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3 制冷压缩机和辅助设备
6.3.1 冷库所选用的制冷压缩机和辅助设备的使用条件应符合产品制造商要求的技术条件。
6.3.2 制冷压缩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各蒸发温度机械负荷的计算值分别选定,不另设备用机。
2 选配制冷压缩机时,各制冷压缩机的制冷量宜大小搭配。
3 制冷压缩机的系列不宜超过两种。如仅有两台制冷压缩机时,应选用同一系列。
4 应根据实际使用工况,对制冷压缩机所需的驱动功率进行核算,并通过其制造厂选配适宜的驱动电机。
6.3.3 冷库制冷系统中采用的中间冷却器、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冷凝器、贮液器、低压贮液器、低压循环贮液器等,应通过校核计算进行选定,并应与制冷系统中设置的制冷压缩机的制冷量相匹配。对采用氨制冷系统的大、中型冷库,高压贮氨器的选用应不少于两台。
6.3.4 洗涤式油分离器的进液口应低于冷凝器的出液总管250mm~300mm。
6.3.5 冷凝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水冷式冷凝器时,其冷凝温度不应超过39℃;采用蒸发式冷凝器时,其冷凝温度不应超过36℃。
2 冷凝器冷却水进出口的温度差,对立式壳管式冷凝器宜取1.5℃~3℃;对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宜取4℃~6℃。
3 冷凝器的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应按产品生产厂家提供的数据采用。
4 对使用氢氟烃及其混合物为制冷剂的中、小型冷库,宜选用风冷冷凝器。
6.3.6 冷库制冷系统中排液桶的体积应按冷库冷间中蒸发器排液量最大的一间确定。排液桶的充满度宜取70%。
6.3.7 输送制冷剂泵应根据其输送的制冷剂体积流量和扬程来确定。其制冷剂的循环倍数:对负荷较稳定、蒸发器组数较少、不易积油的蒸发器,下进上出供液方式的可采用3倍~4倍;对负荷有波动、蒸发器组数较多、容易积油的蒸发器,下进上出供液方式的可采用5倍~6倍,上进下出供液方式的采用7倍~8倍。同时制冷剂泵进液口处压力应有不小于05m制冷剂液柱的裕度。
6.3.8 对采用重力供液方式的回气管路系统,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制冷机房内增设气液分离器:
1 服务于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库房。
2 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制冰池。
3 库房的气液分离器与制冷压缩机房的水平距离大于50m。
6.3.9 冷库制冷系统辅助设备中冷冻油应通过集油器进行排放。
6.3.10 大、中型冷库制冷系统中不凝性气体,应通过不凝性气体分离器进行排放。
6.3.11 制冷机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冷设备布置应符合工艺流程及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并适当考虑设备部件拆卸和检修的空间需要紧凑布置。
2 制冷机房内主要操作通道的宽度应不大于1.3m,制冷压缩机突出部位到其他设备或分配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m。两台制冷压缩机突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m,并能有抽出机器曲轴的可能,制冷机与墙壁以及非主要通道不小于0.8m。
3 设备间内的主要通道的宽度应为1.2m,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8m。
4 水泵和油处理设备不宜布置在机器间或设备间内。
6.3.2 制冷压缩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各蒸发温度机械负荷的计算值分别选定,不另设备用机。
2 选配制冷压缩机时,各制冷压缩机的制冷量宜大小搭配。
3 制冷压缩机的系列不宜超过两种。如仅有两台制冷压缩机时,应选用同一系列。
4 应根据实际使用工况,对制冷压缩机所需的驱动功率进行核算,并通过其制造厂选配适宜的驱动电机。
6.3.3 冷库制冷系统中采用的中间冷却器、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冷凝器、贮液器、低压贮液器、低压循环贮液器等,应通过校核计算进行选定,并应与制冷系统中设置的制冷压缩机的制冷量相匹配。对采用氨制冷系统的大、中型冷库,高压贮氨器的选用应不少于两台。
6.3.4 洗涤式油分离器的进液口应低于冷凝器的出液总管250mm~300mm。
6.3.5 冷凝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水冷式冷凝器时,其冷凝温度不应超过39℃;采用蒸发式冷凝器时,其冷凝温度不应超过36℃。
2 冷凝器冷却水进出口的温度差,对立式壳管式冷凝器宜取1.5℃~3℃;对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宜取4℃~6℃。
3 冷凝器的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应按产品生产厂家提供的数据采用。
4 对使用氢氟烃及其混合物为制冷剂的中、小型冷库,宜选用风冷冷凝器。
6.3.6 冷库制冷系统中排液桶的体积应按冷库冷间中蒸发器排液量最大的一间确定。排液桶的充满度宜取70%。
6.3.7 输送制冷剂泵应根据其输送的制冷剂体积流量和扬程来确定。其制冷剂的循环倍数:对负荷较稳定、蒸发器组数较少、不易积油的蒸发器,下进上出供液方式的可采用3倍~4倍;对负荷有波动、蒸发器组数较多、容易积油的蒸发器,下进上出供液方式的可采用5倍~6倍,上进下出供液方式的采用7倍~8倍。同时制冷剂泵进液口处压力应有不小于05m制冷剂液柱的裕度。
6.3.8 对采用重力供液方式的回气管路系统,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制冷机房内增设气液分离器:
1 服务于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库房。
