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10 水力监测系统
10.10.1 水力监测系统设计应满足水泵机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泵站自动控制及试验测量、泵站安全监测和故障诊断测试的要求。
10.10.2 水力监测系统应根据泵站的规模、机组型式、自动化程度以及特殊需要选定水力监测项目,并合理布置测点位置。
10.10.3 水力监测系统全站测量宜包括进水池水位或进水总管压力、出水池水位或出水总管压力、泵站净扬程、拦污栅前后压差等监测项目。主泵机组测量宜包括泵段进口、出口、叶轮与导叶之间的压力及压力脉动,水泵扬程、流量,机组振动、摆度、温度等监测项目。可根据泵站的级别和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水力监测项目。
10.10.4 水位测量应选在水流较平稳且便于观测处,其测量范围应满足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的测量要求。泵站进出水池应设置水位标尺。
10.10.5 流量测量宜采用差压法、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方法,根据水泵装置的条件,测点设置在流态和压力稳定的位置。差压法测流系数应通过模型试验或通过现场绝对测流方法进行标定。
条文说明
10.10.3 测量水泵进口和出口的真空和压力值是计算水泵效率的需要,同时还可判断水泵的吸水和气蚀情况。监测拦污栅前后的水位落差是为了判断污物对拦污栅的堵塞情况,以便进行清污。有条件的情况下,水力监测系统管路宜采用不锈钢材质。
10.10.4 在泵站进水池和出水池分别设置水位标尺,既是直接观测和记录水位的设施,又是定期标定水位传感器的基准。
10.10.5 关于流量测量问题,由于目前测量仪器仪表品种较多,且更新换代较快,设计人员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工程经验,择优选用。具体的测试方法、步骤等测试技术问题,在相关标准中有明确规定,设计时可自行查阅。
(1)对配有肘形、钟形或渐缩形进水流道的大型泵站,可采用进水流道差压法,配合水柱差压计或差压流量变送器进行流量监测。有等断面管道或流道时,差压流量计标定可采用测量流速法;流道断面不规则时,可采用盐水浓度法。
(2)装有进水喇叭管的轴流泵站,可采用喇叭口差压法,配合水柱差压计或差压流量变送器进行流量监测。测压孔位置应在叶片进口端与前导锥尖之间,宜与来流方向成45°对称布置4个测压孔,连接成匀压环。差压流量计的标定宜在水泵生产厂或流量标定站进行。现场标定时,标定方法应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泵站现场测试与安全检测规程》SL548和泵站的具体条件选定。
(3)进出水管道系统无稳定差压可供利用,管道较长时,可采用在出水管道上装置钢板焊接的文丘里管进行流量测定,并合理选择流量测量仪表,也可采用超声波法测流。
(4)对进水管装有90°或45°弯头或出水管装有90°弯头的中型卧式离心泵或混流泵泵站,可利用弯头内侧与外侧的水流压力差,配合水柱差压计或差压流量变送器进行流量监测。弯头流量系数应在实验室或现场率定。
10.10.4 在泵站进水池和出水池分别设置水位标尺,既是直接观测和记录水位的设施,又是定期标定水位传感器的基准。
10.10.5 关于流量测量问题,由于目前测量仪器仪表品种较多,且更新换代较快,设计人员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工程经验,择优选用。具体的测试方法、步骤等测试技术问题,在相关标准中有明确规定,设计时可自行查阅。
(1)对配有肘形、钟形或渐缩形进水流道的大型泵站,可采用进水流道差压法,配合水柱差压计或差压流量变送器进行流量监测。有等断面管道或流道时,差压流量计标定可采用测量流速法;流道断面不规则时,可采用盐水浓度法。
(2)装有进水喇叭管的轴流泵站,可采用喇叭口差压法,配合水柱差压计或差压流量变送器进行流量监测。测压孔位置应在叶片进口端与前导锥尖之间,宜与来流方向成45°对称布置4个测压孔,连接成匀压环。差压流量计的标定宜在水泵生产厂或流量标定站进行。现场标定时,标定方法应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泵站现场测试与安全检测规程》SL548和泵站的具体条件选定。
(3)进出水管道系统无稳定差压可供利用,管道较长时,可采用在出水管道上装置钢板焊接的文丘里管进行流量测定,并合理选择流量测量仪表,也可采用超声波法测流。
(4)对进水管装有90°或45°弯头或出水管装有90°弯头的中型卧式离心泵或混流泵泵站,可利用弯头内侧与外侧的水流压力差,配合水柱差压计或差压流量变送器进行流量监测。弯头流量系数应在实验室或现场率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0.9 供油系统
- 下一节:10.11 起重设备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泵站等级及标准
- 4 泵站主要设计参数
- 4.1 设计流量
- 4.2 特征水位
- 4.3 特征扬程
- 5 站址选择
- 5.1 一般规定
- 5.2 泵站站址选择
- 6 总体布置
- 6.1 一般规定
- 6.2 泵站布置形式
- 7 泵房
- 7.1 泵房布置
- 7.2 防渗排水设计
- 7.3 稳定分析
- 7.4 地基计算及处理
- 7.5 主要结构计算
- 7.6 结构抗震设计及措施
- 8 进出水建筑物
- 8.1 引渠
- 8.2 前池及进水池
- 8.3 出水管道
- 8.4 出水池及压力水箱
- 9 其他形式泵站
- 9.1 一般规定
- 9.2 竖井式泵站
- 9.3 缆车式泵站
- 9.4 浮船式泵站
- 9.5 潜水泵站
- 9.6 潜没式泵站
- 10 水力机械及辅助设备
- 10.1 主泵
- 10.2 进出水流道
- 10.3 进水管道及泵房内出水管道
- 10.4 过渡过程及产生危害的防护
- 10.5 真空及充水系统
- 10.6 排水系统
- 10.7 供水系统
- 10.8 压缩空气系统
- 10.9 供油系统
- 10.10 水力监测系统
- 10.11 起重设备
- 10.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10.13 水力机械设备布置
- 10.14 机修设备
- 11 电气
- 11.1 供电系统
- 11.2 电气主接线
- 11.3 主电动机选择
- 11.4 主变压器选择
- 11.5 高压配电装置选择
- 11.6 无功功率补偿
- 11.7 站用电
- 11.8 室内外主要电气设备布置及电缆敷设
- 11.9 电气设备的防火
- 11.10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装置
- 11.11 照明
- 11.1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11.13 计算机监控系统
- 11.14 视频监视系统
- 11.15 信息管理系统
- 11.16 测量表计装置
- 11.17 操作电源
- 11.18 通信
- 11.19 电气试验设备
- 11.20 电气节能
- 12 闸门、拦污栅及启闭设备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拦污栅及清污机
- 12.3 拍门及快速闸门
- 12.4 启闭设备
- 13 泵站更新改造设计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泵站建筑物
- 13.3 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
- 14 工程安全监测
- 附录A 泵站稳定分析有关参数
- 附录B 快速闸门闭门速度及撞击力近似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