10.3 电缆的接续与封装
- 11 光(电)缆进局及成端
- 11.1 敷设安装局内光(电)缆
- 11.2 光缆成端安装
- 11.3 电缆成端安装
- 12 光(电)缆测试
- 12.1 光缆测试
- 12.2 电缆测试
- 13 竣工文件编制
- 14 工程验收
- 14.1 随工检验
- 14.2 工程初验
- 14.3 工程试运行
- 14.4 工程终验
- 附录A 铜芯全塑电缆单盘及全程检验指标
- 附录B 避雷线接地电阻要求及延伸线(地下部分)长度
- 附录C 光(电)缆吊线及其他设备的接地电阻值要求
- 附录D 架空光(电)缆线路吊线原始安装垂度
- 附录D 架空光(电)缆线路吊线原始安装垂度
- 附录E 光缆线路中继段测试记录表
- 附录F 气塞气压允许下降值
- 附录G 全塑电缆在24小时内允许下降的气压标准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