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4 混凝土工程
4.4.1 混凝土工程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应符合本标准第4.1节的有关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冷间内配置混凝土的水泥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同品种水泥不得混合使用,同一构件不得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品种的水泥;所用水泥强度等级不应小于42.5;
2 温度介于-40℃以下工作环境混凝土的水泥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温环境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51081的有关规定;
3 温度介于-40℃以下工作环境的混凝土,混凝土不得使用海砂及海水或再生水拌制;
4 温度介于-40℃以下工作环境的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的使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温环境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51081的有关规定。
4.4.2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4.4.3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冷库工程混凝土结构,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宜符合表4.4.3的规定。
注:1 氯离子含量系指其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
2 素混凝土构件的水胶比及最低强度等级的要求可适当放松。
2 素混凝土构件的水胶比及最低强度等级的要求可适当放松。
3 有可靠工程经验时,二类环境中的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降低一个等级。
4 处于0℃以下的冷间、盐水制冰间等的二b、三a环境中的混凝土应使用引气剂,并可采用括号中的有关参数。
5 当使用非碱活性骨料时。对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可不做限制。
4.4.4 混凝土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拌制,拌和时间从全部材料投完算起不宜小于60s。
4.4.5 混凝土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不得加水。混凝土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4.4.6 对于温度介于-40℃以下工作环境的混凝土,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施工、验收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温环境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51081的有关规定。
4.4.7 与钢结构、电梯、升降平台、冷库门、制冷设备等有关的混凝土工程,预埋地脚螺栓、预埋件、预留洞等应在设备到货后,经核对地脚螺栓、预埋件、预留洞的位置和数量正确无误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4.4.8 在浇筑混凝土前,对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应清理干净;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予堵严;对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且不得有积水。
4.4.9 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大于2m;当浇筑高度大于2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4.4.10 混凝土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4.4.11 无梁楼板混凝土宜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施工缝应设置在柱帽边线外,不得在柱帽边线范围内留置施工缝。
4.4.12 浇筑支承无梁楼板的柱时,柱施工缝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的柱顶采用非铰接时宜将施工缝留在柱顶和柱帽45°折线顶部;柱帽上部混凝土应与楼板一次浇筑;柱帽下部混凝土应与柱一次浇筑。
4.4.13 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
4.4.14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应保湿养护;
2 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温度介于-40℃以下工作环境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3 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4 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5 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4.4.15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对已经出现的严重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并应经监理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对裂缝或连接部位的严重缺陷及其他影响结构安全的严重缺陷,技术处理方案尚应经设计单位认可,对经处理的部位应重新验收。
4.4.16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一般缺陷。对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施工单位不得先行处理,应由监理单位检查后由施工单位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应重新检查验收、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面积较小且数量不多的蜂窝或露石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2.0~1:2.5的水泥砂浆抹平,在抹砂浆之前,应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基层;
2 较大面积的蜂窝、露石或露筋,应按其全部深度凿去薄弱的混凝土层和个别突出的骨料颗粒,然后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表面,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细骨料混凝土堵塞并捣实。
条文说明
4.4.2 混凝土工程的常规施工及验收在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中已有详尽的规定,这里不做重复。
4.4.3 水胶比越大,混凝土中空隙就越多,相对充水也多,抗冻性能就差。但是,水胶比小则施工困难、成型性差、不易密实、空隙多、充水也多。容易达到临界含水率、抗冻性能将更差,所以要加强施工管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根据有关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均表明,在冻融循环环境中采用引气剂的混凝土抗冻性能可显著改善。故对采用引气剂抗冻的混凝土,可以适当降低强度等级的要求,采用表4.4.3括号中的数值。
4.4.4 本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提出,根据低温环境混凝土应用工程特点和便于对低温环境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混凝土一般采用强制式搅拌机的专用搅拌站,先向搅拌机投入骨料、胶凝材料,搅拌均匀后再将外加剂及水一并投入搅拌。拌和时间从全部材料投完算起不宜小于60s,当能保证搅拌均匀时可适当缩短搅拌时间。
