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3 缆车式泵站
9.3.1 缆车式泵站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河流顺直,主流靠岸,岸边水深不小于1.2m;
2 避开回水区域或岩坡凸出地段;
3 河岸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岸坡坡比宜为1:2.5~1:5;
4 漂浮物少,且不易受漂木、浮筏或船只的撞击。
9.3.2 缆车式泵站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泵车数不应少于2台,每台泵车宜布置一条输水管;
2 泵车的供电电缆或架空线和输水管不应布置在同一侧;
3 变配电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应布置在校核洪水位以上,绞车房的位置应能将泵车上移到校核洪水位以上;
4 坡道坡度应与岸坡坡度接近,对坡道附近上下游天然岸坡应按坡道坡度整理,坡道面应高出上下游岸坡0.3m~0.4m,坡道应有防冲设施;
5 坡道两侧应设置人行阶梯便道,岔管处应设工作平台。
9.3.3 泵车布置及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台泵车宜装置水泵2台,机组应交错布置;
2 泵车车体竖向布置宜成阶梯形,泵车房净高应满足设备布置和起吊要求,泵车每排桁架的滚轮数宜为2个~6个(取双数),车轮宜选用双凸缘形,泵车上应设减震器;
3 泵车结构设计除应进行静力计算外,还应进行动力分析,验算共振和振幅;
4 泵车应设保险装置,根据牵引力大小可采用挂钩式或螺栓夹板式保险装置;
5 泵车上应有拦污、清污设施,从多泥沙河流上取水时,宜增设清水技术供水系统。
9.3.4 水泵吸水管可根据坡道形式和坡度布置。采用桥式坡道时,吸水管可布置在车体的两侧;采用岸坡式坡道时,吸水管宜布置在车体迎水的正面。
9.3.5 水泵出水管道应沿坡道布置。对于岸坡式坡道,可采用埋设方式;对于桥式坡道,可采用架设方式。
水泵出水管均应装设闸阀。出水管并联后应与联络管相接。联络管宜采用曲臂式,管径小于400mm时可采用橡胶管。
出水管上应设置若干个接头岔管,最低、最高岔管位置应满足设计取水要求。当采用曲臂联络管时,接头岔管间的高差可取2.0m~3.0m;当采用其他联络管时,接头岔管间的高差可取1.0m~2.0m。
条文说明
9.3.2 缆车式泵站泵车数不应少于2台,主要是考虑移车时可交替进行,不致影响供水。根据已建缆车式泵站的运行经验,每台泵车宜布置一条输水管道,移车时接管比较方便。
泵车的供电电缆(或架空线)与输水管道应分别布置在泵车轨道两侧,这是为了防止移车时供电电缆(或架空线)与输水管道互相干扰的缘故。
交配电房、绞车房是缆车式泵站的固定设施,两者均应布置在校核洪水位以上,且在同一高程上,这样管理较为方便。绞车房的位置应能将泵车上移到校核洪水位以上,这是为了满足泵车车身防洪的需要。
9.3.3 泵车布置要求紧凑合理,便于操作检修,同时要求车架受力均匀,以保证运行安全。已建的缆车式泵站泵车内机组平面布置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2台机组正反布置;二是2台机组平行布置;三是3台机组呈“品”字形布置。从运行情况看,2台机组正反布置形式较好,其优点是泵车受力均匀,运行时产生振动小,近年来新建的缆车式泵站均采用此种布置形式。因此,本标准规定,每台泵车上宜装置水泵2台,机组应交错即正反布置。
泵车车型竖向布置采用阶梯形,这样可减少三角形纵向车架腹杆高度,增加车体刚度和降低车体重心,有利于车体的整体稳定。
根据调查资料,已建缆车式泵站的泵车车架较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动荷载影响下,强度和稳定性不够,车架结构的变形和振动偏大等,从而影响到泵车的正常运用。其中有少部分泵车已不得不进行必要的加固改造。经分析认为,车架结构产生较大变形和振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轨道下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轨道出现纵向弯曲,车架下弦支点悬空,引起车架杆件内力加剧,造成车架结构的变形;车架承压竖杆和空间刚架的刚度不足而引起变形;平台梁挑出过长结构按自由端处理,在动荷载作用下,振动严重。因此在设计泵车结构时,除应进行静力(强度、稳定)计算外,还应进行动力计算,验算振幅和共振等,并应对纵向车架杆件按最不利的支承方式进行验算。
由于泵车一直是在斜坡道上上下移动的,如果操作稍有不当,或绞车失灵,或钢丝绳断裂,很容易造成下滑事故,因此泵车应设保险装置以保证运行安全。
9.3.5 泵车出水管与输水管的连接方式对泵车的运行影响很大。目前已建缆车式泵站的泵车接管大致有三种:柔性橡胶管、曲臂式联络管和活动套管。泵车出水管直径小于400mm时,多采用柔性橡胶管;大于400mm时多采用曲臂式联络管;而活动套管则很少采用。在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尤其适宜采用曲臂式联络管。因此,本标准规定,联络管宜采用曲臂式;管径小于400mm时,可采用橡胶管。
沿输水管应设置若干个接头岔管,供泵车出水管与输水管连接输水用。接头岔管的间距和高差,主要取决于水泵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水位涨落幅度和出水管与输水管的连接方式。当采用柔性橡胶管时,接头岔管间的高差可取1.0m~2.0m;当采用曲臂式联络管时,接头岔管间的高差可取2.0m~3.0m。
泵车的供电电缆(或架空线)与输水管道应分别布置在泵车轨道两侧,这是为了防止移车时供电电缆(或架空线)与输水管道互相干扰的缘故。
