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2 结构
5.2.1 一般要求
供电设备结构包括外壳、隔板、门的闭锁装置和铰链、连接和拼接等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承受正常条件和故障条件下使用所遇到的应力。供电设备结构的棱缘、凸起、拐角、孔洞、护罩和手柄等能接触的部位应圆滑,在正常使用时不应引起伤害。
5.2.2 把手和手动控制装置
把手、旋钮、夹具、操纵杆等类似运动部件应牢固地安装,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应松脱。
5.2.3 连接和拼接
供电设备的所有连接和拼接在机械上应牢固,在电气上应连续,避免机械损伤。所有用于外部连接、零部件之间以及零部件内部连接的导线、相互接触的导体或者裸露的带电零部件应具有符合最高工作电压的绝缘保护或绝缘距离。
螺钉、螺母、垫圈、弹簧或类似零件应充分固定并能承受正常使用所产生的机械应力,防止松动时引起的跨越附加绝缘或加强绝缘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隐患。
输入电源导线采用永久连接方式时,应通过螺钉、螺母或其他等效装置方式固定的接线端子。
母线(裸或绝缘的)的布置应使其不发生内部短路,并能承受保护器件限定的短路应力。
载流部件之间的连接应保证有足够和持久的接触压力,使用的绝缘硬导线或软导线:
——应至少按照有关电路的额定绝缘电压确定;
——连接两个端子之间的导线不应有中间接头,如绞接或焊接。
当多股绞合导线固定到接线端子时,不应出现导线与下列零部件发生意外接触的危险:
——与导线电位不同的其他没有绝缘的带电零部件;
——不带电的金属零部件。
使用的连接装置、插头和插座不应因误接而导致危险。使用工具拆卸连接装置,拆开导体零部件期间和之后不应引起电击或能量危险。
内部所有用作电气连接的部件应满足相匹配的载流能力,其额定工作条件下最高温度不应超过周围所用各材料的耐受温度。
5.2.4 布线
在供电设备内部或设备外表面上,供绝缘线缆穿越的孔洞,其表面应光滑,或带有光滑的套管或索环,以减少线缆绝缘层的磨损。布线路径应避开可能损伤绝缘层的锋利边缘、螺纹、毛口、翼片、运动零
部件和类似零部件。
用于布线的夹具和导管,其边缘应光滑圆润。夹具的关节部位和支撑表面不应导致绝缘的磨损。
5.2.5 外壳开孔
开孔的配置和构造应使外来物进入开孔时不应接触到裸露带电部件而产生危险,在门板、面板、盖板等处开孔,关闭或就位时应满足IPXXC的防护要求。预定多于一个方向使用的供电设备,适用于每个方向。
用于供电设备进出线的开孔应采取线缆防护措施,避免锋利边缘划伤电缆。
5.2.6 防护等级
室外使用的供电设备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54,室内使用的供电设备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32。模式2的供电设备功能盒部件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55,且应符合GB/T 41589-2022中8.5.3的规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符号和缩略语
- 4.1 符号
- 4.2 缩略语
- 5 安全要素要求
- 5.1 使用条件
- 5.2 结构
- 5.3 电击防护
- 5.4 能量与保护
- 5.5 过热及着火
- 5.6 机械防护
- 5.7 电磁兼容
- 5.8 标识与指示
- 6 试验通则
- 6.1 一般要求
- 6.2 试验条件
- 6.3 施加故障条件后的合格判据
- 6.4 评判准则
- 7 试验方法
- 7.1 环境适应性试验
- 7.2 结构检查
- 7.3 电击防护试验
- 7.4 能量与保护试验
- 7.5 过热及着火试验
- 7.6 机械强度试验
- 7.7 电磁兼容试验
- 7.8 标识与指示试验
- 8 标准的实施
- 附录A(规范性)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安装
- 参考文献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