4.4.5 混凝土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加水会严重影响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对低温环境混凝土工程质量危害极大,应禁止。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与水泥品种、凝结条件、掺用外加剂的品种和数量等因素有关,应由试验确定;当施工环境气温较高时,还要考虑气温对混凝土初凝时间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混凝土从搅拌机转入搅拌运输车到入模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60min,到浇筑完成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90min,气温低于25℃时,可适当延长30min。条文规定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在底层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浇筑完毕,主要是为了防止扰动已初凝的混凝土而出现质量缺陷。当因停电等意外原因造成底层混凝土已初凝时,则应在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按照施工技术方案对混凝土接搓的要求进行处理,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4.4.10 混凝土施工缝不应随意留置,其位置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确定施工缝位置的原则为尽可能留置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原则上不应留置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4.4.11 本条对无梁楼板留置混凝土施工缝提出了要求。
4.4.12 冷库荷载较大,无梁楼板柱帽一般为二阶式,浇筑支承无梁楼板的柱时,当设计无具体要求的柱顶采用非铰接时宜将施工缝留在柱顶和柱帽45°折线顶部,即二阶式柱帽折线转折处;如为其他类型的柱帽,其施工缝位置按设计要求设置。
4.4.13 混凝土后浇带对避免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收缩裂缝等有较大作用。混凝土后浇带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处理方法等也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
4.4.14 养护条件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有重要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原材料、配合比、浇筑部位和季节等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
4.4.15 现浇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的严重缺陷通常会影响到结构性能、使用功能或耐久性。对已经出现的严重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根据缺陷的具体情况提出技术处理方案,经监理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4.4.16 外观质量的一般缺陷通常不会影响到结构性能、使用功能,但影响美观。故对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也要及时处理,并应重新检查验收。
4.4.3 水胶比越大,混凝土中空隙就越多,相对充水也多,抗冻性能就差。但是,水胶比小则施工困难、成型性差、不易密实、空隙多、充水也多。容易达到临界含水率、抗冻性能将更差,所以要加强施工管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根据有关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均表明,在冻融循环环境中采用引气剂的混凝土抗冻性能可显著改善。故对采用引气剂抗冻的混凝土,可以适当降低强度等级的要求,采用表4.4.3括号中的数值。
4.4.4 本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提出,根据低温环境混凝土应用工程特点和便于对低温环境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混凝土一般采用强制式搅拌机的专用搅拌站,先向搅拌机投入骨料、胶凝材料,搅拌均匀后再将外加剂及水一并投入搅拌。拌和时间从全部材料投完算起不宜小于60s,当能保证搅拌均匀时可适当缩短搅拌时间。
4.4.5 混凝土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加水会严重影响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对低温环境混凝土工程质量危害极大,应禁止。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与水泥品种、凝结条件、掺用外加剂的品种和数量等因素有关,应由试验确定;当施工环境气温较高时,还要考虑气温对混凝土初凝时间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混凝土从搅拌机转入搅拌运输车到入模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60min,到浇筑完成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90min,气温低于25℃时,可适当延长30min。条文规定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在底层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浇筑完毕,主要是为了防止扰动已初凝的混凝土而出现质量缺陷。当因停电等意外原因造成底层混凝土已初凝时,则应在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按照施工技术方案对混凝土接搓的要求进行处理,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4.4.10 混凝土施工缝不应随意留置,其位置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确定施工缝位置的原则为尽可能留置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原则上不应留置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4.4.11 本条对无梁楼板留置混凝土施工缝提出了要求。
4.4.12 冷库荷载较大,无梁楼板柱帽一般为二阶式,浇筑支承无梁楼板的柱时,当设计无具体要求的柱顶采用非铰接时宜将施工缝留在柱顶和柱帽45°折线顶部,即二阶式柱帽折线转折处;如为其他类型的柱帽,其施工缝位置按设计要求设置。
4.4.13 混凝土后浇带对避免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收缩裂缝等有较大作用。混凝土后浇带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处理方法等也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
4.4.14 养护条件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有重要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原材料、配合比、浇筑部位和季节等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
4.4.15 现浇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的严重缺陷通常会影响到结构性能、使用功能或耐久性。对已经出现的严重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根据缺陷的具体情况提出技术处理方案,经监理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4.4.16 外观质量的一般缺陷通常不会影响到结构性能、使用功能,但影响美观。故对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也要及时处理,并应重新检查验收。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土建工程
- 4.1 材料
- 4.2 模板工程
- 4.3 钢筋工程
- 4.4 混凝土工程
- 4.5 钢结构工程
- 4.6 地面工程
- 4.7 砌体工程
- 4.8 抹灰工程
- 4.9 内装饰工程
- 5 隔汽、保温隔热工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隔汽工程
- 5.3 板状保温材料
- 5.4 喷涂硬泡聚氨酯保温材料
- 5.5 金属面绝热夹芯板材料
- 5.6 冷库门
- 6 制冷工程
- 6.1 一般规定
- 6.2 制冷设备安装
- 6.3 阀门、过滤器、自控元件及仪表安装
- 6.4 制冷管道加工、制作与安装
- 6.5 制冷系统吹扫与排污
- 6.6 制冷系统检查和试验
- 6.7 制冷设备和管道的防腐及绝热
- 6.8 制冷剂充注及回收
- 6.9 制冷系统试运转
- 6.10 工程验收
- 7 设备工程
- 7.1 电气与制冷控制系统
- 7.2 给水排水系统
- 7.3 供暖、通风、空调和地面防冻系统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