交配电房、绞车房是缆车式泵站的固定设施,两者均应布置在校核洪水位以上,且在同一高程上,这样管理较为方便。绞车房的位置应能将泵车上移到校核洪水位以上,这是为了满足泵车车身防洪的需要。
9.3.3 泵车布置要求紧凑合理,便于操作检修,同时要求车架受力均匀,以保证运行安全。已建的缆车式泵站泵车内机组平面布置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2台机组正反布置;二是2台机组平行布置;三是3台机组呈“品”字形布置。从运行情况看,2台机组正反布置形式较好,其优点是泵车受力均匀,运行时产生振动小,近年来新建的缆车式泵站均采用此种布置形式。因此,本标准规定,每台泵车上宜装置水泵2台,机组应交错即正反布置。
泵车车型竖向布置采用阶梯形,这样可减少三角形纵向车架腹杆高度,增加车体刚度和降低车体重心,有利于车体的整体稳定。
根据调查资料,已建缆车式泵站的泵车车架较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动荷载影响下,强度和稳定性不够,车架结构的变形和振动偏大等,从而影响到泵车的正常运用。其中有少部分泵车已不得不进行必要的加固改造。经分析认为,车架结构产生较大变形和振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轨道下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轨道出现纵向弯曲,车架下弦支点悬空,引起车架杆件内力加剧,造成车架结构的变形;车架承压竖杆和空间刚架的刚度不足而引起变形;平台梁挑出过长结构按自由端处理,在动荷载作用下,振动严重。因此在设计泵车结构时,除应进行静力(强度、稳定)计算外,还应进行动力计算,验算振幅和共振等,并应对纵向车架杆件按最不利的支承方式进行验算。
由于泵车一直是在斜坡道上上下移动的,如果操作稍有不当,或绞车失灵,或钢丝绳断裂,很容易造成下滑事故,因此泵车应设保险装置以保证运行安全。
9.3.5 泵车出水管与输水管的连接方式对泵车的运行影响很大。目前已建缆车式泵站的泵车接管大致有三种:柔性橡胶管、曲臂式联络管和活动套管。泵车出水管直径小于400mm时,多采用柔性橡胶管;大于400mm时多采用曲臂式联络管;而活动套管则很少采用。在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尤其适宜采用曲臂式联络管。因此,本标准规定,联络管宜采用曲臂式;管径小于400mm时,可采用橡胶管。
沿输水管应设置若干个接头岔管,供泵车出水管与输水管连接输水用。接头岔管的间距和高差,主要取决于水泵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水位涨落幅度和出水管与输水管的连接方式。当采用柔性橡胶管时,接头岔管间的高差可取1.0m~2.0m;当采用曲臂式联络管时,接头岔管间的高差可取2.0m~3.0m。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泵站等级及标准
- 4 泵站主要设计参数
- 4.1 设计流量
- 4.2 特征水位
- 4.3 特征扬程
- 5 站址选择
- 5.1 一般规定
- 5.2 泵站站址选择
- 6 总体布置
- 6.1 一般规定
- 6.2 泵站布置形式
- 7 泵房
- 7.1 泵房布置
- 7.2 防渗排水设计
- 7.3 稳定分析
- 7.4 地基计算及处理
- 7.5 主要结构计算
- 7.6 结构抗震设计及措施
- 8 进出水建筑物
- 8.1 引渠
- 8.2 前池及进水池
- 8.3 出水管道
- 8.4 出水池及压力水箱
- 9 其他形式泵站
- 9.1 一般规定
- 9.2 竖井式泵站
- 9.3 缆车式泵站
- 9.4 浮船式泵站
- 9.5 潜水泵站
- 9.6 潜没式泵站
- 10 水力机械及辅助设备
- 10.1 主泵
- 10.2 进出水流道
- 10.3 进水管道及泵房内出水管道
- 10.4 过渡过程及产生危害的防护
- 10.5 真空及充水系统
- 10.6 排水系统
- 10.7 供水系统
- 10.8 压缩空气系统
- 10.9 供油系统
- 10.10 水力监测系统
- 10.11 起重设备
- 10.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10.13 水力机械设备布置
- 10.14 机修设备
- 11 电气
- 11.1 供电系统
- 11.2 电气主接线
- 11.3 主电动机选择
- 11.4 主变压器选择
- 11.5 高压配电装置选择
- 11.6 无功功率补偿
- 11.7 站用电
- 11.8 室内外主要电气设备布置及电缆敷设
- 11.9 电气设备的防火
- 11.10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装置
- 11.11 照明
- 11.1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11.13 计算机监控系统
- 11.14 视频监视系统
- 11.15 信息管理系统
- 11.16 测量表计装置
- 11.17 操作电源
- 11.18 通信
- 11.19 电气试验设备
- 11.20 电气节能
- 12 闸门、拦污栅及启闭设备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拦污栅及清污机
- 12.3 拍门及快速闸门
- 12.4 启闭设备
- 13 泵站更新改造设计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泵站建筑物
- 13.3 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
- 14 工程安全监测
- 附录A 泵站稳定分析有关参数
- 附录B 快速闸门闭门速度及撞击力近似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