2 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制冰池。
3 库房的气液分离器与制冷压缩机房的水平距离大于50m。
6.3.9 冷库制冷系统辅助设备中冷冻油应通过集油器进行排放。
6.3.10 大、中型冷库制冷系统中不凝性气体,应通过不凝性气体分离器进行排放。
6.3.11 制冷机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冷设备布置应符合工艺流程及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并适当考虑设备部件拆卸和检修的空间需要紧凑布置。
2 制冷机房内主要操作通道的宽度应不大于1.3m,制冷压缩机突出部位到其他设备或分配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m。两台制冷压缩机突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m,并能有抽出机器曲轴的可能,制冷机与墙壁以及非主要通道不小于0.8m。
3 设备间内的主要通道的宽度应为1.2m,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8m。
4 水泵和油处理设备不宜布置在机器间或设备间内。
条文说明
6.3.1、6.3.2 这两条对服务于冷库的制冷压缩机和辅助制冷设备的选配原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对所选用的制冷压缩机,按实际使用工况,对其所需的驱动功率进行核算尤为重要。
6.3.3 本次修订将制冷系统中,中间冷却器、气液分离器等制冷设备选择校核计算的相应公式删去,一则可压缩本规范的篇幅,二则这些公式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材中都很容易找到,而且越来越多的制冷机器与设备的选型软件,在工程设计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规范就不再重复引述。
6.3.4 现实中有些冷库采用洗涤式油分离器,由于进液管口的位置设置的不好,则影响到洗涤式油分离器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条作出了具体规定。
6.3.5 本条对冷库制冷系统中,冷凝器的选配原则作出了规定,其中冷凝温度不可定得过高,主要是考虑增加投资不多,但节能效果显著。
6.3.6 本条规定了排液桶体积的确定方法,这也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6.3.7 本条规定了选定制冷剂输送泵的原则方法,在参照国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冷库工程建设的实践提出来的。
6.3.8 本条是在总结了国内冷库重力供液方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为防止产生液击增加制冷系统工作的安全性。
6.3.9、6.3.10 对冷库制冷系统中的冷冻油和不凝性气体,从操作安全考虑作出了应该通过专用设备进行处理的规定。
6.3.11 本条对冷库制冷压缩机间和设备间中的制冷机器与设备的布置原则作出了规定,适当地缩小设备之间的间距,减小了制冷机房的占地面积。为了减小制冷机房内的噪声和减少油污,保持机房的洁净,一般不将水泵和油处理设备布置在制冷机房内。
6.3.3 本次修订将制冷系统中,中间冷却器、气液分离器等制冷设备选择校核计算的相应公式删去,一则可压缩本规范的篇幅,二则这些公式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材中都很容易找到,而且越来越多的制冷机器与设备的选型软件,在工程设计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规范就不再重复引述。
6.3.4 现实中有些冷库采用洗涤式油分离器,由于进液管口的位置设置的不好,则影响到洗涤式油分离器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条作出了具体规定。
6.3.5 本条对冷库制冷系统中,冷凝器的选配原则作出了规定,其中冷凝温度不可定得过高,主要是考虑增加投资不多,但节能效果显著。
6.3.6 本条规定了排液桶体积的确定方法,这也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6.3.7 本条规定了选定制冷剂输送泵的原则方法,在参照国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冷库工程建设的实践提出来的。
6.3.8 本条是在总结了国内冷库重力供液方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为防止产生液击增加制冷系统工作的安全性。
6.3.9、6.3.10 对冷库制冷系统中的冷冻油和不凝性气体,从操作安全考虑作出了应该通过专用设备进行处理的规定。
6.3.11 本条对冷库制冷压缩机间和设备间中的制冷机器与设备的布置原则作出了规定,适当地缩小设备之间的间距,减小了制冷机房的占地面积。为了减小制冷机房内的噪声和减少油污,保持机房的洁净,一般不将水泵和油处理设备布置在制冷机房内。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建筑
- 4.1 库址选择与总平面
- 4.2 库房的布置
- 4.3 库房的隔热
- 4.4 库房的隔汽和防潮
- 4.5 构造要求
- 4.6 制冷机房、变配电所和控制室
- 5 结构
- 5.1 一般规定
- 5.2 荷载
- 5.3 材料
- 6 制冷
- 6.1 冷间冷却设备负荷和机械负荷的计算
- 6.2 库房
- 6.3 制冷压缩机和辅助设备
- 6.4 安全与控制
- 6.5 管道与吊架
- 6.6 制冷管道和设备的保冷、保温与防腐
- 6.7 制冰和储冰
- 7 电气
- 7.1 变配电所
- 7.2 制冷机房
- 7.3 库房
- 7.4 制冷工艺自动控制
- 8 给水和排水
- 8.1 给水
- 8.2 排水
- 8.3 消防给水与安全防护
- 9 采暖通风和地面防冻
- 附录A 采暖地区机械通风地面防冻加热负荷和机械通风送风量计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