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3 水泵进出水管道
6.3.1 水泵进水管及出水管的设计流速宜符合表6.3.1的规定。
6.3.2 离心泵进水管在平面布置上靠近水泵入口段应顺直,在高程布置上应避免局部隆起。
6.3.3 最高进水液位高于离心泵进水管时,应设置手动检修阀门。
6.3.4 离心泵进水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自灌充水的每台离心泵应分别设置进水管;
2 自灌充水启动或采用叠压增压方式的离心泵时,可采用合并吸水总管,分段数不应少于2个;
3 吸水总管的设计流速宜采用与其相连的最大水泵吸水管设计流速的50%;
4 每条吸水总管应分别从可独立工作的不同吸水井(池)吸水或与上游管道连接;当一条吸水总管发生事故时,其余吸水总管应能通过设计水量;
5 每条吸水总管及相互间的联络管上应设隔离阀。
6.3.5 离心泵出水管应设置工作阀和检修阀。工作阀门的额定工作压力及操作力矩应满足水泵启停的要求。出水管不应采用无缓闭功能的普通逆止阀。
6.3.6 混流泵、轴流泵出水管道隔离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虹吸出水方式时,虹吸出水管驼峰顶部应设置真空破坏阀;
2 当采用自由跌水出水方式时,可不设隔离设施;
3 当采用压力管道出水、管道很短且就近连接开口水池(井)时,应设置拍门或普通逆止阀;
4 当混流泵的设计扬程较高,且直接与压力输水管道系统连接时,出水管道的阀门设置应符合本标准第6.3.5条的规定。
6.3.7 水泵进、出水管及阀门应安装伸缩节,安装位置应便于水泵、阀门和管路的安装和拆卸,伸缩接头应采用传力式带限位的形式。
6.3.8 水泵进、出水管道上的阀门、伸缩节、三通、弯头、堵板等处应根据受力条件设置支撑设施。
6.3.9 泵房出水管不宜少于2条,每条出水管应能独立工作。
6.3.10 驱动水泵进出水管路阀门的液压或压缩空气系统应满足泵房各种运行工况下阀门启闭的要求。
条文说明
6.3.1 综合技术经济因素和管道阀门流速限制的考虑,规定水泵吸水管及出水管的流速范围。
6.3.2 进水管在平面布置上靠近水泵入口段顺直有利于水泵入流平顺。应避免水泵入口的渐缩管直接连接弯管。
离心泵进水管内真空度达到一定值时,水中溶解气体就会因管道内压力减小而不断逸出,如果进水管道局部隆起,此时就会积气形成气囊,影响过水能力,严重时会破坏真空影响吸水。若有条件,最好做成向水泵上升的坡度(i=0.005)。此外,在高程布置上避免局部隆起结气可消除对水泵稳定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6.3.3 进水管道设隔离阀门主要为了水泵拆卸维修时隔水之用。
6.3.4 非自灌充水离心泵进水管道单独设置是为避免公用吸水管漏气而影响所有水泵的安全运行。自灌充水离心泵公用吸水管应充分考虑相互干扰带来的流量不均和不利流态的影响,根据国际上的一些经验,采用总管流速为分管流速的50%.可较好地改善上述不利影响道。对大型水泵,有条件的宜做计算机流场、流速模拟分析优化。吸水总管的布置和隔离阀门的设置应满足局部设施事故或维修时设备和管道切换之用。
6.3.5 离心泵一般采用关阀启动,关阀启动时的扬程即零流量时的扬程.一般达到设计扬程的1.3倍~1.4倍,所以水泵出口操作阀门的工作压力应按零流量时压力选定。重要的泵房为了在工作阀门出现故障时仍能截断水流检修,还可单独加设检修阀门。
6.3.6 低扬程大流量的混流泵、轴流泵通常必须开阀启动,出水方式多样,如虹吸出水、自由跌水出水(潜水混流泵、轴流泵)和管道连接开口水池等;中流量低扬程的混流泵则多采用关阀启动。
6.3.7 伸缩接头设置是为了方便阀门装卸。考虑到曾经发生过水泵拆卸时,因采用非传力式带限位伸缩接头,进水管道上关闭的阀门连伸缩接头受水压作用整体拔脱水淹泵房的事故。采用传力式带限位的伸缩接头是为了避免水泵拆卸时泵房被淹的风险。
6.3.10 通常液压驱动系统采用一对一的配置方式,但也有一对多的配置方式,压缩空气驱动则采用一对多的配置方式,因此应对一对多的配置方式的动力配置能力要进行泵房各种运行工况下阀门启闭要求的适应性分析。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2 泵房前池、吸水池(井)与水泵吸水条件
- 下一节:6.4 起重设备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给水系统
- 4 设计水量
- 5 取水
- 5.1 水源选择
- 5.2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 5.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 6 泵房
- 6.1 一般规定
- 6.2 泵房前池、吸水池(井)与水泵吸水条件
- 6.3 水泵进出水管道
- 6.4 起重设备
- 6.5 水泵机组布置
- 6.6 泵房布置
- 7 输配水
- 7.1 一般规定
- 7.2 水力计算
- 7.3 长距离输水
- 7.4 管道布置和敷设
- 7.5 管渠材料及附属设施
- 7.6 调蓄构筑物
- 8 水厂总体设计
- 9 水处理
- 9.1 一般规定
- 9.2 预处理
- 9.3 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投配
- 9.4 混凝、沉淀和澄清
- 9.5 过滤
- 9.6 地下水除铁和除锰
- 9.7 除氟
- 9.8 除砷
- 9.9 消毒
- 9.10 臭氧氧化
- 9.11 颗粒活性炭吸附
- 9.12 中空纤维微滤、超滤膜过滤
- 9.13 水质稳定处理
- 10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工艺流程
- 10.3 调节
- 10.4 浓缩
- 10.5 平衡
- 10.6 脱水
- 10.7 排泥水回收利用
- 10.8 泥饼处置和利用
- 11 应急供水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应急水源
- 11.3 应急净水
- 12 检测与控制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在线检测
- 12.3 控制
- 12.4 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
- 12.5 监控系统
- 12.6 供水信息系统
- 附录A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水力 计算参数(n、Ch、△)值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