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3 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的规定
7.3.1 正截面承载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
1 变形后截面仍保持平面;
2 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3 混凝土受压,当压应变εc≤0.002时,应力应变曲线为抛物线;当压应变εc>0.002时,应力应变曲线呈水平线,其极限压应变εcu取0.0035,相应的最大压应力取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
4 钢筋应力取等于钢筋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但不大于其强度设计值。受拉钢筋的极限拉应变取0.005。
7.3.2 塔体钢筋混凝土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按表7.3.2确定。
表7.3.2 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注:fpy——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σpy——受拉区边缘由预应力钢筋产生的混凝土应力为零时的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
Es——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
7.3.3 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式中:N、M——轴向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按本规范第4~7章的规定计算;
RN(·)——截面的抗压承载能力;
RM(·)——截面的抗弯承载能力;
ak——截面的几何参数。
7.3.1、7.3.2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对大直径环形截面混凝土结构的试验及国外混凝土电视塔的设计经验,这里给出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和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三个控制条件。
7.3.3 这里给出塔体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一般表达式,针对所计算截面,尚须按本规范第4~7章有关规定写出其具体表达式。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2 塔体变形和内力计算
 - 下一节:7.4 局部设计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材料
 - 3.1 混凝土
 - 3.2钢材
 - 3.3 连接材料
 - 4 基本规定
 - 4.1 一般规定
 - 4.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规定
 - 4.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规定
 - 5 结构上的作用
 - 5.1 作用分类
 - 5.2 风荷载
 - 5.3 裹冰荷载
 - 5.4 地震作用
 - 5.5 其他作用
 - 6 塔楼
 - 6.1 一般规定
 - 6.2 塔楼内力和变形计算
 - 6.3 构件和局部计算
 - 7 塔体
 - 7.1 一般规定
 - 7.2 塔体变形和内力计算
 - 7.3 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的规定
 - 7.4 局部设计
 - 8 地基与基础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基计算
 - 8.3 基础
 - 9 构造规定
 - 9.1 钢筋混凝土
 - 9.2 预应力混凝土
 - 9.3 钢结构
 - 9.4 塔楼
 - 9.5 塔体
 - 9.6 基础
 - 10 其他
 - 10.1 防火
 - 10.2 接地
 - 10.3 钢结构防腐蚀规定
 - 10.4 混凝土耐久性
 - 11 工程施工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施工测量
 - 11.3 混凝土结构施工
 - 11.4 钢结构施工
 - 11.5 预应力施工
 - 11.6 施工安全
 - 12 结构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
 - 12.1 工程验收
 - 12.2 结构工程的质量验评划分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